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1.11.02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IPC分类号C02F3/12
摘要
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它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存在高负荷所带来的运行费用增加和管理不便的问题。加药管的两端分别与污水进水管和混凝剂罐连通,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通过流经管连通,第一曝气头设置在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内,第一曝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曝气头和第一曝气泵连通;第一污泥回流管两端分别与污泥流出管和污泥活化池连通,第二曝气头设置在污泥活化池内,第二曝气管两端分别与第二曝气头和第二曝气泵连通,污泥活化池与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通过第二污泥回流管连通,沉淀池与曝气生物滤池通过第一出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中。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它包括污水进水管(1)、 第一曝气泵(3)、第一曝气管(4)、加药管(8)、加药泵(9)、混凝剂罐(10)、第 一曝气头(12)、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13)、流经管(14)、沉淀池(15)、第一出水 管(16)和污泥流出管(17);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 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污泥回流管(18)、第一污泥回流泵(19)、第二曝气泵(21)、第 二曝气管(22)、第二曝气头(6)、污泥活化池(23)、第二污泥回流泵(24)、第二污 泥回流管(25)、曝气生物滤池(2)、反冲洗进水管(26)、第二出水管(27)、反冲洗 泵(28)、第三出水管(29)、反冲洗进气管(30)、第三曝气泵(31)、第三曝气管(32)、 第三曝气头(33)和第四曝气头(34);污水进水管(1)与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13)连 通,加药管(8)的一端与污水进水管(1)连通,加药管(8)的另一端与混凝剂罐(10) 连通,加药管(8)上安装有加药泵(9),流经管(14)的一端与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13) 连通,流经管(14)的另一端安装在沉淀池(15)中部外壁上,且流经管(14)与沉淀池 (15)连通,污泥流出管(17)的一端安装在沉淀池(15)的底端面上,且污泥流出管(17) 与沉淀池(15)连通,所述第一曝气头(12)设置在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13)内,第一 曝气管(4)的一端穿入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13)与第一曝气头(12)连通,第一曝气管 (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曝气泵(3);第一污泥回流管(18)的一端与污泥流出管(17) 连通,第一污泥回流管(18)的另一端与污泥活化池(23)连通,第一污泥回流泵(19) 安装在第一污泥回流管(18)上,第二曝气头(6)设置在污泥活化池(23)内,第二曝气 管(22)的一端穿入污泥活化池(23)与第二曝气头(6)连通,第二曝气管(22)的另一 端连接有第二曝气泵(21),污泥活化池(23)与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13)之间通过第 二污泥回流管(25)连通,第二污泥回流管(25)上安装有第二污泥回流泵(24),第一 出水管(16)的一端安装在沉淀池(15)的上部外壁上,且第一出水管(16)与沉淀池(15) 连通,第一出水管(16)的另一端安装在曝气生物滤池(2)的下部外壁上,且第一出水管 (16)与曝气生物滤池(2)连通,第三出水管(29)安装在曝气生物滤池(2)的下部外 壁上,且第三出水管(29)与曝气生物滤池(2)连通,第二出水管(27)安装在曝气生物 滤池(2)的上部外壁上,且第三出水管(29)与曝气生物滤池(2)连通,反冲洗进水管 (26)一端与第二出水管(27)连通,反冲洗进水管(26)的另一端与曝气生物滤池(2) 的上部连通,反冲洗泵(28)安装在反冲洗进水管(26)上,第三曝气头(33)和第四曝 气头(34)由上至下设置在曝气生物滤池(2)内,第三曝气泵(31)置于曝气生物滤池(2) 的外部,第三曝气泵(31)通过第三曝气管(30)与第三曝气头(33)连通,第三曝气泵 (31)通过反冲洗进气管(30)与第四曝气头(3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 于: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计(5)和第二流量计 (20),所述第一流量计(5)安装在第一曝气管(4)上,第二流量计(20)安装在第二 曝气管(22)上。
说明书
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 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的排入对 给水水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污染的程度日趋严重。
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是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生物处 理工艺,世界上首座曝气生物滤池于1981在法国投产,90年代初国外BAF(曝气生物 滤池)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尤其在欧美和日本得到广泛的推广。该工艺具有去除SS(浮 游物质量)、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化学的酸素要求量)、硝化、脱氮、除磷、 去除AOX(有害物质)的作用,其特点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于一体,节省了后 续二沉池,其容积负荷大、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出水水质好, 运行能耗低,运行费用省。BAF主要缺点为对进水SS要求较高,为使之在较短的水力 停留时间内处理较高的有机负荷并具有截留SS功能,BAF填料粒径一般都比较小。进 水SS过高,会使滤池在短时间内达到设计的水头损失而发生堵塞,导致频繁反冲洗而 会增加运行费用和带来管理的不便。综上,现有的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存在高负荷所带来的 运行费用增加和管理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存在高负荷所带来的运行费用 增加和管理不便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 进水管、第一曝气泵、第一曝气管、加药管、加药泵、混凝剂罐、第一曝气头、生物化学 絮凝反应池、流经管、沉淀池、第一出水管和污泥流出管;所述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 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污泥回流管、第一污泥回流泵、第二曝气泵、第二曝气 管、第二曝气头、污泥活化池、第二污泥回流泵、第二污泥回流管、曝气生物滤池、反冲 洗进水管、第二出水管、反冲洗泵、第三出水管、反冲洗进气管、第三曝气泵、第三曝气 管、第三曝气头和第四曝气头;污水进水管与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连通,加药管的一端与 污水进水管连通,加药管的另一端与混凝剂罐连通,加药管上安装有加药泵,流经管的一 端与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连通,流经管的另一端安装在沉淀池中部外壁上,且流经管与沉 淀池连通,污泥流出管的一端安装在沉淀池的底端面上,且污泥流出管与沉淀池连通,所 述第一曝气头设置在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内,第一曝气管的一端穿入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 与第一曝气头连通,第一曝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曝气泵;第一污泥回流管的一端与污 泥流出管连通,第一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污泥活化池连通,第一污泥回流泵安装在第一 污泥回流管上,第二曝气头设置在污泥活化池内,第二曝气管的一端穿入污泥活化池与第 二曝气头连通,第二曝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曝气泵,污泥活化池与生物化学絮凝反应 池之间通过第二污泥回流管连通,第二污泥回流管上安装有第二污泥回流泵,第一出水管 的一端安装在沉淀池的上部外壁上,且第一出水管与沉淀池连通,第一出水管的另一端安 装在曝气生物滤池的下部外壁上,且第一出水管与曝气生物滤池连通,第三出水管安装在 曝气生物滤池的下部外壁上,且第三出水管与曝气生物滤池连通,第二出水管安装在曝气 生物滤池的上部外壁上,且第三出水管与曝气生物滤池连通,反冲洗进水管一端与第二出 水管连通,反冲洗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曝气生物滤池的上部连通,反冲洗泵安装在反冲洗进 水管上,第三曝气头和第四曝气头由上至下设置在曝气生物滤池内,第三曝气泵置于曝气 生物滤池的外部,第三曝气泵通过第三曝气管与第三曝气头连通,第三曝气泵通过反冲洗 进气管与第四曝气头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 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对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进行曝气,发挥活化污泥的微生物活性, 同时与化学药剂协同作用吸附部分降解污水中溶解性物质和微细不可沉悬的固体,提升了 污水处理效果。2、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进行的强化反应时间短,大幅度提高了生活污水 的处理能力。3、污水在生物化学絮凝反应池中停留时间较短,在沉淀池中的污泥微生物 不能够充分进行代谢,增设一个污泥活化池,通过曝气对污泥活化池中的污泥进行活化, 进一步恢复了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再将活化后活性增强的污泥回流至生物化学絮凝反应 池中。4、本实用新型对污水处理分为两个阶段:生物化学絮凝强化阶段和曝气生物滤池 深度处理阶段,通过强化处理减轻了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污水的负荷,使出水达标或回用。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化学絮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污水处理系统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 易于管理,无须复杂的操作系统,且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适应水量和水质的波动,实现 了生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