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

发布时间:2024-10-30 14:00:2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公布日:2024.05.28

申请日:2024.03.08

分类号:B01D29/27(2006.01)I;B01D29/60(2006.01)I;B01D35/00(2006.01)I;C02F1/00(2023.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具有顶部开口的池体,池体内部经隔断分隔形成进水蓄水区和出水蓄水区;进水蓄水区设有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电磁阀和进水量调节阀;出水蓄水区设有出水软管,出水软管的一端为进水口,进水口周围固定连接有浮筒;出水软管的另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位于池体外且与外界连通;出水软管上设有出水量调节阀。出水蓄水区内横向布置有至少一层滤袋,滤袋由单丝滤布制成;滤袋的一端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经过渡管与进水总管的出水端连通;隔断底部设有压差计。本发明结构简洁,过滤压力低,过滤速度快,出水清澈,特别适合小规模污水中絮体分离。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具有顶部开口的池体,其特征是,所述池体内部经隔断分隔形成彼此隔离的进水蓄水区和出水蓄水区;所述进水蓄水区的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用于控制进水管通断的电磁阀、以及用于调节进水水量大小的进水量调节阀;所述出水蓄水区设有出水软管,所述出水软管的一端为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周围固定连接有浮筒,使进水口漂浮在出水蓄水区内液体的液面且与该液体保持连通;所述出水软管穿过出水蓄水区的下部侧壁并与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出水软管的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池体外且与外界连通;所述出水软管上设有用于调节出水水量大小的出水量调节阀;所述池体内还设有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穿过隔断并与隔断密封连接,所述进水总管的一端为进水端,该进水端固定于进水蓄水区的下部且与进水蓄水区的液体保持连通,所述进水总管的另一端为出水端且位于出水蓄水区;所述出水蓄水区内横向布置有至少一层滤袋,所述滤袋由单丝滤布制成;所述滤袋的一端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经过渡管与进水总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隔断底部设有压差计,用于计量进水蓄水区和出水蓄水区的液位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进水蓄水区的底部为斜坡面,该斜坡面朝向隔断,且斜坡面的底端与隔断的底端重合;所述出水蓄水区设有过滤区和集水区,所述滤袋安置在过滤区内,所述出水软管安置在集水区,所述过滤区的底部所处高度高于集水区的底部所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出水软管的进水口竖直向上布置,该进水口在浮筒的作用下保持平齐于或低于水位液面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单丝滤布的目数为150-250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在出水蓄水区内,所述滤袋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透水的助滤板;所述滤袋的两端分别设有滤袋定位件;所述滤袋还设有用于排泥和/或滤袋清洗的水封式拉链。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层式过滤器具有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为:在过滤时控制进水蓄水区和出水蓄水区的液位差,当液位差大于第一设定值时关闭电磁阀以停止进水,当液位差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打开电磁阀以开启进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层式过滤器还具有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当滤饼厚度达到或接近厚度限定值时,通过控制进水量调节阀逐渐调小进水水量,同时通过控制出水量调节阀,使液位差始终小于第一设定值,直至进水完全停止;当进水完全停止,且出水蓄水区的最低水位低于所有滤袋最低处的垂直距离超过第三设定值时,将所有滤袋保持继续将水滤出,并流至出水蓄水区的最低处,由出水软管继续排水,直至滤袋无水滤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滤袋的最低处与出水蓄水区的底部最低处之间形成高低差,且该高低差大于第三设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当单丝滤布的目数为150-250目时,所述第一设定值为20±1mm,所述第二设定值为14±1mm,使平均液位差控制在15±1mm;或者,所述第三设定值为至少20mm,所述厚度限定值为8±1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层式过滤器还具有第三状态,所述第三状态为:将滤袋内的污泥滤饼取出以备污泥处置,清洗滤袋以备重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结构简洁,过滤压力低,过滤速度快,出水清澈,形成的滤饼含水率适中,特别适合小规模污水中絮体分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专用于絮凝、助凝后污水中絮体分离的层式过滤器,具有顶部开口的池体,其特征是,所述池体内部经隔断分隔形成彼此隔离的进水蓄水区和出水蓄水区;所述进水蓄水区的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用于控制进水管通断的电磁阀、以及用于调节进水水量大小的进水量调节阀;所述出水蓄水区设有出水软管,所述出水软管的一端为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周围固定连接有浮筒,使进水口漂浮在出水蓄水区内液体的液面且与该液体保持连通;所述出水软管穿过出水蓄水区的下部侧壁并与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出水软管的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池体外且与外界连通;所述出水软管上设有用于调节出水水量大小的出水量调节阀。

所述池体内还设有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穿过隔断并与隔断密封连接,所述进水总管的一端为进水端,该进水端固定于进水蓄水区的下部且与进水蓄水区的液体保持连通,所述进水总管的另一端为出水端且位于出水蓄水区;所述出水蓄水区内横向布置有至少一层滤袋,所述滤袋由单丝滤布制成;所述滤袋的一端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经过渡管与进水总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隔断底部设有压差计,用于计量进水蓄水区和出水蓄水区的液位差。

该结构在使用时,由进水管将待过滤水放入进水蓄水区,然后待过滤水在液体自身水压作用下,依次经进水总管、过渡管进入各滤袋中进行过滤,滤袋的滤出水进入出水蓄水区,并最终经出水软管排出,同时滤袋内留下滤饼,后续从滤袋中取出以备后道工序处理。

本发明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所述进水蓄水区的底部为斜坡面,该斜坡面朝向隔断,且斜坡面的底端与隔断的底端重合;所述出水蓄水区设有过滤区和集水区,所述滤袋安置在过滤区内,所述出水软管安置在集水区,所述过滤区的底部所处高度高于集水区的底部所处高度。

采用以上优选方案,可通过优化各区底部的高度布置方式,充分利用高度差形成的过滤压力,不仅能以此提高过滤速率,还能将处理水尽量排出滤袋和过滤器,减少滤袋和过滤器内残留水量。

优选地,所述出水软管的进水口竖直向上布置,该进水口在浮筒的作用下保持平齐于或低于水位液面的状态。

采用该优选方案,可进一步优化出水软管进水口的具体布置方式,能更好地确保排水顺畅。

优选地,所述单丝滤布的目数为150-250目。

采用该优选方案,可进一步优化制成滤袋的单丝滤布的目数,实现更好地过滤效果。

优选地,在出水蓄水区内,所述滤袋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透水的助滤板;所述滤袋的两端分别设有滤袋定位件;所述滤袋还设有用于排泥和/或滤袋清洗的水封式拉链。

采用该优选方案,可进一步优化滤袋布置方式以及滤袋自身的具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层式过滤器具有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为:在过滤时控制进水蓄水区和出水蓄水区的液位差,当液位差大于第一设定值时关闭电磁阀以停止进水,当液位差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打开电磁阀以开启进水。

更优选地,所述层式过滤器还具有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当滤饼厚度达到或接近厚度限定值时,通过控制进水量调节阀逐渐调小进水水量,同时通过控制出水量调节阀,使液位差始终小于第一设定值,直至进水完全停止;当进水完全停止,且出水蓄水区的最低水位低于所有滤袋最低处的垂直距离超过第三设定值时,将所有滤袋保持继续将水滤出,并流至出水蓄水区的最低处,由出水软管继续排水,直至滤袋无水滤出。

更优选地,所述滤袋的最低处与出水蓄水区的底部最低处之间形成高低差,且该高低差大于第三设定值。

更优选地,当单丝滤布的目数为150-250目时,所述第一设定值为20±1mm,所述第二设定值为14±1mm,使平均液位差控制在15±1mm;或者,所述第三设定值为至少20mm,所述厚度限定值为8±1mm

更优选地,所述层式过滤器还具有第三状态,所述第三状态为:将滤袋内的污泥滤饼取出以备污泥处置,清洗滤袋以备重复使用。

采用以上优选方案,可进一步完善层式过滤器的具体状态,并且明确各状态下的关键控制技术特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层式过滤器可实现超低且适度的过滤压力,对形成的絮体施加的压力很小,絮体在过滤的过程中,依然保留了絮体和絮体间隙水的独立存在,使絮体间隙水能顺利地从间隙流向滤布并滤出;本发明设备投资低,过滤压力低,过滤速度快,出水清澈,形成的滤饼含水率适中;与压滤法、离心法相比,能大幅度节省助凝剂用量,节省幅度超过80%;本发明结构简洁,单次处理量适中,特别适合小规模污水中絮体分离。

(发明人:陈元刚;薛东凡;刘浩;金辉;吕婷)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