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3.02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IPC分类号C02F11/14; B01F7/18; B01F7/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装置,尤其是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包括混合槽、计量槽、分料槽、加药管和搅拌器;所述计量槽和分料槽位于混合槽的两侧,且均与混合槽相通,加药管和搅拌器固定在混合槽的顶部;所述计量槽与污泥泵连接,分料槽上装有出泥管,加药管与加药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混合效果好、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书
1.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槽(2)、计量槽(1)、分料槽(3)、加药管(4)和搅拌器;所述计量槽(1)和分料槽(3)位于混合槽(2)的两侧,且均与混合槽(2)相通,加药管(4)和搅拌器固定在混合槽(2)的顶部;所述计量槽(1)与污泥泵连接,分料槽(3)上装有出泥管(31),加药管(4)与加药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量槽(1)包括进泥箱、溢流隔板(18)、进泥管(16)和回流管(15);所述溢流隔板(18)上设有进泥溢流口(13),溢流隔板(18)固定在进泥箱内,溢流隔板(18)将进泥箱分成进泥槽(11)和溢流槽(12);所述进泥管(16)和回流管(15)均固定在进泥箱的底部,且在进泥槽(11)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15)上活动装有液位管(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槽(2)为正方形的槽,混合槽(2)上设有出泥溢流口(22)和污泥进口(21),所述出泥溢流口(22)与分料槽(3)相通,所述污泥进口(21)与计量槽(1)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槽(2)的四个角设有过渡板(23),混合槽(2)成八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槽(2)的底部设有排空管(24),排空管(24)上装有排空阀(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包括减速电机(61)、搅拌轴(63)和搅拌片(64);所述减速电机(61)安装在电机板上,电机板固定在混合槽(2)的顶部;所述搅拌轴(63)固定在电机轴上,所述搅拌片(64)固定在搅拌轴(6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片(64)为L形,搅拌片(64)设有四个,两两对称设置,其中两个搅拌片(64)对称固定在搅拌轴(63)的底部,另两个搅拌片(64)对称固定在搅拌轴(63)的顶部,且倒置,上面两个搅拌片(64)与下面两个搅拌片(64)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板(66),所述搅拌板(66)固定在搅拌轴(63)上,搅拌板(66)与搅拌片(64)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固定在混合槽(2)的内部。
说明书
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装置,尤其是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泥脱水前,要进行污泥调节,所谓污泥调节也称污泥的化学调质。污泥浓缩一般只能使其含水率降到85%左右,要进一步降低含水率,减少体积,就要把污泥中结合水分离出来,也就是使这部分水对固体颗粒的附着力减弱,使颗粒失稳长大。目前污泥与絮凝剂一般在搅拌箱中混合絮凝,或者是在污泥输送管道中进行混合絮凝。而在污泥输送管道中混合时的缺点较多,所加药的药量不好控制,而且一但停机时,已加絮凝剂的污泥将会留存污泥输送管道中,造成絮凝剂的浪费,所以现在一般不在污泥输送管道中加药絮凝。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出现了采用单一箱体加药的方式。虽然能够实现污泥的絮凝,但是流程控制需另加流量计。而且供泥箱与絮凝搅拌箱在一起,也造成了药剂的浪费等。
还有一种做法是在污泥压滤前设置污泥调制池,用来对污泥进行化学调制,投加三氯化铁、石灰等有机无机絮凝剂,絮凝剂作用污泥絮凝时间一般在5-10min。而污泥调制池占地面积和投资比较大,絮凝剂与污泥的混合一般采用低转速桨式搅拌器或者双曲面搅拌器,混合效果不理想。
如中国专利CN 206965583U公布的一种絮凝剂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搅拌桶、进液管、出液管、上盖、絮凝剂加药机构和搅拌机构,所述的絮凝剂加药机构包括固定在上盖中部的絮凝剂药箱、与絮凝剂药箱连接的进气管、与进气管连接的风机和与絮凝剂药箱连通的出药管,所述的进液管也设在上盖上,所述的出液管设置在搅拌桶的桶壁;所述的搅拌机构包括设置在搅拌桶底部的旋转电机、与旋转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接的内旋转桶、行星轮系和外旋转桶,所述的内旋转桶和外旋转桶套接设置且均设置在搅拌桶内,所述的行星轮系包括固设在旋转电机输出轴上的太阳轮、与太阳轮啮合的行星轮、固定在旋转电机上的行星架和通过连接座与外旋转桶底部固定连接的齿圈,所述的内旋转桶的桶壁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透孔,所述的外旋转桶的桶壁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透孔,所述的第一透孔的尺寸大于第一透孔的尺寸,所述的出药管和进液管的一端都穿过上盖延伸至内旋转桶内设置。该搅拌装置结构复杂,絮凝剂添加量无法控制,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混合效果好、使用方便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
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包括混合槽、计量槽、分料槽、加药管和搅拌器;所述计量槽和分料槽位于混合槽的两侧,且均与混合槽相通,加药管和搅拌器固定在混合槽的顶部;所述计量槽与污泥泵连接,分料槽上装有出泥管,加药管与加药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计量槽和分料槽使污泥的进和出均不受混合槽的影响,有效保证了污泥与絮凝剂混合的稳定性。加药泵为计量泵能精确控制絮凝剂的添加量,降低运行成本。
优选的,所述计量槽包括进泥箱、溢流隔板、进泥管和回流管;所述溢流隔板上设有进泥溢流口,溢流隔板固定在进泥箱内,溢流隔板将进泥箱分成进泥槽和溢流槽;所述进泥管和回流管均固定在进泥箱的底部,且在进泥槽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的污泥通过溢流的方式经溢流槽从混合槽的底部进入,污泥添加对搅拌不产生影响,污泥从底部进入能将混合槽上方混合好絮凝剂的污泥通过出泥溢流口流出。
优选的,所述回流管上活动装有液位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位管用于调节进泥槽中污泥的高度,从而实现溢流速度的调节,即实现污泥添加量的调节,高出液位管的污泥从回来管回到原液池中。
优选的,所述混合槽为正方形的槽,混合槽上设有出泥溢流口和污泥进口,所述出泥溢流口与分料槽相通,所述污泥进口与计量槽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方形的槽加工方便,方便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
优选的,所述混合槽的四个角设有过渡板,混合槽成八边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板避免了死角的存在,方便搅拌和清洗。
优选的,所述混合槽的底部设有排空管,排空管上装有排空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处理结束后方便排空剩余的污泥和清洗。
优选的,所述搅拌器包括减速电机、搅拌轴和搅拌片;
所述减速电机安装在电机板上,电机板固定在混合槽的顶部;
所述搅拌轴固定在电机轴上,所述搅拌片固定在搅拌轴上。
优选的,所述搅拌片为L形,搅拌片设有四个,两两对称设置,其中两个搅拌片对称固定在搅拌轴的底部,另两个搅拌片对称固定在搅拌轴的顶部,且倒置,上面两个搅拌片与下面两个搅拌片交错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轴底部的搅拌片能防止混合槽底部的污泥堆积。
搅拌片交错设置能充分混合污泥和絮凝剂。
优选的,还包括搅拌板,所述搅拌板固定在搅拌轴上,搅拌板与搅拌片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板进一步提高搅拌效果。
优选的,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固定在混合槽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位传感器监控混合槽内部的液位,从而实现对污泥泵和加药泵的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混合效果好、使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