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1.31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IPC分类号B01D21/02; B01D21/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塔体,塔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排泥口、泥水分离通道以及污泥聚集区,塔体内并列设置有进水管道和泥水分离通道,进水管道的顶部位于塔体的顶部且设置有进水口,泥水分离通道的顶部位于塔体的顶部且设置有排水口,进水管道和泥水分离通道的底部均连通于污泥聚集区,污泥聚集区位于塔体的底部;泥水分离通道内沿着轴向依次设置有多组污泥沉积板,污泥沉积板在污水分离通道内倾斜布置,污泥沉积板横贯污水分离通道且与污水分离通道的侧壁间形成一流通口。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降低了污水驱动的动力需求,充分利用了塔体的空间,便于污泥的自动下移和收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排泥口、泥水分离通道以及污泥聚集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内并列设置有进水管道和所述泥水分离通道,所述进水管道的顶部位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且设置有所述进水口,所述泥水分离通道的顶部位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且设置有所述排水口,所述进水管道和泥水分离通道的底部均连通于所述污泥聚集区,所述污泥聚集区位于所述塔体的底部;
所述泥水分离通道内沿着轴向依次设置有多组污泥沉积板,每组所述污泥沉积板包括两片所述污泥沉积板,所述污泥沉积板在所述污水分离通道内倾斜布置,所述污泥沉积板横贯所述污水分离通道且与所述污水分离通道的侧壁间形成一流通口,对于每组的两个所述污泥沉积板,形成的两个所述流通口位于所述泥水分离通道上的相对两侧;
所述泥水分离通道的径向面积是所述进水通道径向面积的五倍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聚集区为第一倒直角梯形腔,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短底边处为所述排泥口,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斜腰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水管道,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直腰的一端连通所述泥水分离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斜腰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距离所述进水管道的底部管道口的距离介于10cm-3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上连通所述污泥聚集区的端部为第二倒直角梯形腔,所述第二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连通所述污泥聚集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积板上阵列设置有诸多条形间隙,所述条形间隙的宽度介于1cm-3c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分离通道包括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支管道,各所述支管道上均设置有多组所述污泥沉积板,各所述支管道与所述污泥聚集区的连接区设置有控制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振动电机,各所述支管道内并列设置有两组立柱,各组所述污泥沉积板的两个所述污泥沉积板分别与两组所述立柱一一对应固接,所述振动电机驱动所述立柱振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塔底到塔顶的方向上,各组所述污泥沉积板的两个所述污泥沉积板间的间距逐渐缩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塔顶到塔底的方向上,各所述污泥沉积板与所述塔体轴线的倾斜夹角逐渐变大。
说明书
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中,泥水分离是必备的工序之一,沉淀是较为常见的泥水分离技术,沉淀工序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降形成污泥。一般而言,静置的水面更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处于持续流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沉降,通常通过建造较长的沉淀通道的做法来提升沉降效率,如此势必使得沉淀池的占地面积较大,这成为污水处理设施占地较大的原因之一。
为解决沉淀设施占地较大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之一为通过塔式设备进行沉淀,利用竖直空间替代水平空间实现沉淀,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065355Y,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5月28日,名称为《污水处理塔》的发明专利,其包括塔体和设于其上的污水进管及净水出管,塔体内设有相互间隔的絮凝区、沉淀区和配水区,在塔体底部设有排污口,其特点是,在絮凝区内设有依次排布的三个絮凝池,每个絮凝池内都布有数个上下间隔的条形板;在沉淀区内设有倾斜的出水板,出水板上布满小间距出水条口;其通过倾斜的出水板提升污水的沉淀效果。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仅仅将水平的沉淀通过改为了竖直的沉淀通道,未能充分的利用塔体的有效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排泥口、泥水分离通道以及污泥聚集区,所述塔体内并列设置有进水管道和所述泥水分离通道,所述进水管道的顶部位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且设置有所述进水口,所述泥水分离通道的顶部位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且设置有所述排水口,所述进水管道和泥水分离通道的底部均连通于所述污泥聚集区,所述污泥聚集区位于所述塔体的底部;
所述泥水分离通道内沿着轴向依次设置有多组污泥沉积板,每组所述污泥沉积板包括两片所述污泥沉积板,所述污泥沉积板在所述污水分离通道内倾斜布置,所述污泥沉积板横贯所述污水分离通道且与所述污水分离通道的侧壁间形成一流通口,对于每组的两个所述污泥沉积板,形成的两个所述流通口位于所述泥水分离通道上的相对两侧;
所述泥水分离通道的径向面积是所述进水通道径向面积的五倍以上。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污泥聚集区为第一倒直角梯形腔,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短底边处为所述排泥口,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斜腰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水管道,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直腰的一端连通所述泥水分离通道。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倒直角梯形腔的斜腰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距离所述进水管道的底部管道口的距离介于10cm-30cm。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所述进水管道上连通所述污泥聚集区的端部为第二倒直角梯形腔,所述第二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连通所述污泥聚集区。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污泥沉积板上阵列设置有诸多条形间隙,所述条形间隙的宽度介于1cm-3cm之间。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污水分离通道包括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支管道,各所述支管道上均设置有多组所述污泥沉积板,各所述支管道与所述污泥聚集区的连接区设置有控制阀门。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还包括振动电机,各所述支管道内并列设置有两组立柱,各组所述污泥沉积板的两个所述污泥沉积板分别与两组所述立柱一一对应固接,所述振动电机驱动所述立柱振动。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从所述塔底到塔顶的方向上,各组所述污泥沉积板的两个所述污泥沉积板间的间距逐渐缩小。
上述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从所述塔顶到塔底的方向上,各所述污泥沉积板与所述塔体轴线的倾斜夹角逐渐变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其一,进水口与排水口均位于塔顶,高度基本相同,如此极大的降低了污水驱动的动力需求,同时,排泥口位于塔底,降低了污泥排出的动力需求,其二,通过曲折的泥水分离通道拉长了污水的上升行程,充分利用了塔体的空间,提升污泥沉降的效率;其三,多段式的倾斜通道便于污泥的自动下移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