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7.04.16
公开(公告)日2008.02.20
IPC分类号C02F3/12; 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包括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池体和铺设于池底的曝气装置,其特征是池体由四个以上偶数个一一连通且首尾相连通构成可环流的小池体组成,所述的连通是指依顺序奇数小池体与偶数小池体上部开设有溢流口,偶数小池体与奇数小池体下部开设有过水口,偶数小池体与奇数小池体具有不同曝气强度。通过偶数小池与奇数小池的曝气强度差来产生环流,并使污水处理液在好氧与缺氧交替环境下进行生化处理。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处理液在池内可形成循环、并在循环过程经历好氧和缺氧交替曝气,符合污水生化技术规范。
権利要求書
1.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包括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池体和铺设于 池底的曝气装置,其特征是池体由四个以上偶数个一一连通且首尾相连 通构成可环流的小池体组成,所述的连通是指依顺序奇数小池体与偶数 小池体上部开设有溢流口,偶数小池体与奇数小池体下部开设有过水口, 偶数小池体与奇数小池体具有不同曝气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其特征是偶数个小池体 相邻间通过导流墙相互隔开,依顺序相邻导流墙交错开设有溢流口和过 水口形成可环流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其特征是池体为矩 形状,由工字型导流墙分隔成四个小池,设有进水口的第一小池与第二 小池的导流墙上部开设有溢流口,第二小池与第三小池的导流墙下部开 设有过水口,第三小池与第四小池的导流墙上部开设有溢流口,设有出 水口的第四小池与第一小池的导流墙下部开设有过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其特征是池体为圆 形或者多角形状,由辐射状导流墙分隔成偶数个小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其特征是溢流口底 部低于曝气池工作液面,过水口底部和池底齐平。
说明书
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好氧处理曝气 池的改良。
背景技术:
曝气池是污水好氧生化处理最常用的主要设施,其包括有池体和铺设 于池底的曝气装置,曝气一般为布设于池底部的曝气管道,曝气管道上开 设有出气孔。普通曝气池在工作时池内的曝气强度基本一致,处理液的溶 解氧大致相同。这种曝气处理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容易引起污泥膨胀; 二是COD、BOD去除率偏低,这在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这个缺点更显 突出;三是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差。对普通曝气池改进的一种公知方法是A/O 工艺,该工艺是在曝气池前端设一称之为选择器的小池,废水和回流污泥 都先进入该池,该池内曝气强度较低,仅起到搅拌和混合作用,混合液在 该池内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停留一段时间后再流入曝气池进行曝气处理。 实现缺氧与好氧交替运行。实践证明,A/O工艺比普通曝气处理在防止污泥 膨胀和提高氨氮去除率方面有显著效果,对COD、BOD去除率也有一定提高, 但效果并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具有防止污泥膨胀,显著提高COD、BOD、 氨氮去除率功效的改良型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的曝气池,包 括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池体和铺设于池底的曝气装置,其特征是池体由 四个以上偶数个——连通且首尾相连通构成可环流的小池体组成,所述的 连通是指依顺序奇数小池体与偶数小池体上部开设有溢流口,偶数小池体 与奇数小池体下部开设有过水口,偶数小池体与奇数小池体具有不同曝气 强度。通过偶数小池与奇数小池的曝气强度差来产生环流,并使污水处理 液在好氧与缺氧交替环境下进行生化处理。
所述的偶数个小池体相邻间通过导流墙相互隔开,依环流顺序相邻导 流墙交错开设有溢流口和过水口形成可环流连通。这样池体可做的更加紧 凑,占用空间小。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处理液在池内可形成循环流动、 并在循环过程经历好氧和缺氧交替曝气,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曝气时处理液为环流状态,和推流曝气相似,而普通曝气池工作时处 理液为混合状态,从反应动力学来看,推流型比混合型更理想。普通曝气 池工作时水流方向主要上下流动,水平方向的流动速度很小,而环流曝气 池工作时水流方向除了上下流动外,还有一定的定向水平流动速度,因此 在同样的曝气强度下,环流曝气的湍流强度要高于普通曝气,湍流强度越 大,传质阻力越小,反应效率越高。普通曝气池工作时处理液处于好氧状 态,采用A/O工艺或SBR工艺的曝气池处理液也处于好氧-缺氧或厌氧状 态,但交替频率远低于环流曝气池,实践证明,相对高频率的好氧-缺氧 或厌氧交替运行,对防止污泥膨胀,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