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 环保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东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每年召开会议,听取环境保护工作汇报,明确责任,提出要求。全区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重点,不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提升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区城区气化率已达98%,空气质量稳步提高;区域环境噪声低于52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97%以上;辖区居民对城市环境满意率达到90%以上;省、市限期治理项目全部完成,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辖区水环境、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控制、道路抛洒防治等工作成效显著,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马家田沟综合整治工程、炳草岗污水处理厂等创模治理项目均顺利通过核查验收,(大渡口污水处理厂、沙坝污水处理厂和攀枝花学院污水处理站等环保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城区环境质量、市容市貌等方面得到充分肯定。
(一)水环境质量保护良好。“十一五”期间,完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以马家田沟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活污染源防治工作;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沿岸进行综合整治,全区主要河流水质都有明显改善,确保了饮用水源安全。
(二)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提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逐步取消燃煤炉灶,改用管道煤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对重点大气污染源进行治理,监督工业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对城市扬尘污染实施严格监管,防治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抛洒扬尘和堆场扬尘;认真解决餐饮业油烟污染扰民问题,推进餐饮油烟达标排放。十一五期间,东区共创建6个禁燃区,禁燃区面积为19.5平方公里。
东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及地表水质量
年度 |
弄弄坪 |
炳草岗 |
全年 |
地表水质量 |
2005 |
86.1 % |
69.1 % |
77.6 % |
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
2006 |
72.7 % |
79.8 % |
76.2 % |
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
2007 |
81.6 % |
79.5 % |
80.55 % |
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
2008 |
82.0 % |
86.9 % |
84.45 % |
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
2009 |
82.5 % |
81.4 % |
81.95% |
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
(三)环境宁静指数不断提高。加大开展工业企业生产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整治,对易反复、难治理的社会生活噪声开展联合执法和不定期检查。重点做好高、中考禁噪工作,确保参考考生有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
年度 |
城市区域
环境噪声 |
功能区环境噪声 |
道路交通干线噪声 | |
昼间 |
夜间 | |||
2005 |
无数据 |
56.6 分贝 |
49 分贝 |
72.5 分贝 |
2006 |
52.3 分贝 |
56.6 分贝 |
50.1 分贝 |
70.5 分贝 |
2007 |
51.6 分贝 |
56.3 分贝 |
49.4 分贝 |
68.6 分贝 |
2008 |
51.7 分贝 |
56.4 分贝 |
48.5 分贝 |
66.1 分贝 |
2009 |
51.3 分贝 |
55.5 分贝 |
48 分贝 |
67.6 分贝 |
(四)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大幅度削减,较好地控制在计划之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有效控制新的超标污染源的产生。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
年度 |
弄弄坪
mg/Nm 3 |
炳草岗
mg/Nm 3 | ||||
SO 2 |
NO 2 |
Pm 10 |
SO 2 |
NO 2 |
Pm 10 | |
2004 |
0.056 |
0.041 |
0.161 |
0.052 |
0.037 |
0.178 |
2005 |
0.060 |
0.038 |
0.116 |
0.051 |
0.047 |
0.138 |
2006 |
0.065 |
0.042 |
0.118 |
0.048 |
0.045 |
0.120 |
2007 |
0.081 |
0.044 |
0.105 |
0.066 |
0.048 |
0.108 |
2008 |
0.086 |
0.048 |
0.104 |
0.063 |
0.053 |
0.105 |
2009 |
0.077 |
0.049 |
0.099 |
0.067 |
0.053 |
0.109 |
“十一五”期间,东区坚持发展与环境并重,在扎实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创模为契机,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工业污染为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有所上升。
(五)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强化环境教育与环境知识普及,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通知,各相关学校和社区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完成24个区级绿色社区创建并命名,完成2个省级绿色社区创建并命名;完成9所区级绿色学校创建命名,完成2所市级绿色学校创建申报工作,巩固提高两所国家级绿色学校。
(六)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完成阿署达景区和弄弄沟景区的环境监测和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确保做到调查数据准确、真实、可信,较好反应东区辖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无偿资金和各种优惠政策,为攀枝花立新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畜禽养殖沼气发电综合利用工程等9个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办理近2000万元的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申报工作。
(七)环境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环境管理、监察和宣教的能力取得了实质进展。区环境监察大队通过省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开通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18908145569”值班电话,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示制度,加大环境信访的查处力度,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八)主要问题和不足。一是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少数企业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自觉性不够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和改进污染防治设施不够积极,污染防治设施陈旧落后,处理效果不够好,还有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二是机动车尾气污染是一大防治难题。目前,机动车快速增加,炳草岗每天大量车辆拥挤堵塞,汽车尾气影响辖区空气质量较大。三是农村面源污染突出。辖区农村焚烧垃圾、秸秆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当地农民为了增收修建的小晒矿、小洗选造成一定扬尘污染。四是企业仍有违法排污现象。一些企业忽视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污染物排放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一些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项目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未经批准或未经验收进行非法建设、非法生产。五是环境污染纠纷仍较普遍。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环境信访纠纷也不断增加,主要是部分建筑工地夜间违法施工扰民与餐饮业油烟气和噪声扰民。
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形势分析
“十二五”是东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二五”期间,东区的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区域环境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一)污染物排放的总量仍较大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东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继续增加。人口的增长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使COD排放总量进一步增加;能源需求上升和以煤炭、重油为主的能源结构还将维持较长时期,由此带来粉尘和SO2的大量排放,将严重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进一步转变,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单位GDP能耗物耗和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
(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增大
一是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扬尘污染控制任务越来越大;二是人口的增长将引起区域生活污染特别是生活污水总量排放增加,生活垃圾总量进一步上升;三是随着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周边地区之间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将给本区带来繁重的交通压力以及交通噪声问题,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四是机动车总量不断增加以及本区域交通进一步繁忙,汽车尾气排放也将显著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三)生态区建设对区域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东区生态区建设的工作目标,也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东区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步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在缩小与生态区考核要求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东区生态区的内涵和水平,将东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家园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城区。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线,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着力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努力探索环境保护新模式、新道路,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全过程与全社会环境管理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突出重点流域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源整治、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
四、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保护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强化可达可控分析,兼顾农村与城市,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二)民生优先。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性、科学性,通过多种形式,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三)重点突破。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措施,三大着力点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环境保护力度不减。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结合“十二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务求实效,努力实现城区空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保障环境安全。
(四)强力推进。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通过环境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优良的环境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总体目标
区域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生态良好,全民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保执法规范有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初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六、主要指标
依据国家和省、市的指标体系,结合我区的实际,确定以下指标为“十二五”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分为环境质量、工业防治、城市管理、环保管理能力4大类。
(一)环境质量
(1)目标: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83%以上,建成区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平均浓度达标,酸雨出现频率和强度有所下降
方案:以控制工业粉尘、堆料扬尘、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等为重点,全面控制粉尘污染。“十二五”期间对10吨以上锅炉进行废气烟粉尘深度治理;规范堆料场,工厂企业的堆料场要实施覆盖和挡风措施。应严格控制新建工业企业,增设除尘设施,尤其是应加强重点污染源除尘设施的监管,以逐步降低区域烟尘的排放量。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严格控制新增量。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要求,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新建项目必须按照严格的环保要求进行控制,从源头上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增量,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巩固减排成果,推进二氧化硫全面减排。“十二五”期间,推进全面减排,重点加大冶金、建材、有色等行业以及燃煤锅炉的二氧化硫减排力度,由“十一五”主要依赖工程减排向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齐头并进方向转变。突出重点行业,推进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2)目标: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58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6dB(A)
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持续的个人购车热影响,全区汽车保有量将进一步增大,这将导致道路车流量增大,交通干线噪声增加。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十二五”末期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6dB(A)。进一步贯彻实施“交法”,加强道路运输的“治超”工作,严禁重车、病车违法上路,减少道路的交通噪声。建立完善的城市市政、交通管理办法,提高城市市政、交通的管理水平。
(二)工业防治
(1)目标: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探索和实施适合东区的循环经济模式。优化能源结构,我市当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鼓励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加强太阳能和生物能利用,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严格控制高硫煤进入市场,加强对重点用煤企业的煤来源监督,定期上报用煤煤质。
东区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项目类别 |
2010 年 |
2015 年 |
环境容量 | ||
城市人口(万人) |
全市 |
70 |
80 |
||
东区 |
37.1 |
42.4 |
|||
GDP 总量(亿元) |
全市 |
500 |
1000 |
||
东区 |
260 |
368 |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全市 |
340 |
630 |
||
东区 |
193 |
258 |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
全市 |
84.4 |
85 |
||
东区 |
70 |
80 |
|||
污染物排放总量 ( t/a ) |
全市 |
COD |
18000 |
19431 |
992664 |
氨氮 |
2200 |
380 |
51592 | ||
东区 |
COD |
7729 |
8868 |
||
氨氮 |
1022 |
247 |
|||
单位 GDP 污染物排放强度 ( kg/ 万元) |
全市 |
COD |
3.60 |
1.94 |
|
氨氮 |
0.44 |
0.04 |
|||
东区 |
COD |
2.97 |
2.41 |
||
氨氮 |
0.39 |
0.07 |
注:东区水污染物控制总量为东区+攀钢+中冶实久。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虽然单位GDP水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渐降低,COD排放量增加主要是由工业排放引起,氨氮排放量减小主要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的功效。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外,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水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刻不容缓。
(2)目标:建成区烟尘控制覆盖率达100%,锅炉、炉窑清洁能源使用率>50%
方案:在控制区内,鼓励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禁止新建、扩建或改建燃煤炉、窑、灶等。新建炉、窑、灶或启用视为报废的炉、窑、灶,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局提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建设或重新启用。所有拥有锅炉、窑炉、茶炉、大灶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每年度至少一次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连续两年未委托监测或申报的,将视为设备报废。
(3)目标: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9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为100%
方案:以资源化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矿山尾矿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依靠科技攻关,进一步降低入选矿石平均品位,同时扩大表外矿选铁精矿、钛精矿的规模,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淘汰这些金属冶炼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回收率;按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标准,加强对废渣贮存场的监督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能力。对医疗垃圾、废药品试剂进行监督管理、重点控制,实施医疗垃圾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处置。
(三)城市管理
(1)目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方案: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分类、中转运输和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及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技术升级改造,逐步开展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强运行监管能力,促进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能力迅速提高。
(2)目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
方案:随着人口的聚集和产业的发展,水污染物产生量会呈现增长和聚集的趋势,其中,中心城区以生活污染源为主的的状况将越来越明显,这势必会增大金沙江水环境的压力,尤其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入江所带来的大肠菌群超标问题,加强中心城区的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势在必行。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对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十二五”期间新建马坎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清理整治二级保护区排污口,力争在“十二五”取缔3-5个排污口,其中具备取缔条件的大渡口水厂生活污水排污口1个;炳草岗水厂生活污水排污口3个。
(3)目标:城市气化>90%
方案:突出燃气市场经营管理的规范性,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用户,加快城市燃气管网的改造和建设,努力拓展向农村发展应用领域,利用这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为美化东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4)目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
方案:对城市中心区实行规划建绿,实施中心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高绿化品位,加强居住区绿化、道路绿化、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近郊以城镇、湖库、河流、道路、景区绿化美化为重点,坚持开发、保护和建设并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环保管理能力
(1)目标:企业法定代表人环保法律、法规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方案:强化企业在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企业依法生产、依法保护环境的认识。全区各企业要认真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学习,深刻领会国家法律要求,自觉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企业生产水平,努力促进节能减排,为全区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2)目标:环境监察机构达国家标准化建设二级以上标准
方案:强力推进环境监察大队达新二标建设,建立与执法要求相等的队伍,按标准配置执法办公、业务用房及执法设备;加强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定切实可行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开展执法装备使用的培训,有效发挥现有执法装备作用;有效提升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环境监察工作需要。加强环保信息网络建设和维护,结合电子地图,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控数据、污染源监控视频、企业信息、区域规划、危废及危险物资的运输监控等各业务的统一集成;开展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
(3)目标:污染源监察率达100%,案件查处率100%
方案:强化企业环境行为监管。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远程监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监察采集,并将经过有效性审核的在线监测数据逐步应用于环境执法监管和排污收费。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环境风险资源档案,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环境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适时演练,提升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全面落实重点企业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处置人员培训。强化重金属污染企业监管,加大对重金属企业的监测频次,对重金属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重点检查企业废水排放、废渣收集、贮存及处置和应急处置设施情况;进一步排查清理涉及重金属和类金属砷排放企业,建立监管档案;规范排污口,探索先进的科技化监管手段,在排污口逐步安装特征污染因子在线监测设施。强化环境执法相关制度落实,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打击不法排污企业的长效机制。
(4)目标:强化建设项目管理
方案:贯彻执行各项环保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规划,引导项目选址建设,坚持工业项目合理布局、分类布点,严格把住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环保“三同时”关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其主体工程一律不得投入运行。完善城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七、主要任务
(一)大气污染防治
(1)控制煤烟型污染
①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全部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
②禁燃区内建设项目禁止新建任何燃煤设施。
③禁燃区内饮食服务业的大小灶必须全部使用清洁燃料。
(2)控制扬尘污染
①建筑工地必须实行围挡封闭施工,采用不低于2米高的砌筑围挡,工地出口要设置冲洗装置和照明灯,承运渣土、砂石的车辆必须具备密闭式加盖装置,所有运输渣土、建材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车辆驶出工地前必须将车轮清洗干净,严禁施工车辆带泥上路或超载运输;严禁将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堆放在围挡物外。认真落实施工扬尘五个百分之百的工作标准:即落实工地沙土100%覆盖,路面100%硬化,进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迁100%洒水压尘,暂不开发地方100%绿化。同时也要落实道路洒水降尘、工地围挡封闭、重要场地硬化、水泥入库等管理措施。
②建成区范围内禁止随意焚烧垃圾、枯草、树叶、秸杆。
(二)水污染防治
(1)全区饮用水源地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和办法,禁办一切有污染饮用水源的任何项目。
(2)完成新大渡口、沙坝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提高污水处理率。
(3)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和金沙江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强区域水污染控制,实现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4)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工业企业监督管理,重点做好钒制品、钛白生产等化工企业监管与污染物治理工作,实现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5)通过减少化肥施用,控制农田径流,加快畜禽粪便处理、垃圾管理等措施,削减流入污染物量。
(三)固体废弃物管理
(1)遵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全面无害化、减量化,同时又可作为其他产品的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的统一。
(2)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堆存的管理,实行固体废弃物总量控制管理,严格限制排放量。
(3)控制、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步试点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加大城市环卫设施的规划投资额,逐年完善配套必要的环卫设施。
(四)噪声污染防治
(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防止噪声污染。继续扩大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2)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控制。从源头上控制在居民区特别是居民楼内新建可能出现噪声扰民情况的餐饮、娱乐类企业和其它设施,已建成的实施限期治理达标或停止使用。
(3)继续严格管理施工工地噪声,推广使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控制施工节点,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五)狠抓污染减排
要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以提升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目的,严格防范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同时,要认真研究建立规划实施考核评估制度;处理好各个环保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兼顾。
(六)发展循环经济
(1)转变发展模式。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等工作,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建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模式,在科学发展中来推进环境保护。
(2)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在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全过程审核,全面实行ISO9000与ISO14000认证制度。根据行业分布特点,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提升我区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节约环境成本。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发挥环境保护在产业发展中的调节引导作用,发展高产出、低污染的都市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取在GDP增长的同时不增加排污甚至减少排污,降低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
(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1)加强废物收集设施建设。完善固体废弃物收集设施,基本实现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
(2)加强废物转运能力建设。让废物远离城市,加强固体废弃物的转运能力建设,使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及时有效地运送至全市统一建设的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市政排水管网的输送能力建设,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顺畅地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减轻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
(3)加强废物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满足我区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的要求。
(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农民新村,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通过“改水、改圈、改厕”和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遏制农村生活环境持续恶化趋势,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限制区,开展农村畜禽及渔业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加强现有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环境规范化管理;在“十二五”期间推行沼气设施配套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和限制使用农用薄膜,控制重要和敏感生态区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实施节水灌溉,发展无公害农业,推动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发展近郊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根据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围绕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实施旅游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利用,防止旅游的生态污染。
(九)加快生态区建设
生态区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生态区建设的重点项目稳步实施,以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建设能力保障体系等“一区、两基地、六体系”为基本架构的规划任务顺利推进,传统产业实现生态升级,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各阶段约束性指标、参考性指标全面实现,生态区建设基本达标。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职责,建立健全环保工作新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问责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把环境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经济指标一起作为对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排污申报的核定工作,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处罚力度,建立起“企业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监管保证。
(二)强化管理,建立政府和领导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管理体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群众参与”的运行管理机制,全面建立和推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重点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把“十二五”环境保护指标和规划目标的完成程度纳入政府和党政领导及行业主管部门绩效考核中。
(三)加强开放,建立多种融资渠道
加大政府财政对环保的投入,形成政府财政和部门资金拉动作用。建立稳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利用经济利益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改变单纯依赖政府投资,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团体、金融机构等相结合的三废处理的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利用世行贷款、国债资金和一切有利时机对外招商引资,以合作、合营等多种形式更多地争取外商对我市三废处置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投资。
(四)公众参与,提高环境意识
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将环境保护列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及企业环保专职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增强企业环保责任意识。积极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忧患意识。重视环保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积极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深入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绿色人居等绿色系列的创建工作,倡导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建立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对涉及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实行公示或听证,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制度,新闻媒体要把环保公益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及时报道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情况,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