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9.05
申请日:2023.07.06
分类号:B01D33/04(2006.01)I;B01D33/46(2006.01)I;B01D33/50(2006.01)I;B01D33/056(2006.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蓄水池、絮状物过滤机构、排水机构和清洗滤网的清洗机构;所述絮状物过滤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滤网、驱动滤网移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一端与第一支撑座上,另一端与滤网连接,所述滤网设置在蓄水出水口下方;所述排水机构设置在滤网下方;所述清洗机构设置在滤网远离排水机构的一端。本发明保证了滤网过滤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废水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能实现滤网的在线清洗,减轻了操作的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清洗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100)、絮状物过滤机构(300)、排水机构(200)和清洗滤网(320)的清洗机构(400);所述蓄水池(100)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101)和第一出水口(102);所述絮状物过滤机构(300)包括第一支撑座(310)、滤网(320)、驱动滤网(320)移动的第一驱动组件(330);所述第一支撑座(310)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330)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310)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330)的移动端与滤网(320)连接,所述滤网(320)设置在第一出水口(102)下方;所述排水机构(200)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202)和第二出水口(203),所述第二进水口(202)设置在滤网(320)的下方,所述第二出水口(203)与指定输送管道连接;所述清洗机构(400)包括第二支撑座(410)和喷淋组件(420),所述第二支撑座(410)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喷淋组件(420)设置在第二支撑座(410)上,所述喷淋组件(420)位于滤网(320)远离排水机构(200)的一端,且所述喷淋组件(420)喷淋方向与废水进入滤网(320)的的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320)为柔性环形滤网(320),所述第一驱动组件(330)包括第一回转轴(331)、第二回转轴(332)和第一驱动件(333);第一回转轴(331)和第二回转轴(332)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10)长度方向两端,第一回转轴(331)和第二回转轴(332)均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撑座(310)上,滤网(320)的一端环绕在第一回转轴(331)上,滤网(320)的另一端环绕在第二回转轴(332)上,且滤网(320)处于张紧状态,所述第一驱动件(333)固定端与第一支撑座(310)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回转轴(331)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絮状物过滤机构(300)还包括支撑过滤网(320)的支撑组件(340),所述支撑组件(340)包括调节板(342)和托辊(341),所述托辊(341)转动连接在所述调节板(342)上,所述托辊(341)设置在第一回转轴(331)和第二回转轴(332)之间的下方,所述托辊(341)轴心与第一回转轴(331)轴心平行,且托辊(341)的外圆与滤网(320)的松边抵接;所述调节板(342)沿竖直方向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座(31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絮状物过滤机构(300)还包括使滤网(320)移动过程中密封的密封组件(350);所述密封组件(350)包括挡板(351)和密封毛刷(352),所述挡板(351)设置在第一出水口(102)下方,且位于滤网(320)上方,所述挡板(35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在滤网(320)的宽度方向两侧,且均与第一支撑座(310)连接,所述挡板(351)的另一侧设置在滤网(320)的正上方;所述密封毛刷(352)一端与挡板(351)的侧边连接,另一端抵接在滤网(320)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组件(420)包括喷淋头(421)和给喷淋头(421)供水的供水箱(422),所述供水箱(422)设置在地面上,且供水箱(422)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4221)和第三出水口(4222),所述喷淋头(421)与第三出水口(4222)连接,所述清洗机构(400)还包括驱动喷淋头(421)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430),第二驱动组件(430)的固定端与第二支撑座(410)连接,第二驱动组件(430)的移动端与喷淋头(421)连接,且喷淋头(421)沿垂直于第二驱动组件(430)的移动方向设置有多个喷水孔(42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构(400)还包括毛刷组件(440),毛刷组件(440)包括毛刷辊(441)和两个连接支架(442),毛刷辊(441)设置在滤网(320)远离喷淋头(421)的一侧,且毛刷辊(441)的外圆面与滤网(320)表面抵接;毛刷辊(441)轴心与喷淋头(421)的长度方向平行;两个连接支架(442)分别设置在喷淋头(421)的两端,其中一个连接支架(442)与毛刷辊(441)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连接支架(442)与毛刷辊(44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清洗机构(400)还包括使供水箱(422)中的水循环使用的水循环组件(450),水循环组件(450)包括喷淋水收集箱(451)、第一抽水泵(452)和第二抽水泵(453);喷淋水收集箱(451)设置在地面上,且喷淋水收集箱(451)上设置有第四进水口(4511)和第四出水口(4512),第四进水口(4511)设置在喷淋头(421)喷淋位置的下方,第一抽水泵(452)设置在蓄水池(100)上,第一抽水泵(452)的进水口与第四出水口(4512)连接,第一抽水泵(452)的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101)连接,第二抽水泵(453)设置在供水箱(422)上,第二抽水泵(453)的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203)连接,第二抽水泵(453)的出水口与第三进水口(4221)连接。
发明内容
为了在不降低废水处理质量的前提下,还能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处理絮状物的废水处理设备,包括蓄水池、絮状物过滤机构、排水机构和清洗滤网的清洗机构;所述蓄水池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絮状物过滤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滤网、驱动滤网移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移动端与滤网连接,所述滤网设置在第一出水口下方;所述排水机构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在滤网的下方,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指定输送管道连接;所述清洗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和喷淋组件,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喷淋组件设置在第二支撑座上,所述喷淋组件位于滤网远离排水机构的一端,且所述喷淋组件喷淋方向与废水进入滤网的的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水池中的废水需要过滤絮状物时,废水通过第一出水口流到滤网上,滤网把絮状物滞留在滤网表面,不含絮状物的废水通过第二进水口流入到排水机构中,然后通过第二出水口排放到指定输送管道,完成废水中絮状物的过滤。当滤网上的絮状物过多,堵塞滤网时,运行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滤网移动,使滤网上堆积有絮状物的一端运行到喷淋组件位置,打开喷淋头,使喷淋头对滤网进行喷水,实现对滤网的清洗,同时滤网上没有堆积絮状物的一端运行到第一排水口下方,继续对废水进行过滤。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使滤网堆积有絮状物的一端向远离第一进水口的一端移动,并且当滤网上堆积有絮状物的一端运行到喷淋组件位置时,才使用喷淋头对滤网上的絮状物进行清洗,如此操作,减少了滤网上絮状物在滤网移动和清洗过程中进入排水机构中的概率,保证了排水机构中废水的过滤质量;同时滤网在清洗时,没有堆积絮状物的滤网始终在第一排水口下方对蓄水池中流出的废水进行过滤,保持了滤网过滤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废水的处理效率。除此之外,通过设置清洗机构,使得滤网在清洗时,不需要从设备上拆除,就能实现滤网的在线清洗,明显减轻了操作的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清洗效率。
可选的,所述滤网为柔性环形滤网,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回转轴、第二回转轴和第一驱动件;第一回转轴和第二回转轴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座长度方向两端,第一回转轴和第二回转轴均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撑座上,滤网的一端环绕第一回转轴上,滤网的另一端环绕在第二回转轴上,且滤网处于张紧状态,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端与第一支撑座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回转轴的一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水池中的废水流到滤网上时,同时运行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一回转轴转动,第一回转轴带动滤网转动,滤网转动带动第二回转轴转动,进而实现滤网在第一回转轴和第二回转轴之间作环形移动。如此设置使得滤网始终在第一出水口下放作环形移动,间接增大了过滤网的过滤面积,降低了单位时间内滤网因絮状物堆积而引起的滤网堵塞的概率,间接提高了滤网的过滤效率。除此之外,在滤网环形移动过程中,运行清洗机构可以实现滤网上絮状物的实时清洗,减少了滤网上絮状物的堆积,进而方便了滤网絮状物的清洗。
可选的,所述絮状物过滤机构还包括支撑过滤网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调节板和托辊,所述托辊转动连接在所述调节板上,所述托辊设置在第一回转轴和第二回转轴之间的下方,所述托辊轴心与第一回转轴轴心平行,且托辊的外圆与滤网的松边抵接;所述调节板沿竖直方向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滤网为柔性结构,在滤网作环形移动一段时间后,滤网容易产生变形,使得滤网周长变长,滤网下边出现下搭现象,进而使得滤网环形运行过程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过滤效果。通过设置支撑组件,当滤网下边下搭时,移动安装座在第一支撑座上的上下位置,可以调节托辊的高低位置,进而调节滤网的松紧,减少滤网出现打滑的概率,保证滤网的正常运行。
可选的,所述絮状物过滤机构还包括时滤网移动过程中密封的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挡板和密封毛刷,所述挡板设置在第一出水口下方,且位于滤网上方,所述挡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在滤网的宽度方向两侧,且均与第一支撑座连接,所述挡板的另一侧设置在滤网的正上方;所述密封毛刷一端与挡板的侧边连接,另一端抵接在滤网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滤网作环形移动时,从蓄水池中流出的废水在进入滤网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飞溅,使未过滤的废水可能会落入排水机构中,进而降低排水机构中废水的过滤质量。按照上述操作,在滤网上方设置挡板和密封毛刷,降低了废水下落到滤网的过程,废水飞溅进入排水机构中的概率,保证了排水机构中废水的过滤效果;同时密封刷毛的设置还可以在密封的同时使嵌入在滤网边缘上的絮状物附着在滤网表面,方便后续清洗机构对滤网上絮状物的清洗。
可选的,所述喷淋组件包括喷淋头和给喷淋头供水的供水箱,所述供水箱设置在地面上,且供水箱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喷淋头与第三出水口连接,所述清洗机构还包括驱动喷淋头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的固定端与第二支撑座连接,第二驱动组件的移动端与喷淋头连接,且喷淋头沿垂直于第二驱动组件的移动方向设置有多个喷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洗机构在对滤网进行清洗时,运行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带动喷淋头移动,同时供水箱中水进入喷淋头,喷淋头上的所有喷水孔对滤网需要清洗的位置进行喷水。如此设置可以增大滤网的清洗范围,提高滤网的清洗效率。
可选的,所述清洗机构还包括毛刷组件,毛刷组件包括毛刷辊和两个连接支架,毛刷辊设置在滤网远离喷淋头的一侧,且毛刷辊的外圆面与滤网表面抵接;毛刷辊轴心与喷淋头的长度方向平行;两个连接支架分别设置在喷淋头的两端,其中一个连接支架与毛刷辊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连接支架与毛刷辊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滤网清洗过程中,喷淋头移动时,喷淋头带动毛刷辊移动,毛刷辊与滤网表面产生摩擦力,在摩擦力作用下,毛刷辊相对于滤网表面作回转运动,进而使滤网表面的絮状物附着在毛刷辊上,使得絮状物能快速的从滤网上分离出来。如此操作,加快了滤网上絮状物清洗的速度。同时也减少了滤网清洗过程中,清洗完后的水中混入絮状物的含量。
可选的,清洗机构还包括使供水箱中的水循环使用的水循环组件,水循环组件包括喷淋水收集箱、第一抽水泵和第二抽水泵;喷淋水收集箱设置在地面上,且喷淋水收集箱上设置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第四进水口设置在喷淋头喷淋位置的下方,第一抽水泵设置在蓄水池上,第一抽水泵的进水口与第四出水口连接,第一抽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连接,第二抽水泵设置在供水箱上,第二抽水泵的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连接,第二抽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三进水口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滤网清洗前,先运行第二抽水泵,通过第二出水口,把排水机构中的水抽取到供水箱中,清洗滤网时,供水箱通过第三出水口给喷淋头供水,对滤网进行喷淋清洗;此时清洗后的水通过第四进水口进入到喷淋水收集箱,运行第一抽水泵,喷淋箱中的水从第四出水口流出,并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蓄水池。如此设置,因为滤网在清洗过程中,通过毛刷辊把滤网上大部分的絮状物分离了出来,减少了清洗完后水中混入絮状物的含量,所以喷淋水收集箱中的水进入蓄水池中,不会增加废水的处理负担,同时还可以实现滤网清洗用水的循环使用,节约了滤网清洗环节的用水量,同时减少了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絮状物过滤机构,实现了对废水中絮状物的过滤作用。其中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滤网作环形移动,间接增大了过滤网的过滤面积,降低了单位时间内过滤网因絮状物堆积而引起的滤网堵塞的概率,间接提高了滤网的过滤效率。通过设置密封组件减少滤网过滤过程中为过滤废水进入排水机构的概率,保证了排水机构中废水的处理质量。如此设置即提高了废水过滤效率,又保证了废水的处理质量。
2.通过设置清洗机构,实现了滤网工作过程中自动清洗功能,省去了使用过程中拆卸更换滤网的工序,降低了工作人员清洗滤网时的劳动强度。其中毛刷组件的设置,使得滤网表面的絮状物吸附在毛刷辊上,使得絮状物能快速的从滤网上分离出来。除此之外,水循环组件的设置使得滤网清洗用水可以循环使用,节约了滤网清洗环节的用水量,同时减少了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发明人:高元新;董媛;王玉峰;王盛;刘铎印;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