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8-4-25 17:06:37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4.12.24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一种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法,包括对虾养殖池塘的微生物预净化以及通过水管和对虾养殖池塘依次连接的净化系统,所述的净化系统包括反冲式物理过滤池、沉淀池、植物滤池、生物净化池、水泵、蓄水缓冲池、臭氧/紫外线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养殖池的排水口经流道依次连通反冲式物理过滤池、沉淀池、反冲式活性碳过滤池、植物滤池、反冲式生物净化池、蓄水缓冲池、臭氧/紫外线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法,包括对虾养殖池塘的微生物预净化以及通过水管 和对虾养殖池塘依次连接的净化系统,所述的净化系统包括反冲式物理过滤池、沉淀池、植 物滤池、生物净化池、水泵、蓄水缓冲池、臭氧/紫外线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养 殖池的排水口经流道依次连通反冲式物理过滤池、沉淀池、反冲式活性碳过滤池、植物滤池、 反冲式生物净化池、蓄水缓冲池、臭氧/紫外线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水质优化池 的排出口经流道连通对虾养殖池塘的进水,所述养殖池中央竖直设有可分层取水的排水管, 所述养殖池的池底中央设有管道和颗粒物汇集排除池相连,养殖池的水经排水口汇总到一个 流道进入到反冲式物理过滤池,经反冲式物理过滤池除去残饵粪便等肉眼可见大颗粒,再经 沉淀池进一步澄清后经过植物滤池、生物净化池,流经臭氧/紫外线消毒装置杀灭水体中细菌、 病毒、寄生虫卵等有害生物,消毒后的水经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去除残留臭氧、增加水 体溶氧并氧化部分有机质后流回养殖池循环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生物预 净化为将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脱氮硫杆菌、硫化细菌、和光合细菌这四 类微生物功能菌投放到有剩余饵料并经不同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出不同的污染物——氨或/和 铵、还原态硫化物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养殖水体中,总投放量为养殖水体体积的0.05~0.20%, 各类菌群投入的体积比为,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脱氮硫杆菌∶硫化细 菌∶光合细菌=(1~4)∶(1.6~3)∶(2~3.6)∶(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 滤池由粗炉渣、石灰石、碎石、粗砂组成,按照粒径大小自下而上铺设,进水采用自制打孔 PVC管布水,出水口位于池的底部,连接PVC出水管,植物滤池中设有禾本科芦苇属的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美人蕉科美人蕉属的美人蕉、唇形科薄荷属的薄荷,生物净化池呈长 方形或圆形,砖、石砌,内层应抹五层防水层,为达黑暗沉淀,池顶加盖,池底应有1~3% 的坡度,便于清刷排污,池下部设排污口和供水口,顶部应设有溢水口,沉淀池一般可分成 2至数格,生物净化池中放养滤食性贝类:牡蛎、蛤仔、缢蛏、贻贝,和滤食性鱼类:罗非 鱼,乌头鱼,黄鳍鲷,这些生物能摄食养殖污水中的有机颗粒,生物净化沟13中还种有藻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沉淀池为砂 滤池,常用的滤料为砂、砾石、牡蛎壳、石英砂、麦饭石、微孔陶瓷、珊瑚砂、硅藻土;最 细一层砂料直径为0.15~0.20mm,有效深度达1m,在有孔隙的滤料之间,原生动物和细菌自 然形成生物薄膜,借助于微生物的作用,以减少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氮的含量。

  说明书

  一种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属于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生动物养殖的水体污染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对虾人工养殖,由于对虾人 工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大、投饵量多、代谢废物多,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而绝 大多数对虾养殖场(包括土池养殖和高位池养殖)都将养殖过程和养殖结束后的废水、废物未 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乃至大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样一来破坏了 生态环境,二来增加了对虾病害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目前,对于对虾养殖用水的处理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1)投放有益生物。比如向对虾 养殖池中投放有益菌、藻及浮游动植物等。2)与鱼,贝等混养。3)砂滤井过滤。4)沉淀池沉淀 后排放等。这些方法对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各自都存在不足之 处。比如:方法1)可以降低养殖水体中的可溶性有害成份(氨氮,亚硝基盐等),但对于大颗 粒悬浮物则无能为力;方法2)能清除部分大颗粒悬浮物,但是无法清除养殖水体中的可溶性 有害物质,同时,鱼、贝本身也要排放一定的代谢废物;方法3)和方法4)能清除大部分悬浮 物,但不能降低养殖水体中的可溶性在害成分。

  当前使用的养殖污水的净化方法中尚没有能综合考虑到养殖污水的有害物质的情况, 全面净化污水中的悬浮物、可溶性有害成分等污染物的净化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 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一种对虾养殖废水循环净化水处理方 法,包括对虾养殖池塘的微生物预净化以及通过水管和对虾养殖池塘依次连接的净化系统, 所述的净化系统包括反冲式物理过滤池、沉淀池、植物滤池、生物净化池、水泵、蓄水缓冲 池、臭氧/紫外线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养殖池的排水口经流道依次连通反冲式物 理过滤池、沉淀池、反冲式活性碳过滤池、植物滤池、反冲式生物净化池、蓄水缓冲池、臭 氧/紫外线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水质优化池的排出口经流道连通对虾养殖池塘的 进水,所述养殖池中央竖直设有可分层取水的排水管,所述养殖池的池底中央设有管道和颗 粒物汇集排除池相连,养殖池的水经排水口汇总到一个流道进入到反冲式物理过滤池,经反 冲式物理过滤池除去残饵粪便等肉眼可见大颗粒,再经沉淀池进一步澄清后经过植物滤池、 生物净化池,流经臭氧/紫外线消毒装置杀灭水体中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害生物,消毒 后的水经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去除残留臭氧、增加水体溶氧并氧化部分有机质后流回养 殖池循环使用。

  所述的微生物预净化为将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脱氮硫杆菌、硫化 细菌、和光合细菌这四类微生物功能菌投放到有剩余饵料并经不同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出不同 的污染物——氨或/和铵、还原态硫化物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养殖水体中,总投放量为养殖水体 体积的0.05~0.20%,各类菌群投入的体积比为,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 脱氮硫杆菌∶硫化细菌∶光合细菌=(1~4)∶(1.6~3)∶(2~3.6)∶(1~4)。

  所述的植物滤池由粗炉渣、石灰石、碎石、粗砂组成,按照粒径大小自下而上铺设, 进水采用自制打孔PVC管布水,出水口位于池的底部,连接PVC出水管,植物滤池中设有 禾本科芦苇属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美人蕉科美人蕉属的美人蕉、唇形科薄荷属的薄 荷,生物净化池呈长方形或圆形,砖、石砌,内层应抹五层防水层,为达黑暗沉淀,池顶加 盖,池底应有1~3%的坡度,便于清刷排污,池下部设排污口和供水口,顶部应设有溢水口, 沉淀池一般可分成2至数格,生物净化池中放养滤食性贝类:牡蛎、蛤仔、缢蛏、贻贝,和 滤食性鱼类:罗非鱼,乌头鱼,黄鳍鲷,这些生物能摄食养殖污水中的有机颗粒,生物净化 沟13中还种有藻类。

  所述的沉淀池为砂滤池,常用的滤料为砂、砾石、牡蛎壳、石英砂、麦饭石、微孔陶 瓷、珊瑚砂、硅藻土;最细一层砂料直径为0.15~0.20mm,有效深度达1m,在有孔隙的滤料 之间,原生动物和细菌自然形成生物薄膜,借助于微生物的作用,以减少水中氨氮、亚硝酸 盐、硝酸氮的含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对养殖污水依次进行生物净化、 过滤净化和吸附净化三级净化,能有效过滤养殖水体中可溶性有害成份和悬浮物等有害物质。 其中生物净化通过藻类吸收养殖池排放出来的污水中的可溶性有害成份如铵盐,硝酸盐等, 而藻类(如江篱)收获后又可作它用(如用作鲍鱼饵料),生物净化还通过滤食性贝类和滤食性鱼 类滤食污水中的有机颗粒,养殖污水流经生物进化时部分悬浮物和溶于水中的部分有害物质 被清除,完成一级过滤;过滤净化时,水体流经砂滤场,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浮游生物被过滤, 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此为第二级过滤;吸附净化时,水中的可溶性物质一部份被珊瑚石和 活性炭表面所吸附,一部分被生长于珊瑚石和活性炭表面的有益菌所吸收转化,水质得到进 一步净化,此为第三级过滤。本发明一方面可循环利用养殖水体,减少污水的排放,减轻生 态环境的压力,降低对水生生物,如对虾的疾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投放了水藻、 贝类和滤食性鱼类,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