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西溪自然情况
东、西溪被誉为同安的母亲河,汇集着同安80%以上的涓涓溪流,连接着同安六镇两街,拥抱着同安城区。同安近30万居民大部分居住在这个流域内。
东溪--发源于翔安区新圩镇的西格山、张山、铁砧山,有古宅溪、曾溪、竹坝溪、西洋溪四大支流。流经翔安区的新圩镇、同安区的五显镇,至大同街道的双溪口与西溪合流入东咀港出海。主干流长25.18公里,流域面积152.8平方公里,径流量1.356亿立方米,为同安区第二大溪流。上、中游建有曾溪、古宅、明溪、竹坝、石垄等小型水库和小型水力发电站。是同安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资源。
西溪――发源于同安区西北部的尖尾山和面前山,有莲花溪、澳溪、汀溪、西源溪等四条支流。莲花溪与汀溪汇于大同街道过溪村草仔市后称西溪,南流至双溪口汇东溪入东咀港出海。干流长34公里,流域面积320.7平方公里,径流量4.436亿立方米,为同安区最大溪流。流经莲花、汀溪、新民、西柯、四镇及大同、祥平二街道。上、中游建有溪东、汀溪、河溪等中小型水库及小型水力发电站。汀溪水库的水是同安区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二、东、西溪环境污染现状
1、东、西溪水系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厦门市水功能区划,东溪、西溪及东、西溪合流段属厦门市的重点保护水域,应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质标准来评价。
东溪水质日趋恶化,五显桥断面超标污染物为溶解氧为7.4 mg/L、高锰酸盐指数14.4 、五日生化需氧量4.9 mg/L、氨1.27 mg/L ;总磷3.46 mg/L。其余水系所受的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新民、西柯、洪塘境内的小溪水质普遍超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的限值。
西溪水质保持相对较好,隘头断面三个时期和莲花断面的平水期、枯水期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要求。但是,莲花断面的超标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8.3、氨氮1.5 mg/L、总磷0.2 mg/L;新西桥断面的超标污染物为溶解氧7.4 mg/L、高锰酸盐指数14.4、五日生化需氧量4.6 mg/L、氨氮1.7 mg/L、总磷0.27 mg/L。
双溪合流段,南环桥断面的超标污染物为溶解氧5.3 mg/L、高锰酸盐指数7.3、五日生化需氧量8.2 mg/L、氨氮2.67 mg/L、总磷0.47 mg/L。
2、东、西溪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
由于沿溪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张、居住密度逐年增大(外来人口流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医疗、餐饮等第三产业壮大,使汇流进入东、西溪的污染物大增。主要污染源有畜禽养殖场的污水、工业废水、居民的生活污水、农业生产产生的农药、化肥的残留物以及沿溪倾倒的垃圾等。如银鹭公司日排污水4000 吨,其中CODCr 401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194 mg/L;厦戎联合造纸厂同安分厂日排污水4000 吨,CODCr386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105 mg/L;南门桥东南侧排污口CODCr708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401 mg/L;梅山养猪场日排污水1200吨。东、西溪沿江主要污染源分布见附图。
3、东、西溪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沿东西溪建成污水截流管11.27km ,改造了部分截流口,可截流1万多m2/日的污水,与同安区最大售水量3.8万吨/日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问题:
(1)管网配套建设问题。目前,城南工业区(一、二、三期)、城东工业片区、大同街道碧岳村五甲梅山路上的工业污水、同安育才中学及周边的工业污水和同安影视城、西溪新西桥上游的古庄村的生活污水尚未纳入城市污水管网。
(2)管网雨污分流和污水管道口径大小问题。城南工业区的管网未实施雨污分流;已建的部分污水截流支管有的口径太小(如工行同安支行前排污口)。
(3)污水管线用地问题。由于建设时征地的各种具体原因,污水干管有一部分是穿过村民的农田、养殖池或临时搭盖,有的检查井就在农田、养殖池或临时搭盖中,如在浦声支流段的W30#、W31#井的周边围建了养殖、养鸡场,将两口井包围其中,严重影响了管线的运行和维护。
三、东、西溪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计划与实施
(一)东、西溪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目标
在全流域开展控制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破坏的统一行动,使东、西溪流域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现状迅速得到扭转,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争取到2006年底全流域80%以上的断面达到III类以上水质,彻底消灭V类水质断面;再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到2008年底东、西溪水变清,流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使流域向着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态协调、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东、西溪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范围
东、西溪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范围是东、西溪(含支流)流域及其入海口。包括流经翔安区的新圩镇、同安区的五显镇、莲花镇、汀溪镇、新民镇、西柯镇及大同、祥平二街道所辖区域。
(三)东、西溪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任务与分工
1、农业面源与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1)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是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并逐步升级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加大农药残留抽样检测力度和密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指导种植场、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流失,降低残留。到2005年底,新增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60%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二是在畜禽养殖规划的限养区和养殖区内,由农业局、环保局负责,采取“集中规划、引猪上山,生态养殖、综合利用”等措施,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的生态效益型养殖场,以猪养林、养菜,积极推广猪、沼、果(林、菜、菌、草、牧)等生态型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物质转化封闭式的良性循环和零排放。争取使沿溪养殖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到2005年底40%、2007年底100%养殖场的污水全部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2007年底养殖场污水未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的将依法查处,并报区政府给予关闭。三是在畜禽养殖规划的禁建区内,由行政执法局负责依法关停,2005年底前关闭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全部畜禽养殖场,二级保护区内60%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2006年底前关闭完成沿溪禁建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的全部关停。
(2)责任单位:同安农业局、翔安区农林水局、同安、翔安区行政执法局
(3)配合单位:同安、翔安区环保分局
2、加快污水处理厂及排污管网建设
(1)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是2005年6月前完成同安污水处理厂调试,使其正常运转,达标排放;二是加快管网建设,2005年底前截流进入污水厂的污水量超过3万吨;三是2006年6月前完善污水截流系统,包括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工程,做到无污水直接排入溪流,绝大部分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精心运行污水处理厂,确保达标排放。
(2)责任单位:市市政园林局、水务集团
(3)配合单位:同安区政府、区建设局、区环保分局
3、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
(1)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是近期先行关闭沿溪排污量大、治理无望的主要违法排污企业。二是强化环境管理制度,推动排污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严防“十五小”回潮。限期治理金鹏人造花公司生产废水。争取2005年底沿溪工业企业全部达标排放。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零排放”工艺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银鹭集团在2005年6月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并通过验收的基础上,到2005年底,争取循环利用5000吨/日的中水,逐步实现零排放。
(2)责任单位:同安、翔安区政府、环保分局、银鹭集团
(3)配合单位:同安、翔安区区贸发局
4、河道清淤及护岸整治
(1)任务与进度安排
开展东、西溪河道的整治和截污护岸工作,定期清理河道淤泥、垃圾、水葫芦,整治沿溪护岸护坡。到2005年底,完成重点河段,2006年底完成穿过建城区的河段整治与护岸工作。加快西溪流域汀溪下游1020米防洪工程的建设。
(2)责任单位:同安区水利局、翔安区农林水局
(3)配合单位:同安、翔安区建设局
5、沿溪两岸绿化美化
(1)任务与进度安排
2005年底前,拆除沿溪的全部违章建筑及桥孔的占道摆摊,查处在溪岸边倾倒垃圾案件。扩大沿溪的绿化美化面积,做到“能绿不荒”,提高绿地生态功能,增加可供群众欣赏、休闲的景观和场所。到2006年底东、西溪两岸景观有明显改善。加大生活污水回灌绿地,建设森林式工厂、森林式社区和城区的进程,2005年底前,有条件利用生活污水和中水灌溉的绿地灌溉率达30%,2006年达60%,2007年同安、翔安有条件的绿地争取全部利用生活污水和中水灌溉。
(2)责任单位:同安、翔安区建设局、区行政执法局
(3)配合单位:沿溪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6、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
(1)任务与进度安排
沿溪农村结合村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建设沼气池和道路硬化、绿化,利用新技术,因地制宜地建设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的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整治项目,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回绿和经无害化处理后生活污水回田。推广普及率2005年达30%,2006年达60%,2007年起做到农村生活污水争取不直排自然水体。2006年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2)责任单位:沿溪各镇政府
(3)配合单位:同安、翔安区建设局、环保分局
四、保障机制
(一)组建机构、加强协调
成立东、西溪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潘世建副市长任组长,阮耀国副秘书长、市环保局谢海生局长、同安区政府陈子强区长、翔安区政府吴南翔区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环保局,具体负责相关整治工作的协调与监督。同安、翔安区政府要分别成立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二)成立专家组
由市整治办邀请5-7名熟悉东、西溪情况的市政、环保、生态和水利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并审核整治计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年度的整治成效。
(三)监督机制
1、会议制度
各机构建立后应立即召开会议,部署综合整治和专项整治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定期召开全体整治工作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每季度一次),跟踪、研究、部署各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需要解决的重大和重要问题。原则上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工作会议。
2、信息上报制度
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定期(每月至少一次)向市整治办上报污染综合整治情况。市整治办将各单位完成进度情况在一定范围进行通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部署下阶段工作。
3、检查、考核机制
同安、翔安区委区政府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制定检查、考核办法,把东、西溪污染整治工作成效当作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区直机关、镇和村的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业绩。
4、公众和舆论监督
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加大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力度。争取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治理工作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四)财政机制
东、西溪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所需经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污染综合整治费用由企业、社会和区政府负担,市政公益设施由区政府负担,市财政给予补助;市污染综合整治小组和办公室工作经费由市财政负担。整治项目实行单一项目监理-验收-审核支付制度。(厦门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