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8.11.21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IPC分类号C02F11/12
摘要
该污泥快速浓缩池属环保设备,包括池体、提升泵、进泥管、排泥管、排水管、布泥器和混合器,在混合器上设置有进液管,在池体的底部设置有圆锥形的污泥斗。进液管通过混合器将调质处理液与污泥进行快速混合,改善了污泥的浓缩脱水性能,缩短了浓缩时间。浓缩池底部的锥斗促使污泥在重力和四周倾斜力的挤压下不断地快速脱水,进一步加快了污泥的浓缩速度,通过40分钟的浓缩处理可达到通常沉淀8~12个小时的浓缩效果。该污泥浓缩池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污泥浓缩池相比投资小、浓缩时间短、浓缩效率高,且磷释放少、无新增能耗与药耗,完全达到了新的环保法规对污水处理的各项要求。
翻译権利要求書
1、一种污泥快速浓缩池,包括池体和与池体相连通的进泥管、排泥管及排 水管,其特征在于:进泥管的输入端与污泥提升泵相连通,进泥管的输出端与 混合器相连通,混合器的输出端通过混合输出管道与池体相连通;在混合器上 还设置有进液管,进液管及进泥管与混合输出管道通过混合器互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快速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在池体上部还设 置有布泥器,布泥器为一个空腔的容器,在布泥器的器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 混合输出管道的一端与混合器相连通,混合输出管道的另一端与布泥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快速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为射 流混合器,在布泥器的器体上设置有均布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快速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为圆筒 形,在池体的底部设置有圆锥形的污泥斗,排水管设置在池体的上部,排泥管 设置在污泥斗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快速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污泥斗 的锥度为45°~7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快速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污泥斗 的锥度为60°。
说明书
污泥快速浓缩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设备,主要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泥浓缩池。
背景技术
在采用生化方式处理污水时,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此时的污泥含水率很
高,一般为99.5~99.8%。污泥浓缩的目的就是降低污泥中水分,缩小污泥的
体积,减少后续污泥脱水的设备投资,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费用。
污泥浓缩的方法主要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与离心浓缩。离心浓缩的原理是利
用离心力将污水中的污泥与水分离开来,需要采用大型设备才能完成。气浮浓
缩主要针对比重轻于水的污物处理,需要向水中注入大量气体,使污物聚合成
泡沫状浮在水面上,再采用设备进行收集处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次性投
资大,运行费用高等缺点。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最简便的污泥浓缩方法,是利用
重力作用将污水中的污泥与水分离开的重力浓缩法。重力浓缩法把污水放入污
泥浓缩池进行自然浓缩,一般污泥在浓缩池中停留12小时左右才会完全沉淀
分离,而这么长的停留时间容易引起污泥中磷的释放,达不到新的环保法规对
通过排除污泥来去除污水中剩余磷污染物的要求,因此,需采用更合理的污泥
浓缩设备,来加快污泥在浓缩池中的浓缩过程,提高污泥脱水的效率,降低污
泥脱水的成本,以适应新的污水处理排放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采用重力浓缩法的投资小、时间短、浓
缩效率高、磷释放少、无新增能耗与药耗的污泥浓缩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污泥快速浓缩池,包
括池体和与池体相连通的进泥管、排泥管及排水管,进泥管的输入端与污泥提
升泵相连通,进泥管的输出端与混合器相连通,混合器的输出端通过混合输出
管道与池体相连通;在混合器上还设置有进液管,进液管及进泥管与混合输出
管道通过混合器互相连通。
在池体上部还设置有布泥器,布泥器为一个空腔的容器,在布泥器的器体
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混合输出管道的一端与混合器相连通,混合输出管道的另
一端与布泥器相连通。
所述混合器为射流混合器,在布泥器的器体上设置有均布的通孔。
所述池体为圆筒形,在池体的底部设置有圆锥形的污泥斗,排水管设置在
池体的上部,排泥管设置在污泥斗的底部。
所述锥形污泥斗的锥度为45°~75°。
所述锥形污泥斗的锥度为60°。
由于在进泥管上设置了混合器,通过混合器上的进液管,将一种具有调质
处理作用的污水废液与污泥进行快速混合,改善了污泥的浓缩脱水性能,缩短
了浓缩时间,提高了浓缩效率。又由于将浓缩池的底部设置为60°的锥斗,促
使污泥在重力和四周倾斜力的挤压下不断更快速地脱水,进一步加快了污泥体
积的缩小和浓度的增加。从而通过40分钟的浓缩处理达到了通常沉淀8~12
个小时的浓缩效果。该污泥浓缩池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污泥浓缩池相比,投资
小、浓缩时间短、浓缩效率高,且磷释放少、无新增能耗与药耗,完全达到了
新的环保法规对污水处理的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