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一种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技术及其设备

发布时间:2018-12-11 17:34:0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07.11.22

  公开(公告)日2009.12.23

  IPC分类号C02F3/12; C02F3/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设备。一种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设备的准备:在反应器体的空腔内下部固定连接一动态膜固定支架,动态膜固定支架下方设置微孔曝气盘,动态膜固定支架上固定有动态膜;序批式生物膜组件置于反应器体的空腔内并位于动态膜上方;2)向反应器体的空腔内入污泥;3)向反应器体的空腔内的入口注入污水;4)关闭曝气阀,使反应器体内呈现厌氧状态;5)微开曝气阀喷入微量曝气,微量曝气使反应器体内保持缺氧状态;6)打开曝气阀,反应器体内呈现好氧状态;曝气2.0-5.0h后,打开出水管上的出水阀放水,放水完毕,停止供曝气;7)重复步骤3)-6)进行序批式处理污水。本发明具有污水处理效果好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设备的准备:在反应器体的空腔内下部固定连接一动态膜固定支架,动态膜固定支 架下方设置微孔曝气盘,微孔曝气盘与曝气进气管相连通,曝气进气管上设有曝气阀,动 态膜固定支架上固定动态膜;反应器体的中下部设置出水管,出水管位于反应器体空腔内 的入口端头插入动态膜内,出水管上设置出水阀;将至少2串的序批式生物膜由绳串联构 成序批式生物膜组件,序批式生物膜组件置于反应器体的空腔内并位于动态膜上方,序批 式生物膜组件所占空间为反应器体空腔体积的45-55%,绳的下端与动态膜固定连接,绳的 上端与绳固定支架固定连接;进污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反应器体空腔内上端;

  2)向反应器体的空腔内入污泥至反应器体空腔高度45-50%的高度;

  3)关闭出水管上的出水阀,然后由进污水管向反应器体的空腔内的入口注入污水至反 应器体空腔高度90-98%的高度;

  4)关闭曝气阀,时间为2.0-4.0h,使反应器体内呈现厌氧状态;

  5)微开曝气阀喷入微量曝气,微量曝气使反应器体内保持缺氧状态,控制反应器体内 溶解氧浓度在0.2mg/L以下,时间为1.0-3.0h;

  6)打开曝气阀,反应器体内充分曝气,反应器体内呈现好氧状态;曝气2.0-5.0h后, 打开出水管上的出水阀放水,放水完毕,停止供曝气;

  7)重复步骤3)-6)进行序批式处理污水。

  2.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 括反应器体(1)、动态膜(2)、动态膜固定支架(3)、微孔曝气盘(4)、排泥管(5)、出 水管、序批式生物膜组件;反应器体(1)的空腔内下部固定连接一动态膜固定支架(3), 动态膜固定支架(3)下方设有微孔曝气盘(4),微孔曝气盘(4)与曝气进气管(6)相连 通,曝气进气管(6)上设有曝气阀(8),动态膜固定支架(3)上固定有动态膜(2);反 应器体(1)的底部设有排泥管(5),排泥管(5)与反应器体(1)的空腔相通,排泥管(5) 上设有排泥阀(7);反应器体(1)的中下部设置出水管(12),出水管位于反应器体(1) 空腔内的入口端头插入动态膜内,出水管(12)上设置出水阀(11),出水管与反应器体(1) 空腔内污水面之间的水头差h为40-60厘米;曝气进气管(6)与出水管(12)之间设有反 冲洗管(9),反冲洗管(9)上设有反冲洗阀(11);序批式生物膜组件置于反应器体的空 腔内并位于动态膜上方,序批式生物膜组件由绳(13)、至少2串的序批式生物膜组成,至 少2串的序批式生物膜由绳(13)串联,绳(13)的下端与动态膜(2)固定连接,绳(13) 的上端与绳固定支架(14)固定连接,绳固定支架(14)与反应器体(1)固定连接;进污 水管(15)的出水口位于反应器体(1)空腔内上端。

  说明书

  一种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 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ynmaic Membrane Bioreactor,DMBR)是利用截留滤饼层在结构 载体上在线形成的对于小分子固体颗粒具有截留效用的新型膜过滤技术,在过滤系统内动 态膜组件与反应系统共同构成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区别于传统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的特性,DMBR依靠水头差(Water head drop,WHD)可以实现自流出水, 膜通量有很大提高,反冲洗的操作简便,动态膜再生可在线产生,易于实现,尤其与传统 MBR膜组件相比,经济性大为提高,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目前,DMBR的实现形式主要利用大中孔径的膜基材料(如,无纺布、普通筛绢、尼龙筛 网、不锈钢丝网等)与活性污泥反应体系构成一体式DMBR系统。许多报道指出DMBR对于污 水中的COD及氨氮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范彬等利用普通筛绢作为膜基材料制成的DMBR对生 活污水的NH4+-N去除率达到了96%;邱宪锋等利用筛绢材料制成的内循环DMBR对COD、氨氮、 总氮(TN)和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4.0%、97.6%、49.2%和83.7%;吴盈禧等利 用粗网材料的DMBR对生活污水的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8%和91%。

  与MBR相比DMBR也存在几点问题有待解决。DMBR过滤过程中由于膜基材料孔径特性容 易引起污泥泄漏,因此其初始出水往往需要回流反应器;现有的一体式DMBR形式单一,缺 少其他形式的组合,虽然现有的一体式DMBR对生活污水的COD及NH4+-N的处理率达到了较 高的水平,但其对生活污水的TP和TN的去除效率不高,单一的一体式DMBR系统结合了活 性污泥法和动态膜过滤的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往往不能达标排放。如将动态膜 组件与SBR,A/O,A2/O等工艺结合,强化其对N和P的去除效率,将大大提升DMBR的实用 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效果好的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 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设备的准备:在反应器体的空腔内下部固定连接一动态膜固定支架,动态膜固定支 架下方设置微孔曝气盘,微孔曝气盘与曝气进气管相连通,曝气进气管上设有曝气阀,动 态膜固定支架上固定动态膜;反应器体的中下部设置出水管,出水管位于反应器体空腔内 的入口端头插入动态膜内,出水管上设置出水阀;将至少2串的序批式生物膜由绳串联构 成序批式生物膜组件,序批式生物膜组件置于反应器体的空腔内并位于动态膜上方,序批 式生物膜组件所占空间为反应器体空腔体积的45-55%,绳的下端与动态膜固定连接,绳的 上端与绳固定支架固定连接;进污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反应器体空腔内上端;

  2)向反应器体的空腔内入污泥至反应器体空腔高度45-50%的高度;

  3)关闭出水管上的出水阀,然后由进污水管向反应器体的空腔内的入口注入污水至反 应器体空腔高度90-98%的高度;

  4)关闭曝气阀,时间为2.0-4.0h,使反应器体内呈现厌氧状态;

  5)微开曝气阀喷入微量曝气,微量曝气使反应器体内保持缺氧状态,控制反应器体内 溶解氧浓度在0.2mg/L以下,时间为1.0-3.0h;

  6)打开曝气阀,反应器体内充分曝气,反应器体内呈现好氧状态;曝气2.0-5.0h后, 打开出水管上的出水阀放水,放水完毕,停止供曝气;

  7)重复步骤3)-6)进行序批式处理污水。

  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处理污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应器体1、 动态膜2、动态膜固定支架3、微孔曝气盘4、排泥管5、出水管、序批式生物膜组件;反 应器体1的空腔内下部固定连接一动态膜固定支架3,动态膜固定支架3下方设有微孔曝气 盘4,微孔曝气盘4与曝气进气管6相连通,曝气进气管6上设有曝气阀8,动态膜固定支 架3上固定有动态膜2;反应器体1的底部设有排泥管5,排泥管5与反应器体1的空腔相 通,排泥管5上设有排泥阀7;反应器体1的中下部设置出水管12,出水管位于反应器体1 空腔内的入口端头插入动态膜内,出水管12上设置出水阀11,出水管与反应器体1空腔内 污水面之间的水头差h为40-60厘米;曝气进气管6与出水管12之间设有反冲洗管9,反 冲洗管9上设有反冲洗阀11;序批式生物膜组件置于反应器体的空腔内并位于动态膜上方, 序批式生物膜组件由绳13、至少2串的序批式生物膜组成,至少2串的序批式生物膜由绳 13串联,绳13的下端与动态膜2固定连接,绳13的上端与绳固定支架14固定连接,绳固 定支架14与反应器体1固定连接;进污水管15的出水口位于反应器体1空腔内上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序批式生物膜组件与动态膜串连组合,在工艺上它结合了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内悬浮生长微生物与附着生长微生物达到动态平衡的特点以及动态膜组件的过滤性能等优 点,使系统内剩余污泥产量减少,丰富的微生物体系为聚磷菌(PAOs),硝化细菌和反硝化 细菌提供了生长条件,与活性污泥体系中动态膜系统相比,脱氮除磷性能大大增强;污水 处理效果好。

  2、采用序批式生物膜组件与动态膜组件耦合,同时采用序批式运行模式,污水的脱氮 除磷效果得到加强,与现有DMBR工艺相比整个工艺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大为增强。采用序 批式操作模式,运行模式简便,利于动态膜组件与多种除磷脱氮工艺的结合。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