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垃圾中转站压沥液处理用生物反应器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20-5-7 9:01:51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9.12.25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1/122; C02F3/34; C02F103/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属于垃圾处理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按照压沥液的处理流程,生物反应器本体包括依次按顺序连通的生物絮凝池、A段沉淀池、EMR反应池组、B段沉淀池;生物絮凝池上有进水口;A段沉淀池与生物絮凝池连通;EMR反应池组包括依次连通的生物选择池、扩增反应池和深度反应池,生物选择池在远离扩增反应池的一侧与A段沉淀池连通,A段沉淀池上有排水口;B段沉淀池与深度反应池连通;同时B段沉淀池上有出水口;生物絮凝池和EMR反应池组内有多个曝气装置。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水中的COD含量和氨氮含量,减少了管道内恶臭气体外溢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对垃圾中转站综合环境的保护。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包括安装在垃圾中转站内的且用于降低压沥液中COD的生物反应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按照压沥液的处理流程,所述生物反应器本体(1)包括依次按顺序连通的生物絮凝池(2)、A段沉淀池(3)、至少一个EMR反应池组(4)、B段沉淀池(5);

  生物絮凝池(2)内具有大量用于絮凝吸附的活性污泥,生物絮凝池(2)上端设有进水口(6);

  A段沉淀池(3),用于泥水分离;A段沉淀池(3)与所述生物絮凝池(2)连通,在A段沉淀池(3)与生物絮凝池(2)之间设有若干挡板一(7),在远离生物絮凝池(2)底部的相邻两块挡板一(7)之间设有多个供所述生物絮凝池(2)内的水体流入到A段沉淀池(3)内的缺口一(8);

  EMR反应池组(4)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生物选择池(41)、扩增反应池(42)和深度反应池(43),所述生物选择池(41)在远离扩增反应池(42)的一侧与所述A段沉淀池(3)连通,所述A段沉淀池(3)在远离A段沉淀池(3)的池底一侧上设有供A段沉淀池(3)内的上层液体流动到扩增反应池(42)内的排水口(9);

  B段沉淀池(5),用于泥水分离和清水外排;B段沉淀池(5)与所述深度反应池(43)连通,在B段沉淀池(5)与深度反应池(43)之间设有若干的挡板二(10),在远离深度反应池(43)底部的相邻两块挡板二(10)之间设有多个供所述深度反应池(43)内的水体流入到B段沉淀池(5)内的缺口二(11);同时B段沉淀池(5)上端开设有出水口(12);

  所述生物絮凝池(2)和EMR反应池组(4)内均安装有多个曝气装置(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B段沉淀池(5)底部设有用于污泥回用的排污管(14),所述排污管(14)上设有排污泵,排污管(14)的另一端伸入到生物絮凝池(2)内,排污管(14)靠近生物絮凝池(2)的一端上设有排污阀门(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污管(14)上设有一支管(17),所述支管(17)的另一端伸入到生物选择池(41)内,所述支管(17)上设有支路阀门(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段沉淀池(3)底部设有污泥管(19),污泥管(19)的另一端设有污泥池(20)中,所述污泥管(19)上设有污泥泵(15)和污泥阀门(21),污泥池(20)的另一端通过提升泵连通有污泥压滤机(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EMR反应池组(4)是由生物选择池(41)、扩增反应池(42)和深度反应池(43)依次串联组成的;其中,生物选择池(41):扩增反应池(42):深度处理池(43)的池体体积比为1:(2-50):(20-10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EMR反应池组(4)有两组,两组EMR反应池组(4)并联导通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反应池(43)内间隔悬挂有多根生物绳(23),生物绳(23)上间隔固定有多个生物填料装置(24),所述生物填料装置(24)浸没在深度反应池(43)的水体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B段沉淀池(5)回流至生物絮凝池(2)的污泥量与生物絮凝池(2)的进水量之间的回流比为20%-20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生物绳(23)与水体流动的方向垂直设置,且相邻两根生物绳(23)上的生物填料装置(24)错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靠近缺口一(8)下方的所述挡板一(7)上均一体成型连接有L型隔板一(26),相邻两块上下设置的所述L型隔板一(26)之间形成仅供生物絮凝池(2)内的流体流入到A段沉淀出内的通道一(27);

  在靠近缺口二(11)下方的所述挡板二(10)上均一体成型连接有L型隔板二(28),相邻两块上下设置的所述L型隔板二(28)之间形成仅供深度反应池(43)内的流体流入到B段沉淀池(5)内的通道二(29)。

  说明书

  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中小型垃圾中转站、移动压沥垃圾站/箱产生的压沥水(压沥液、压缩液/渗滤液/污水)、地面冲洗水、容器冲洗水通常直接排放到城镇市政管网中,上述压沥液中化学需氧量(COD)通常大于8000mg/L,上述压沥液中废水颗粒物(SS)的含量通常均大于2000mg/L,大量的漂浮物、菜根茎、颗粒物导致市政管网堵塞。上述废水中动植物油的含量通常大于1000 mg/L,粘附在颗粒物质的表面,增强了颗粒物的附着力,从而加剧了市政管网的堵塞。同时,上述污水堵塞管道后,在管道内的垃圾腐烂会产生有毒组分,从沿线管井向外散发恶臭的气体。此外由于动植物油和有害气体例如甲烷等在管道内聚集,将会导致遇到明火燃爆或爆炸的隐患。

  现有的垃圾中转站中压沥液具有如下几点处理难点:纤维状颗粒物堆积堵塞管道、高含量的动植物油,同时压沥液中的COD含量、氨氮含量过高。但是目前对于垃圾中转站的压沥液处理方式,如图1可知垃圾中转站压沥液处理装置主要是包括:按顺序依次连通的集水池、调节池、油水渣分离器、气浮池、沉淀池,用于收集污水的污泥浓缩池,以及用于收集清水的清水池。

  但是上述垃圾中转站的压沥液处理方式中对于降低水中的COD含量、氨氮含量的效果较差,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能够有效降低水中的COD含量和氨氮含量,减少了管道内恶臭气体外溢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对垃圾中转站综合环境的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处理垃圾中转站压沥液的生物反应器,包括安装在垃圾中转站内的且用于降低压沥液中COD的生物反应器本体,按照压沥液的处理流程,所述生物反应器本体包括依次按顺序连通的生物絮凝池、A段沉淀池、至少一个EMR反应池组、B段沉淀池。

  生物絮凝池内具有大量用于絮凝吸附的活性污泥,生物絮凝池上端设有进水口;

  A段沉淀池,用于泥水分离;A段沉淀池与所述生物絮凝池连通,在A段沉淀池与生物絮凝池之间设有若干挡板一,在远离生物絮凝池底部的相邻两块挡板一之间设有多个供所述生物絮凝池内的水体流入到A段沉淀池内的缺口一。

  EMR反应池组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生物选择池、扩增反应池和深度反应池,所述生物选择池在远离扩增反应池的一侧与所述A段沉淀池连通,所述A段沉淀池在远离A段沉淀池的池底一侧上设有供A段沉淀池内的上层液体流动到扩增反应池内的排水口。

  B段沉淀池,用于泥水分离和清水外排;B段沉淀池与所述深度反应池连通,在B段沉淀池与深度反应池之间设有若干的挡板二,在远离深度反应池底部的相邻两块挡板二之间设有多个供所述深度反应池内的水体流入到B段沉淀池内的缺口二;同时B段沉淀池上端开设有出水口。

  所述生物絮凝池和EMR反应池组内均安装有多个曝气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垃圾中转站内的压沥液经由前期的处理后(即经过油水渣分离器、气浮池处理),压沥液中的纤维状颗粒物能够得到有效的去除,减少了堵塞下水管道的问题。然后上述经过预处理的压沥液由进水口进入到生物絮凝池内,进水与污泥在曝气装置的搅拌作用下,污水中的活性污泥絮凝吸附(即有机颗粒物胶体被菌胶团中的絮凝型细菌大量捕捉),此时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被物生物细胞膜选择性吸附利用,由此大幅度的降低了污水COD含量。吸附饱和的活性污泥自流进入A段沉淀池内进行固液分离。A段沉淀池内上层液体流入到生物选择池内,在人工辅助加入的活性污泥的作用下,选择性的开关曝气,以选择出世代周期短、新陈代谢速度快的“高效COD降解的细菌”(即EM细菌)。随后“高效COD降解的细菌”随着污水进入到扩增反应池内,在曝气装置的作用下对上述“高效COD降解的细菌”进行扩增培养。接着上述“高效COD降解的细菌”随污水进入到深度反应池内,对污水中残留的有机物进行进一步降解,并最终将污水排放到B段沉淀池内进行泥水分离,B段沉淀池内的上层液体即可经由出水口排入到市政管网内,且上述排出的上层液体达到市政管网的排放标准。由此上述生物反应器能够有效降低水中的COD含量和氨氮含量,减少了管道内恶臭气体外溢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对垃圾中转站综合环境的保护。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B段沉淀池底部设有用于污泥回用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上设有排污泵,排污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生物絮凝池内,排污管靠近生物絮凝池的一端上设有排污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B段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活性污泥)经由排污管排入到生物絮凝池内进行污泥回用,从而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对活性污泥的综合利用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排污管上设有一支管,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生物选择池内,所述支管上设有支路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B段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活性污泥)经由支管部分排入到生物选择池内,代替人工在生物选择池内增加活性污泥,不仅增加了对B段沉淀池内活性污泥的综合利用率,而且降低了人工成本,效率更高,同时操作更加的方便和省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A段沉淀池底部设有污泥管,污泥管的另一端设有污泥池中,所述污泥管上设有污泥泵和污泥阀门,污泥池的另一端通过提升泵连通有污泥压滤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A段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基本上是吸附饱和的污泥,上述污泥已经吸附饱和,因此上述污泥已经不再是活性污泥了,因此上述A段沉淀池内的污泥只需要定期的排出,并在污泥压滤机中进行后处理即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EMR反应池组是由生物选择池、扩增反应池和深度反应池依次串联组成的;其中,生物选择池:扩增反应池:深度处理池的池体体积比为1:(2-50):(20-100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仅采用生物选择池、扩增反应池和深度反应池三个池即可高效的去除压沥液中溶解性的有机物,且处理效率较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EMR反应池组有两组,两组EMR反应池组并联导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两组平行设置,且相互并联设置的ERM反应池,此时两组ERM反应池可同步进行污水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深度反应池内间隔悬挂有多根生物绳,生物绳上间隔固定有多个生物填料装置,所述生物填料装置浸没在深度反应池的水体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物绳和生物填料装置的存在,微生物可以附着在生物填料装置的空腔内,增加了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B段沉淀池回流至生物絮凝池的污泥量与生物絮凝池的进水量之间的回流比为20%-20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流比=B段沉淀池回流至生物絮凝池的污泥量/生物絮凝池的进水量,通过合理的通知B段沉淀池回流至生物絮凝池的污泥量与生物絮凝池的进水量的比例,可以增加从B段沉淀池回流的污泥量与生物絮凝池的进水量之间絮凝反应的效率,提高絮凝沉淀的数量有机物的含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根所述生物绳与水体流动的方向垂直设置,且相邻两根生物绳上的生物填料装置错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物绳垂直于水体流动的方向设置,此时生物绳和位于生物绳上的生物填料装置起到了一定的阻挡和延迟的作用,由此可以使得水体内的微生物可以尽可能长的停留在深度反应池内,进一步促进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靠近缺口一下方的所述挡板一上均一体成型连接有L型隔板一,相邻两块上下设置的所述L型隔板一之间形成仅供生物絮凝池内的流体流入到A段沉淀出内的通道一。

  在靠近缺口二下方的所述挡板二上均一体成型连接有L型隔板二,相邻两块上下设置的所述L型隔板二之间形成仅供深度反应池内的流体流入到B段沉淀池内的通道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型隔板一和L型隔板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定向导流作用,减少污水反流,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品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水中的COD含量和氨氮含量,减少了管道内恶臭气体外溢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对垃圾中转站综合环境的保护;

  2、优化的,生物绳和生物填料装置的存在,微生物可以附着在生物填料装置的空腔内,增加了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3、优化的,生物绳垂直于水体流动的方向设置,此时生物绳和位于生物绳上的生物填料装置起到了一定的阻挡和延迟的作用,由此可以使得水体内的微生物可以尽可能长的停留在深度反应池内,进一步促进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效率。(发明人陈亮;陈礼国;张维;陈云逸;刘遵天;胡煜青;史嘉鑫;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