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4.03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具有高效脱氮、除磷、去悬浮物并有效去除臭味和无污泥排放的特点,该装置采用一体化构造将厌氧池、好氧池、缺氧池、好氧过滤池、絮凝反应池、稳态斜管沉淀池、漫流多介质过滤池、消毒池、污泥池、生态污泥床和机房依据水流方向、污泥流向与配套设备有序布置并有机结合,并实现污泥与污泥滤液的生态处置,并将污水处理设备与环境绿化有机结合,同时污泥能够经过生态污泥床降解实现无剩余污泥排放。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合理,整体结构紧凑,脱氮除磷效率高,去除悬浮物效果显著,具有无污泥排放、无臭气释放的特点。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池(1)、好氧池(2)、缺氧池(3)、好氧过滤池(4)、絮凝反应池(5)、稳态斜管沉淀池(6)、漫流多介质过滤池(7)、消毒池(8)、机房(9)、污泥池(10)、生态污泥床(11)、绿化植物(12)、污泥管(13)、排泥管(14)、加药装置(15)、风机(16)、第一出水孔(171)、第二出水孔(172)、第三出水孔(173)、第四出水孔(174)、过滤箱(18)、出水堰(19)、第一导流管(201)、第二导流管(202)、第三导流管(203)、进水分配管(21)、穿孔布水器(22)、沥水管(23)和通气管(24);
所述污泥池(10)、厌氧池(1)、好氧池(2)、缺氧池(3)、好氧过滤池(4)、絮凝反应池(5)、稳态斜管沉淀池(6)、漫流多介质过滤池(7)、消毒池(8)和机房(9)依次通过隔板分割,所述污泥池(10)、厌氧池(1)、好氧池(2)、缺氧池(3)、好氧过滤池(4)和絮凝反应池(5)的顶端设有生态污泥床(11),在所述生态污泥床(11)上种植有绿化植物(12);
所述厌氧池(1)和所述好氧池(2)通过第一出水孔(171)连通,所述好氧池(2)和所述缺氧池(3)通过第二出水孔(172)连通,所述缺氧池(3)和所述好氧过滤池(4)通过第三出水孔(173)连通,所述好氧过滤池(4)和所述絮凝反应池(5)通过第四出水孔(174)连通;
所述加药装置(15)和风机(16)设于所述机房(9)内,所述厌氧池(1)和缺氧池(3)连接进水分配管(21),所述好氧池(2)和好氧过滤池(4)连接通气管(24)一端,所述通气管(24)另一端连接所述风机(16),所述风机(16)与所述絮凝反应池(5)上端连通,所述加药装置(15)连通所述絮凝反应池(5);
所述稳态斜管沉淀池(6)和所述污泥池(10)通过所述污泥管(13)连通,所述污泥池(10)通过排泥管(14)连接所述生态污泥床(11);
所述好氧过滤池(4)内设有过滤箱(18),所述絮凝反应池(5)内设有出水堰(19),所述絮凝反应池(5)和稳态斜管沉淀池(6)之间设有第一导流管(201),所述出水堰(19)和漫流多介质过滤池(7)设有第二导流管(202),所述漫流多介质过滤池(7)和消毒池(8)之间设有第三导流管(203);
所述生态污泥床(11)通过沥水管(23)连接所述厌氧池(1)和缺氧池(3)的顶端,所述厌氧池(1)和缺氧池(3)底部设有穿孔布水器(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和缺氧池(3)底部设置有集泥槽,所述穿孔布水器(22)的深度为8-12 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过滤池(4)出水口设置于藤棉和滤布包裹的所述过滤箱(18)中;稳态斜管沉淀池(6)中设置有斜管和藤棉,稳态斜管沉淀池(6)底部设置有集泥斗,漫流多介质过滤池(7)中布置有多介质滤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孔(171)、第二出水孔(172)、第三出水孔(173)和第四出水孔(174)呈“Z”行,上下左右交错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和缺氧池(3)均设置弹性填料,所述好氧池(2)设置组合填料,所述好氧过滤池(4)设置有组合填料和过滤箱(1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内设置的穿孔布水器(22)出水流速为2-3 m/s,出水与水平面成45°和135°向下,冲击集泥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设计总停留时间为1.5 h,所述好氧池(2)设计总停留时间为3 h,所述缺氧池(3)设计总停留时间为1.5 h,所述好氧过滤池(4)设计总停留时间为2.5 h。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态斜管沉淀池(6)中部设置蜂窝斜管,斜管上20 cm处水平布置藤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2)、好氧过滤池(4)内设置管式橡胶曝气器,絮凝反应池(5)设置穿孔管旋流搅拌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漫流多介质过滤池(7)设置方式为:沉重板1-2 cm、鹅卵石15-20 cm、石英石20-25 cm,柱状活性炭20-25cm,2mm*10mm大小的孔隔板从下到上依次布置,设计流速为4-6 m/h。
说明书
一种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环保标准对排污单位的出水要求的提高,经过简单的二级生化处理污水难以各项达到排放标准,污水处理设施的非专业运营也是排污设施不能达到设计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因为施工快,处理设施高度集成,占地面积省而备受排污单位青睐。但是由于后期维护操作麻烦,特别是剩余污泥处理最终处置上没有根本解决,直接导致设备后期出水超标。
常见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主要采用“AO+沉淀+过滤”工艺,但是总磷和悬浮物处理效果差,且污泥仅仅采用污泥储存池存放,为后期污水处理设备出水超标留下很大隐患;同时,设备没有除臭设施,污染周边空气现象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简单、操作方便,后期维护少,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高,工艺紧凑、占地面积少,美观生态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实现了强化脱氮除磷去悬浮物的效果,解决沉淀池翻泥的缺点,并可实现剩余污泥的生态处理和水池无臭气排放。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上述目的。
一种高效生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好氧池、缺氧池、好氧过滤池、絮凝反应池、稳态斜管沉淀池、漫流多介质过滤池、消毒池、机房、污泥池、生态污泥床、绿化植物、污泥管、排泥管、加药装置、风机、第一出水孔、第二出水孔、第三出水孔、第四出水孔、过滤箱、出水堰、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第三导流管、进水分配管、穿孔布水器、沥水管和通气管;
所述污泥池、厌氧池、好氧池、缺氧池、好氧过滤池、絮凝反应池、稳态斜管沉淀池、漫流多介质过滤池、消毒池和机房依次通过隔板分割,所述污泥池、厌氧池、好氧池、缺氧池、好氧过滤池和絮凝反应池的顶端设有生态污泥床,在所述生态污泥床上种植有绿化植物;
所述厌氧池和所述好氧池通过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好氧池和所述缺氧池通过第二出水孔连通,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过滤池通过第三出水孔连通,所述好氧过滤池和所述絮凝反应池通过第四出水孔连通;
所述加药装置和风机设于所述机房内,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连接进水分配管,所述好氧池和好氧过滤池连接通气管一端,所述通气管另一端连接所述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絮凝反应池上端连通,所述加药装置连通所述絮凝反应池;
所述稳态斜管沉淀池和所述污泥池通过所述污泥管连通,所述污泥池通过排泥管连接所述生态污泥床;
所述好氧过滤池内设有过滤箱,所述絮凝反应池内设有出水堰,所述絮凝反应池和稳态斜管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一导流管,所述出水堰和漫流多介质过滤池设有第二导流管,所述漫流多介质过滤池和消毒池之间设有第三导流管;
所述生态污泥床通过沥水管连接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的顶端,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底部设有穿孔布水器。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槽,所述穿孔布水器的深度为8-12 mm。
优选的,所述好氧过滤池出水口设置于藤棉和滤布包裹的所述过滤箱中;稳态斜管沉淀池中设置有斜管和藤棉,稳态斜管沉淀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斗,漫流多介质过滤池中布置有多介质滤料。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孔、第二出水孔、第三出水孔和第四出水孔呈“Z”行,上下左右交错布置。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均设置弹性填料,所述好氧池设置组合填料,所述好氧过滤池设置有组合填料和过滤箱。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内设置的穿孔布水器出水流速为2-3 m/s,出水与水平面成45°和135°向下,冲击集泥槽。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设计总停留时间为1.5 h,所述好氧池设计总停留时间为3 h,所述缺氧池设计总停留时间为1.5 h,所述好氧过滤池设计总停留时间为2.5 h。
优选的,所述稳态斜管沉淀池中部设置蜂窝斜管,斜管上20 cm处水平布置藤棉。
优选的,所述好氧池、好氧过滤池内设置管式橡胶曝气器,絮凝反应池设置穿孔管旋流搅拌器。
优选的,所述漫流多介质过滤池设置方式为:沉重板1-2 cm、鹅卵石15-20 cm、石英石20-25 cm,柱状活性炭20-25cm,2mm*10mm大小的孔隔板从下到上依次布置,设计流速为4-6 m/h。
所述进水分配管通过三通和阀门分配进水进入厌氧池和缺氧池,分配比例为8:2。
所述穿孔布水器距离池底20-40 cm,穿孔布水器出水流速为2-3 m/s,出水与水平面成45°和135°向下。
所述好氧过滤池中设置有不锈钢筛网外包裹带网孔结构的藤棉做成的过滤水箱。
所述絮凝反应池设置于斜管沉淀池斜管空缺处,出水通过第一导流管引水至沉淀池泥斗上部上向出水。
所述沉淀池中设置斜管,斜管上方出口20-30 cm处设置带网孔结构的4-6 cm厚滤板,滤板可以防止斜管出水不均,阻滞翻泥的作用。滤板采用在线往复式自吸泵清洗装置,反洗频率采用絮凝反应池液位和时间双参数控制并与在污泥泵的排泥时间重合的时间内,冲洗废水向下流,并被污泥泵抽吸至污泥池。
所述藤棉可以由过滤布、生物棉等具有过滤和镇流的其他材料替代。
所述污泥池污泥泵采用时间控制。
所述机房设置曝气鼓风机,加药装置,自动控制柜,曝气鼓风机采用与进水状态同步的方式运行,有进水则曝气风机运行,机房地板有排水管将机房杂水引至过滤池底处。
所述污泥池下部设置集泥斗和排污泥,排泥泵采用时间控制。
所述生态污泥床位于设备上部,生态泥床下部设置20-30 cm煤渣,煤渣上设置30-50 cm田园土层,土层上设置穿孔布泥管,穿孔排泥管与排泥泵连接。经过生态泥床沥水后剩余污泥留在泥床上部,渗滤液进入厌氧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一体化构造:采用一体化构造将厌氧池、好氧池、缺氧池、好氧过滤池、絮凝反应池、稳态斜管沉淀池、漫流多介质过滤池、消毒池、污泥池、生态污泥床和机房依据水流方向、污泥流向与配套设备有序布置并有机结合,并实现污泥与污泥滤液的生态处置,并将污水处理设备与环境绿化有机结合。
2)活性污泥浓度高:通过好氧过滤池把过滤与好氧生物反应池合理结合,降低污泥流失,提高了好氧污泥浓度,显著增加处理效果,并且利用了好氧池的曝气,实现生物降解、清洗过滤同时进行,无需单独增加清洗过滤用风机和水泵,同时多空结构内部增加了缺氧环境,为缺氧菌生长提供条件。
3)机房设置于过滤与消毒池上方,不需单独配置排水泵,可排除不可预测各项来水,同时巧妙利用上部的生态泥床和下部水箱结构降低风机噪音。
4)稳态斜管沉淀池的设置:通过在沉淀池上设置过滤藤棉,实现各个斜管出水更加均匀,并且能够阻拦上翻的污泥,提高沉淀效果,降低药剂投加。
5)出水水质有保证:流程中考虑了“厌氧-好氧-缺氧-好氧-混凝-沉淀-过滤”能够很好保证氨氮、总磷、悬浮物等各项水质指标得到有效去除,同时生态泥床的合理布置,进一步强化了脱氮除磷和污泥的最终处置,实现无剩余排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