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8.16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包括溶氧池、喷液器、沉淀池、反应槽、生物转盘、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第四管线、第五管线、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所述喷液器位于溶氧池的上方,由储液腔及其带孔管组成;所述沉淀池设有第一进口、第二出口及第三出口;所述反应槽设有第二进口、第四出口;所述生物转盘包括与驱动机构连接的中心轴及在中心轴上串联设置的若干圆形盘片。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采取溶氧池和生物转盘相结合的生物处理手段,强化处理过程的均衡性、连贯性和安全性,出水质量显著提高,尤其适宜小型废水处理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溶氧池、喷液器、沉淀池、反应槽、生物转盘、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第四管线、第五管线、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所述溶氧池的下部设有第一出口;所述喷液器位于溶氧池的上方,由储液腔及其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外端封闭的若干带孔管组成;所述第二管线的一端与第一出口连接、管路上依次设有第二循环泵及第二阀门、另一端与储液腔连接;所述第一管线依次设有第一循环泵及第一阀门并连接于第二管线;所述沉淀池上部设有第一进口及第二出口、底部设有第三出口;所述第三管线的一端设有第三阀门且连接在第二循环泵与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另一端与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四管线的一端与第三出口连接、管路上依次设有第四阀门及第三循环泵、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管线的第一循环泵上游;所述反应槽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二进口、第四出口;所述生物转盘包括与驱动机构连接的中心轴及在中心轴上串联设置的若干圆形盘片,中心轴的位置略高于反应槽液面;所述第五管线的一端设有第五阀门并与第二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进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化废水 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孔管的数量为3-12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盘片的间隔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盘片采用改性聚丙烯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均采用耐腐蚀泵。
说明书
一种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多,产生的废水量也与日俱增,废水排放不达标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对废水的有效处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对于可生化废水的处理,在经过一级预处理之后进行以曝气池为核心的二级生物处理。该生物处理技术程序复杂、均匀性差、出水水质不易达标,不大适宜小型废水处理厂。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程序简单、均匀性好、出水水质容易达标的可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装置,该装置尤其适宜小型废水处理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溶氧池、喷液器、沉淀池、反应槽、生物转盘、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第四管线、第五管线、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所述溶氧池的下部设有第一出口;所述喷液器位于溶氧池的上方,由储液腔及其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外端封闭的若干带孔管组成;所述第二管线的一端与第一出口连接、管路上依次设有第二循环泵及第二阀门、另一端与储液腔连接;所述第一管线依次设有第一循环泵及第一阀门并连接于第二管线;所述沉淀池上部设有第一进口及第二出口、底部设有第三出口;所述第三管线的一端设有第三阀门且连接在第二循环泵与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另一端与第一进口连接;所述第四管线的一端与第三出口连接、管路上依次设有第四阀门及第三循环泵、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管线的第一循环泵上游;所述反应槽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二进口、第四出口;所述生物转盘包括与驱动机构连接的中心轴及在中心轴上串联设置的若干圆形盘片,中心轴的位置略高于反应槽液面;所述第五管线的一端设有第五阀门并与第二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进口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带孔管的数量为3-12个。
所述圆形盘片的间隔相等。
所述圆形盘片采用改性聚丙烯材料。
所述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均采用耐腐蚀泵。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采取溶氧池和生物转盘相结合的生物处理手段,强化处理过程的均衡性、连贯性和安全性,出水质量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