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8.28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IPC分类号C02F9/14; H02J7/35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调节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和太阳能供电设备,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沿水流方向依次包括微动力一体化池和人工湿地,所述微动力一体化池两侧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污水从进水口流入一体化池中,经过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池和消毒池,从出水口流出一体化池;所述沉淀池底部设有污泥提升泵;所述污泥池与沉淀池的污泥提升泵连通;所述污泥池内设有清水管,所述清水管一端与沉淀池连通,另一端连接消毒池底部。其特点是设置污泥池,用于收集沉淀的污泥,避免污泥对处理中的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调节池(2)、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和太阳能供电设备,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沿水流方向依次包括微动力一体化池(4)和人工湿地(5),其特征是:所述微动力一体化池(4)两侧设有入水口(8)和出水口(9),污水从入水口(8)流入一体化池(4)中,经过厌氧池(16)、好氧池(17)、沉淀池(18)、污泥池(19)和消毒池(20),从出水口(9)流出一体化池(4);所述沉淀池(18)底部设有污泥提升泵(29);所述污泥池(19)与沉淀池(18)的污泥提升泵(29)连通;所述污泥池(19)内设有清水管(33),所述清水管(33)一端与沉淀池(18)连通,另一端连接消毒池(20)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沉淀池(18)顶部设有溢流堰(30),所述溢流堰(30)包括挡板(31)和溢流槽(32),所述清水管(33)与沉淀池(18)的连接端设置于溢流槽(32)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清水管(33)内设有紫外线消毒管(3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厌氧池(16)和好氧池(17)内设有悬浮生物载体(24),所述悬浮生物载体(24)上接种有生化菌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格栅井(6),所述格栅井(6)与调节池(2)连通,格栅井(6)远离调节池(2)的一侧设有入水口(8);所述格栅井(6)内设有格栅(7),所述格栅(7)倾斜并设置于格栅井(6)的入水口(8)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调节池(2)内设有污水提升泵(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 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好氧池(17)内设有布气管(25),所述布气管(25)上均匀设有旋混式曝气器(26),所述布气管(25)连接有风机(49)。
8.根据权利要求3、6、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太阳能供电设备包括太阳能电板(46)以及蓄电池组(48),所述太阳能电板(46)与蓄电池组(48)电连接,所述污水提升泵(10)、污泥提升泵(29)、风机(49)和紫外线消毒管(34)分别与蓄电池组(48)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好氧池(17)内设有污泥回流泵(27),所述污泥回流泵(27)上连接污泥回流管道,所述污泥回流管道连接厌氧池(1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污泥池(19)和调节池(2)之间设有上清液回流管道。
说明书
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制约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治理俨然成为了我国过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生活污水中的无机盐类主要有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钾、钙、钠等。传统的废水处理装置能耗大,且需要专门的场地进行污水处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现有如下专利:
专利公开号:CN105152328A,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微动力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领域,包括地上装置和地下装置,所述地上装置包括太阳能板和太阳能设备箱,所述地下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两侧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污水从入水口进入壳体,依次经过折流调节区、兼性厌氧沉淀区、缓冲区、好氧区、二沉区、出水池,最后从出水口流出,所述好氧区内悬挂有好氧区填料,所述好氧区底部设置有太阳能微动力曝气系统,所述太阳能微动力曝气系统运行动力由太阳能板提供。然而,该污水处理装置的二沉区内的污泥通过管道进入兼性厌氧沉淀区,将硝化氮转变为氨气;然而氨气又极易溶于水,又会导致兼性厌氧沉淀区中的水中含氮量提升,造成二次污染,水中含氮量容易超出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其特点是设置污泥池,用于收集沉淀的污泥,避免污泥对处理中的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污泥池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和太阳能供电设备,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沿水流方向依次包括微动力一体化池和人工湿地,其特征是:所述微动力一体化池两侧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污水从入水口流入一体化池中,经过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池和消毒池,从出水口流出一体化池;所述沉淀池底部设有污泥提升泵;所述污泥池与沉淀池的污泥提升泵连通;所述污泥池内设有清水管,所述清水管一端与沉淀池连通,另一端连接消毒池底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污泥池,将沉淀池中沉积的污泥经由污泥提升泵驱动,进入污泥池,沉淀池内的液体从清水管直接进入消毒池中;液体不会进入污泥池,避免了污泥混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顶部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包括挡板和溢流槽,所述清水管与沉淀池的连接端设置于溢流槽侧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溢流堰,一方面能够维持沉淀池的上液层稳定,另一方面能够使沉淀池中的液体均匀溢出。
优选的,所述清水管内设有紫外线消毒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紫外线消毒管能够杀灭流经清水管的液体中的病原体、病毒和寄生虫卵。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和好氧池内设有悬浮生物载体,所述悬浮生物载体上接种有生化菌群。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厌氧池中的厌氧细菌分解水中大分子复合链的有机物,使大分子复合链的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单链的有机物,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利用好氧池中的好氧微生物在大量氧的存在下生长繁殖,并进一步将小分子单链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降低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优选的,还包括格栅井,所述格栅井与调节池连通,格栅井远离调节池的一侧设有入水口;所述格栅井内设有格栅,所述格栅倾斜并设置于格栅井的入水口下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格栅井,并在格栅井中设置过滤格栅,对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进行处理,去除粗粒、不溶性COD和SS。
优选的,所述调节池内设有污水提升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污水提升泵驱动,将调节池内的液体泵入一体化池。
优选的,所述好氧池内设有布气管,所述布气管上均匀设有旋混式曝气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好氧池中设置布气管,增加好氧池中的氧气溶解量,保证好养细菌的繁殖;设置旋混式曝气器,当气流进入旋混式曝气器时,气流首先通过二道螺旋切割系统,切割后进入下层的的多层锯齿型布气头,进行多层切割,使气泡切割成微气泡,提高了氧的利用率,布气均匀,充氧效率高。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供电设备包括太阳能电板以及蓄电池组,所述太阳能电板与蓄电池组电连接,所述污水提升泵、污泥提升泵、风机和紫外线消毒管分别与蓄电池组电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太阳能电板给污水提升泵、污泥提升泵、风机和紫外线消毒管提供电能,解决了农村地区电力网络不完善的问题,节省能源,清洁环保。
优选的,所述好氧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上连接污泥回流管道,所述污泥回流管道连接厌氧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污泥回流泵和污泥回流管道,使污泥回流到厌氧池,在厌氧池中对污泥中的硝态氮发生反硝化,起到脱氮的作用;同时,可以保持厌氧池中微生物的浓度。
优选的,所述污泥池和调节池之间设有上清液回流管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污泥池中上清液能够通过上清液回流管道自动回流到调节池中,与未经处理的污水混流,稀释调节池内的原水,使原水浓度降低,避免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负荷过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设置污泥池,沉淀池内的液体从清水管直接进入消毒池中;液体不会进入污泥池,避免了污泥混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2)设置溢流堰,一方面能够维持沉淀池的上液层稳定,另一方面能够使沉淀池中的液体均匀溢出;3)设置紫外线消毒管,利用紫外线消毒管能够杀灭流经清水管的液体中的病原体、病毒和寄生虫卵;4)利用太阳能电板供电能,解决了农村地区电力网络不完善的问题,节省能源,清洁环保;5)通过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装置设计,能够预制后直接投入使用,与单个污水排放端口直接连接,解决了污水不集中的问题,污水处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