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8.10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IPC分类号B01D21/2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包括排放装置本体,所述排放装置本体包括储水腔、上内腔和下内腔,所述储水腔和上内腔之间设有下内腔,所述储水腔内部设有滤水网和入水口,所述储水腔下端通过滚珠滑动连接水柱,所述水柱设在上内腔内,所述水柱下端连接储泥腔,所述储泥腔下端设有气抽器,所述气抽器设在下内腔中,所述储泥腔两侧分别设有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所述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具有对称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抽器抽出沉淀池底部污泥到储泥腔,然后经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排放至两侧渠内,由于储水腔和水柱之间设有滚珠,可自由移动,任意方向吸泥,主要带来了方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包括排放装置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装置本体(4)包括储水腔(15)、上内腔(14)和下内腔(10),所述储水腔(15)和上内腔(14)之间设有下内腔(10),所述储水腔(15)内部设有滤水网(1)和入水口(2),所述储水腔(15)下端通过滚珠(11)滑动连接水柱(3),所述水柱(3)设在上内腔(14)内,所述水柱(3)下端连接储泥腔(7),所述储泥腔(7)下端设有气抽器(9),所述气抽器(9)设在下内腔(10)中,所述储泥腔(7)两侧分别设有一号出泥管(6)和二号出泥管(12),所述一号出泥管(6)和二号出泥管(12)具有对称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出泥管(6)和二号出泥管(12)上分别设有一号吸泥器(5)和二号吸泥器(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装置本体(4)下端设有支撑杆(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11)设在上内腔(14)中。
说明书
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放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属于生活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论是在污水处理中用于沉降分离污水中的污泥杂质的沉淀池,还是给水处理中用沉降分离泥砂、藻类的沉淀池,其生产工艺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须及时排除沉于池底的污泥,这是因为:在污水处理中,污泥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各类真菌、霉菌,尤其是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制药行业、粮油化工企业所排放的污水;如不及时把沉降于沉淀池底的污泥排除,就会产生厌氧发酵,在污泥中产生大量气体,至使污泥上浮,导致沉淀池无法正常工作,在给水处理中,污泥中含有大量泥砂和藻类,如不及时把沉降于沉淀池底的污泥排除,在阳光和温度的作用下,藻类会在池中快速大量的滋生,不但影响了出水水质,还会使后道制水工艺无法正常开展。
现有的沉淀池类型中占绝大多数的平流式、斜管斜板式沉淀池中,所采用的排泥工艺,一般是采用吸泥机吸除或由刮泥机将污泥刮至污泥槽,再由排泥管排走的方法,根据考察,吸泥机在吸除污泥过程中存在对粘结力较强的泥块和较大的固体颗粒难以吸净且排出的污泥中含水率较高的不足;刮泥机在工作时,会扰动水体,使污泥再次混入净水中,特别是在污泥层较厚的情况下,上层的污泥极易被搅起而混入上部水中,基本上都不是气抽起沉淀池底部污泥,然后排放至两侧渠内,而且不能任意方向吸泥,导致不完善,这样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通过气抽器抽出沉淀池底部污泥到储泥腔,然后经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排放至两侧渠内,由于储水腔和水柱之间设有滚珠,可自由移动,任意方向吸泥,主要带来了方便,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包括排放装置本体,所述排放装置本体包括储水腔、上内腔和下内腔,所述储水腔和上内腔之间设有下内腔,所述储水腔内部设有滤水网和入水口,所述储水腔下端通过滚珠滑动连接水柱,所述水柱设在上内腔内,所述水柱下端连接储泥腔,所述储泥腔下端设有气抽器,所述气抽器设在下内腔中,所述储泥腔两侧分别设有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所述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具有对称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上分别设有一号吸泥器和二号吸泥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放装置本体下端设有支撑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滚珠设在上内腔中。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移动式沉淀池污泥排放装置,通过气抽器抽出沉淀池底部污泥到储泥腔,然后经一号出泥管和二号出泥管排放至两侧渠内,由于储水腔和水柱之间设有滚珠,可自由移动,任意方向吸泥,主要带来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