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4.27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IPC分类号C02F9/02; C02F1/40; C02F1/52; E03B3/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该装置分为垃圾处理、沉淀物处理和油污处理三个部分对下水道中的污水进行处理,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阻隔池、水流量分配渠、污水处理池、输水渠、油污阻隔池和清水池;所述垃圾阻隔池与下水道连接,接收下水道中的污水、雨水,其中沉淀物处理方式采用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且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还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通过下水道流量自动控制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分别对不同流量的污水进行处理,避免了由于下水道污水流量增大导致堵塞影响污水沉淀质量的现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 垃圾阻隔池、水流量分配渠、污水处理池、输水渠、油污阻隔池和清水池;所 述垃圾阻隔池与下水道连接;
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分别与水流量分配渠连接的雨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 池、污水沉淀池,以及与所述雨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一水流向控制池、与所述 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二水流向控制池,所述雨水沉淀池、第一水流向控制池、 第二水流向控制池连接输水渠;
所述水流量分配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低水位出水口、中水位出水口和高水 位出水口,所述低水位出水口连接污水沉淀池,所述中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污水 沉淀池,所述高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水沉淀池;
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的池体相连,污水沉淀池出 水口、雨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水沉淀池出水口由下至上设在各自的池体上;
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水流向控 制池上设有水流向控制板,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高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 制板开启,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低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垃圾阻隔池采用枝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结构相同,所述污水沉淀池包括 若干沉淀格,所述若干沉淀格底部相阻隔,顶部互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流向控制池为随水流上下浮动的水流向控制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污阻隔池与清水池底部互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流量分配渠底部为阶梯状结构或为倾斜的底面。
说明书
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利用污水特性及下水道水 流规律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不影响城市下水道排洪功能,是涉及一种城市下 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下水道在水污染控制系统中一直扮演着污水收集及输送的角色和城市雨水 排放功能,对下水道的相关研究也处于“黑箱”状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 及科学研究手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对下水道的研究逐渐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 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技术。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下水道管网不易分解的固态物、油污增多,而由 于雨水导致下水道的流量增大,也影响污水处理过程的工作效率,使其他设备 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城市下水道 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能够根据下水道流量的增大,自动调节到不同的处理 池对污水进行处理,确保下水道排洪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阻隔池、水 流量分配渠、污水处理池、输水渠、油污阻隔池和清水池;所述垃圾阻隔池与 下水道连接;
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分别与水流量分配渠连接的雨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 池、污水沉淀池,以及与所述雨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一水流向控制池、与所述 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二水流向控制池,所述雨水沉淀池、第一水流向控制池、 第二水流向控制池连接输水渠;
所述水流量分配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低水位出水口、中水位出水口和高水 位出水口,所述低水位出水口连接污水沉淀池,所述中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污水 沉淀池,所述高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水沉淀池;
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的池体相连,污水沉淀池出 水口、雨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水沉淀池出水口由下至上设在各自的池体上;
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水流向控 制池上设有水流向控制板,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高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 制板开启,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低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关闭。
作为优选的,所述垃圾阻隔池采用枝体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结构相同,所 述污水沉淀池包括若干沉淀格,所述若干沉淀格底部相阻隔,顶部互通。
作为优选的,所述水流向控制板为随水流上下浮动的水流向控制板。
作为优选的,所述油污阻隔池与清水池底部互通。
作为优选的,所述水流量分配渠底部为阶梯状结构或为倾斜的底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对下 水道中的污水依次进行垃圾处理、沉淀物处理和油污处理,最终得到清水,其 中沉淀物处理方式采用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且雨污水沉 淀池和雨水沉淀池还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通过 下水道流量自动控制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分别对不同流量 的污水进行处理,避免了由于下水道污水流量增大导致堵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