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的搭配组合

发布时间:2018-8-23 18:22:56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2.04.09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的搭配组合,对污水中氮和磷净化能力较强的组合为:睡莲+再力花、睡莲+马蹄莲+茭白+菖蒲(S+M+J+C)、睡莲+再力花+鸢尾(S+Z+Y)及睡莲+再力花+菖蒲+茭白(S+Z+C+J)。本发明选取不同生态型的7种湿地植物,组合配置为10个组合。本发明旨在优化水生植物配置,提高对污水中氮和磷的净化效果,为营建人工湿地和人工复合生态床以及为湿地植物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选择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能够为经济高效地实现污水的“零排放”,同时又能为营造生态景观美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的搭配组合,其特征在于,对污水中氮 和磷净化能力较强的组合为:睡莲+再力花、睡莲+马蹄莲+茭白+菖蒲(S+M+J+C)、睡 莲+再力花+鸢尾(S+Z+Y)及睡莲+再力花+菖蒲+茭白(S+Z+C+J)。

  说明书

  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的搭配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是一种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的搭配组合。

  背景技术

  水生植物(Aquatic plants)是指凡生长在水中或湿土壤中的植物,以大型草本植 物为主,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在园林中,对水生植物的分类按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海生植物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 等滨水植物。

  水景作为园林的灵魂,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有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 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都非常重视。尤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 园不水”。而水生观赏植物可以打破水面的空乏寂静,使水景更富有自然情趣。在现 代园林造景的水景中,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点缀水面 和岸边,对水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水生植物作为现代城市园林造景中是必不可少 的材料.。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 池不断涌现,房地产开发中水景住宅亦成为一大热点。而且,水生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 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作用,是水体天然的净化器。在当前水资 源不断减少,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仅能丰富园林景观, 能改善水体,消除污染,让人们真正享受到″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程度不断加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了一系列的城市问 题。城市环境中,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城市景 观中,河流、湖泊等水体作为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却往往由于生态系统退化变为死水、 臭水.公园、居住区等的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统计,我国90%以上公园的水体, 其化学需氧(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和非离子氨等指标,大多 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四类标准。而许多居住小区的水体缺乏循环,成为一潭死水. 富营养化程度非常严重为此,在当今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许多专家都纷纷开展相关研 究,以求找到合理的治理对策。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高了水体的自 净能力,让“死水”变“活水”。而通过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能丰富水体的景 观层次,创造出美的意境,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水生植物应用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单一性, 总的来说,目前应用的水生植物种类比较单一,多样性不足,水生植物的搭配也较为单 一,配置缺乏层次感,没能充足的利用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增强水体景观美感和提高水 体的净化能力。(二)入侵性,某些水生植物如凤眼莲,千屈菜等具有高入侵性,易抢占 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严重威胁本地物种的正常存活,极大地破坏了当地水生生态系统 平衡的。故有学者对大规模使用水生植物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建议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控 制其入侵作用的危害。(三)合理性,目前水生植物配置片面地追求艺术美感效果,往 往忽略从植物群落生态学、微观生态学等角度来考虑植物与植物间的搭配是否合理,故 水生植物的配置是否具有科学的合理性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 的湿地植物的搭配组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的搭配组合,对污水中氮和磷净化能力较强的 组合为:睡莲+再力花、睡莲+马蹄莲+茭白+菖蒲(S+M+J+C)、睡莲+再力花+鸢尾 (S+Z+Y)及睡莲+再力花+菖蒲+茭白(S+Z+C+J)。

  本发明选取不同生态型的7种湿地植物,组合配置为10个组合。通过科学实验, 研究其镶嵌组合对污水中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净化效果,选择出对污水净化效果较好的 4种搭配组合,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的湿地植物组合对污水的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好, 10种组合中对总氮和氨氮去除效果最好的组合为睡莲+再力花(S+Z)和睡莲+马蹄莲+ 菖蒲+茭白(S+M+C+J),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2.29%和95.50%。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 的组合为睡莲+马蹄莲+鸢尾(S+M+Y),较无植物对照组的最大净化率提高了43.19%。 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后对氮、磷的净化效果差异较小,8种湿地植物组合对总氮、氨氮和 磷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92.29%~83.19%、95.50%~86.50%和99.87%~85.67%。本发明 旨在优化水生植物配置,提高对污水中氮和磷的净化效果,为营建人工湿地和人工复合 生态床以及为湿地植物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选择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能够为经济 高效地实现污水的“零排放”,同时又能为营造生态景观美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取得实验材料:4月下旬选取的生长良好的湿地植物,包括挺水、浮叶、 浮水、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共计7种:睡莲、再力花、马蹄莲、大聚藻、菖蒲、茭白、 再力花。按照实验设计将实验材料组合为以下8组:睡莲+再力花(S+Z)、睡莲+再力 花+鸢尾(S+Z+Y)、睡莲+再力花+大聚藻(S+Z+D)、睡莲+再力花+菖蒲+茭白(S+Z+C+J)、 睡莲+马蹄莲(S+M)、睡莲+马蹄莲+鸢尾(S+M+Y)、睡莲+马蹄莲+大聚藻(S+M+D)、睡 莲+马蹄莲+菖蒲+茭白(S+M+C+J)。

  (2)栽种缓苗:2010年4月下旬至2010年5月下旬将以上水生植物幼苗,移植 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场温室内。供试植物苗先经水样适应性培养30d,适应性生长期间用 去离子水浇灌,使水位维持在高出基质8cm水平。随后,选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