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5.12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IPC分类号C02F9/1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沉淀池、氧化池、紫外消毒池、加热池和设置在加热池侧面的出液口,沉淀池包括第一池体;氧化池包括:第二池体、第一过滤板,紫外消毒池包括:第三池体、第二过滤板、检验池;加热池包括:第四池体;所述第一池体左壁、第一过滤板、第二池体左壁、第二过滤板、第三池体左壁、出液口六者的高度依次减小;检验池底部通过循环管道与第一池体、第二池体、第三池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方便实用,适宜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沉淀池、氧化池、紫外消毒池、加热池和设置在加热池侧面的出液口,沉淀池包括:第一池体、设置在第一池体上侧的进水管、设置在第一池体底部的排污管,所述第一池体下部为锥形面,第一池体上部设置有絮凝液排放管;氧化池包括:第二池体、设置在第二池体底部的氧化液进液管、竖直设置在第二池体左侧的第一过滤板,所述氧化液进液管为相互垂直设置的进管和出管,出管上设置有与其轴向垂直的开口;紫外消毒池包括:第三池体、竖直设置在第三池体左侧的第二过滤板、设置在第二过滤板和第三池体左侧池壁之间的检验池、设置在第三池体底部的条形紫外灯;加热池包括:第四池体、设置在第四池体底部的蒸汽进气管,所述蒸汽进气管为相互垂直设置的进管和出管,出管上设置有与其轴向垂直的开口;所述第一池体左壁、第一过滤板、第二池体左壁、第二过滤板、第三池体左壁、出液口六者的高度依次减小;所述检验池底部通过循环管道与第一池体、第二池体、第三池体连接,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检测用取样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絮凝液排放管为相互垂直设置的进管和出管,出管上设置有与其轴向垂直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循环式 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抽水泵,循环管道包括相互连通的总管、进入第一池体的第一支管、进入第二池体的第二支管、进入第三池体的第三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上分别设置有开关阀。
说明书
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楼房需要通过供暖来使得住户获得温暖的室内环境,暖气管道中一般采用一定温度的自来水进行供暖,成本较高,且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为节约成本,目前部分楼房供暖采用回收污水来供暖,既能够保证一定的供暖效果,又能够节约用水成本,但回收污水存在需要预处理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回收污水用预处理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大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现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沉淀池、氧化池、紫外消毒池、加热池和设置在加热池侧面的出液口,沉淀池包括:第一池体、设置在第一池体上侧的进水管、设置在第一池体底部的排污管,所述第一池体下部为锥形面,第一池体上部设置有絮凝液排放管;氧化池包括:第二池体、设置在第二池体底部的氧化液进液管、竖直设置在第二池体左侧的第一过滤板,所述氧化液进液管为相互垂直设置的进管和出管,出管上设置有与其轴向垂直的开口;紫外消毒池包括:第三池体、竖直设置在第三池体左侧的第二过滤板、设置在第二过滤板和第三池体左侧池壁之间的检验池、设置在第三池体底部的条形紫外灯;加热池包括:第四池体、设置在第四池体底部的蒸汽进气管,所述蒸汽进气管为相互垂直设置的进管和出管,出管上设置有与其轴向垂直的开口;所述第一池体左壁、第一过滤板、第二池体左壁、第二过滤板、第三池体左壁、出液口六者的高度依次减小;所述检验池底部通过循环管道与第一池体、第二池体、第三池体连接,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检测用取样口。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絮凝液排放管为相互垂直设置的进管和出管,出管上设置有与其轴向垂直的开口;所述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抽水泵,循环管道包括相互连通的总管、进入第一池体的第一支管、进入第二池体的第二支管、进入第三池体的第三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上分别设置有开关阀。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可循环式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沉淀池、氧化池、紫外消毒池的连用可有效对污水进行回用处理,循环管道的设置可使得检测不合格的中间液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回流处理,方便实用,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