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高新建筑污水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25-3-29 8:04:5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公布日:2024.03.29

申请日:2024.02.26

分类号:C02F1/28(2023.01)I;C02F1/00(2023.01)I;C02F1/24(2023.01)I;C02F1/52(2023.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问题为:现有的装置自然沉淀时间较长,大部分污泥容易附着在沉淀反应池底部无法排出,且在排出净化后的清水时,底层的絮状物和污泥很容易跟随清水排出,导致净化后的清水重新被污染。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沉淀池和进污管等;沉淀池前侧设置有进污管。本发明实现了通过吸附绳进入絮状物生成区域,使漂浮在水中的絮状物更好地附着在吸附绳上,防止清理组件对絮状物捞出不彻底,导致絮状物堵塞进污管,影响装置正常运行;通过气囊使第二单向膜打开向反应池上侧出气,进而使絮状物受气囊的影响向上飘动,防止絮状物堆积在反应池底部,保证装置的清理效果。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沉淀池(1)、进污管(2)、反应池(3)、进料管(5)和收集盒(6);沉淀池(1)前侧设置有进污管(2);沉淀池(1)上侧安装有若干个将污水与化学剂反应沉淀的反应池(3);每个反应池(3)上侧均设置有一个加入化学剂的进料管(5);沉淀池(1)上侧安装有若干个收集絮状物的收集盒(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清理组件、吸附绳(4)、拉伸组件和扩撑系统;沉淀池(1)内侧安装有对污水反应后的絮状物进行清理的清理组件;清理组件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吸附絮状物的吸附绳(4);沉淀池(1)内侧设置有使吸附绳(4)进入絮状物生成区域的拉伸组件;每个收集盒(6)上均安装有一个使吸附绳(4)携带絮状物效果更好的扩撑系统;清理组件包括有固定板(101)、兜板(103)、第一滤网(104)和第二滤网(105);沉淀池(1)内侧固接有固定板(101);沉淀池(1)内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防止絮状物扩散的兜板(103),且反应池(3)上侧后部开设有避让兜板(103)的开口;每个兜板(103)上均固接有一个第一滤网(104);反应池(3)后侧固接有第二滤网(105);拉伸组件包括有第一连接块(106)、第一弹性件(108)、第二弹性件(109)、卡块(110)、第一楔形块(111)、滑块(112)、第二连接块(113)、第三连接块(114)和拦板(115);沉淀池(1)内侧滑动连接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块(106);每个第一连接块(106)与相邻的反应池(3)内侧下部之间均共同固接有一个第一弹性件(108);每个第一连接块(106)内侧均固接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弹性件(109);相邻的两个第二弹性件(109)下侧均共同固接有一个卡块(110);每个卡块(110)后侧均固接有一个第一楔形块(111);每个吸附绳(4)后侧均固接有一个受力形变的第二连接块(113);每个第一连接块(106)后侧均固接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三连接块(114);相邻的两个第三连接块(114)相向侧共同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块(112);每个反应池(3)内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一卡槽(3002);相邻的两个第三连接块(114)后侧均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拦板(115),且若干个拦板(115)只朝反应池(3)前侧转动开启,朝反应池(3)后侧转动至共线状态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拉伸组件还包括有气囊(107)、第一单向膜(201)和第二单向膜(202);每个第一连接块(106)前侧均固接有一个防止絮状物沉淀在反应池(3)底部的气囊(107);沉淀池(1)前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气孔(1001);每个第一气孔(1001)处均固接有一个第一单向膜(201),且第一单向膜(201)只朝沉淀池(1)内侧开启;每个反应池(3)前侧下部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气孔(3001);每个气囊(107)上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且每个通孔均朝上设置;每个气囊(107)的通孔处均固接有一个第二单向膜(202),且第二单向膜(202)只朝反应池(3)上侧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扩撑系统包括有固定块(203)、第二楔形块(204)、顶块(205)、半圆环(206)、第三弹性件(207)和第三楔形块(208);每个收集盒(6)上侧均固接有若干个固定块(203);每个拦板(115)前侧均固接有一个将吸附绳(4)两段缠绕绳捋开的第二楔形块(204);每个固定块(203)前侧均固接有一个顶块(205);每个固定块(203)上侧均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提高收集盒(6)对吸附绳(4)表面絮状物清理能力的半圆环(206);每个固定块(203)上侧均固接有若干个左右对称的第三弹性件(207);每个第三弹性件(207)均与相邻的半圆环(206)固接;每个半圆环(206)凹弧面均固接有一个提高收集盒(6)对吸附绳(4)表面絮状物清理能力的第三楔形块(20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块(203)与收集盒(6)通过扭簧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弧形板(301);相邻的两个兜板(103)之间均固接有一个防止絮状物落回反应池(3)的弧形板(3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板(301)呈瓦片式堆叠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挡板(302);每个反应池(3)内侧均通过扭簧转动连接有防止化学剂被吸附绳(4)带出反应池(3)的挡板(302);每个挡板(302)下侧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卡槽(30201),且第二卡槽(30201)直径小于第二连接块(113)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从右往左看为基准,挡板(302)设置为7字形。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装置自然沉淀时间较长,大部分污泥容易附着在沉淀反应池底部无法排出,且在排出净化后的清水时,底层的絮状物和污泥很容易跟随清水排出,导致净化后的清水重新被污染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沉淀池、进污管、反应池、进料管和收集盒;沉淀池前侧设置有进污管;沉淀池上侧安装有若干个将污水与化学剂反应沉淀的反应池;每个反应池上侧均设置有一个加入化学剂的进料管;沉淀池上侧安装有若干个收集絮状物的收集盒;还包括有清理组件、吸附绳、拉伸组件和扩撑系统;沉淀池内侧安装有对污水反应后的絮状物进行清理的清理组件;清理组件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吸附絮状物的吸附绳;沉淀池内侧设置有使吸附绳进入絮状物生成区域的拉伸组件;每个收集盒上均安装有一个使吸附绳携带絮状物效果更好的扩撑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清理组件包括有固定板、兜板、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沉淀池内侧固接有固定板;沉淀池内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防止絮状物扩散的兜板,且反应池上侧后部开设有避让兜板的开口;每个兜板上均固接有一个第一滤网;反应池后侧固接有第二滤网。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拉伸组件包括有第一连接块、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卡块、第一楔形块、滑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和拦板;沉淀池内侧滑动连接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块;每个第一连接块与相邻的反应池内侧下部之间均共同固接有一个第一弹性件;每个第一连接块内侧均固接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弹性件;相邻的两个第二弹性件下侧均共同固接有一个卡块;每个卡块后侧均固接有一个第一楔形块;每个吸附绳后侧均固接有一个受力形变的第二连接块;每个第一连接块后侧均固接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三连接块;相邻的两个第三连接块相向侧共同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块;每个反应池内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一卡槽;相邻的两个第三连接块后侧均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拦板,且若干个拦板只朝反应池前侧转动开启,朝反应池后侧转动至共线状态关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拉伸组件还包括有气囊、第一单向膜和第二单向膜;每个第一连接块前侧均固接有一个防止絮状物沉淀在反应池底部的气囊;沉淀池前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气孔;每个第一气孔处均固接有一个第一单向膜,且第一单向膜只朝沉淀池内侧开启;每个反应池前侧下部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气孔;每个气囊上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且每个通孔均朝上设置;每个气囊的通孔处均固接有一个第二单向膜,且第二单向膜只朝反应池上侧开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扩撑系统包括有固定块、第二楔形块、顶块、半圆环、第三弹性件和第三楔形块;每个收集盒上侧均固接有若干个固定块;每个拦板前侧均固接有一个将吸附绳两段缠绕绳捋开的第二楔形块;每个固定块前侧均固接有一个顶块;每个固定块上侧均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提高收集盒对吸附绳表面絮状物清理能力的半圆环;每个固定块上侧均固接有若干个左右对称的第三弹性件;每个第三弹性件均与相邻的半圆环固接;每个半圆环凹弧面均固接有一个提高收集盒对吸附绳表面絮状物清理能力的第三楔形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固定块与收集盒通过扭簧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弧形板;相邻的两个兜板之间均固接有一个防止絮状物落回反应池的弧形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弧形板呈瓦片式堆叠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挡板;每个反应池内侧均通过扭簧转动连接有防止化学剂被吸附绳带出反应池的挡板;每个挡板下侧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卡槽,且第二卡槽直径小于第二连接块直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以从右往左看为基准,挡板设置为7字形。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实现了通过吸附绳进入絮状物生成区域,使漂浮在水中的絮状物更好地附着在吸附绳上,防止清理组件对絮状物捞出不彻底,导致絮状物堵塞进污管,影响装置正常运行;通过气囊使第二单向膜打开向反应池上侧出气,进而使絮状物受气囊的影响向上飘动,防止絮状物堆积在反应池底部,保证装置的清理效果;通过第二楔形块将吸附绳上的两段缠绕绳捋开,增大吸附绳上的两段缠绕绳间隙,进而增大絮状物与吸附绳的接触面积,提高吸附绳收集絮状物的效果,提高装置的清理效果;通过瓦片式堆叠的弧形板将絮状物引导至收集盒内,同时利用瓦片式堆叠的弧形板结构将清水重新引导回反应池内,防止清水从反应池上侧开口泄漏,保证装置正常对清水引导收集;通过7字形结构的挡板将反应池和进料管隔绝的同时,将化学剂引导至反应池前侧,避免化学剂被吸附绳携带出反应池,保证装置对污水的反应絮凝。

(发明人:徐城彬;杨健;方正;赵鹏;付喜娟;何圣根)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