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5-1 19:56:2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4.07.29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依次设为缺氧区、内环流式好氧区、全混流式好氧区和沉淀区,相邻各区之间设有隔板,由隔板将壳体分为相互联通的单元;其中,缺氧区通过内隔板将缺氧区分为混合室和填料室,内环流式好氧区内部设有悬浮填料,中心设有曝气导流筒,下方设有曝气器Ⅱ,全混流式好氧区内部填充有悬浮填料,下方设有曝气管Ⅰ,沉淀区左上方设有除磷极板,除磷极板下方设有曝气管Ⅱ,沉淀区右上方设有出水管,中部设有中孔隔板。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连续运行,不发生堵塞,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而且占地少,污泥密度较高,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也能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壳体内部依次设为缺氧区、内环流式好氧区、全混流式好氧区和沉淀区,相邻各区之间设有隔板,由隔板将壳体分为相互联通的单元;其中,所述的缺氧区通过内隔板将缺氧区分为混合室和填料室,所述的内环流式好氧区内部设有悬浮填料,中心设有曝气导流筒,下方设有曝气器Ⅱ,所述的全混流式好氧区内部填充有悬浮填料,下方设有曝气管Ⅰ,所述的沉淀区左上方设有除磷极板,除磷极板下方设有曝气管Ⅱ,沉淀区右上方设有出水管,中部设有中孔隔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为卧式圆柱形槽体,壳体的上端表面分布有相同的顶盖板,壳体内部设有气提回流管,气提回流管的一端从上而下穿插到沉淀区的下方,另一端从壳体上方延伸到缺氧区内,在各区均设有悬浮填料,气提回流管不断将沉淀区下方料斗中的填料提升到缺氧区,填料在各区间不断循环,形成移动床态。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缺氧区通过内隔板将缺氧区分为混合室和填料室,混合室的左上方设有进水管和气提回流管的移料管,进水和回流的填料及混合液在混合室混合,所述的填料室的右下方设有曝气器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环流式好氧区中心设有圆筒形曝气导流筒,曝气导流筒下方设有曝气器Ⅱ,所述的全混流式好氧区内部填充有悬浮填料,下方设有曝气管Ⅰ,所述的内环流式好氧区和全混流式好氧区之间设有导流槽Ⅰ,全混流式好氧区和沉淀区之间设有导流槽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的中部设有多孔挡板,沉淀区的下方还设有水平倾斜50°~55°的料斗,使悬浮填料截留在沉淀区的下方的料斗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填料的形状为圆柱形,直径为10-20mm,高为10-20mm,悬浮填料的比重为0.92~0.98,悬浮填料的四周设有外翼,填料内部设有十字内筋,填料内壁分布有褶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磷极板由铁板和铝板组合而成,铁板和铝板之间设有防水接线端口,电极板的上端设有挂架,电极板和挂架之间通过连接架进行连接,电极板下方设有曝气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提回流管包括进料管和移料管,进料管上设有气体调节阀,进料管的上端设有检查口,移料管上设有排气口。

  说明书

  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的投入不断加大,生活污水处理率已大幅增加,城镇污水处理率已经超过80%,但未接通市政污水管网地区的污水处理率还较低,远低于城镇地区,尤其是广大城郊和农村地区。在远离市政污水管网的城郊和农村地区,由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大面积污水收集集中处理很难实现,同样也很难收集集中处理,采用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就地处理是一种污染治理的必由之路。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多种地埋式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分散污水处理设备,其中引进的一种小型净化槽采用厌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厌氧滤床,污水中的固体杂质大部分经过滤床过滤以后清除。厌氧滤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被分离的固体杂物和污泥,也兼备污染物分解和通过滤床里的厌氧微生物的厌氧消化来降低污泥产量的功能。在好氧接触氧化段中,好氧微生物将有机物降解,氨氮被氧化。曝气处理后的水,经过沉淀消毒以后排放。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小型净化槽存在不少缺点,其中厌氧滤床采用大尺寸填料固定填装,长时间使用存在被污泥和杂物堵塞的风险,填料尺寸比较大而表面积有限,接触处理效率较低。在好氧接触氧化段,采用了上下两层填料重叠结构,上层填料曝气,下层填料过滤,这种分层结构的好氧段,减少了曝气区的有效高度,氧利用率很低;下层填料需要定时反冲,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在中国多地的运行效果表明,这种形式的小型净化槽无法适应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其结构和运行方式需要根据我国分散生活污水的特点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不仅能够连续运行,不发生堵塞,无需反冲洗,污泥产生量极少,水头损失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生物脱氮除磷的功能,而且本装置占地少,耐负荷冲击,污泥密度较高,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也能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移动床式分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依次设为缺氧区、内环流式好氧区、全混流式好氧区和沉淀区,相邻各区之间设有隔板,由隔板将壳体分为相互联通的单元;其中,所述的缺氧区通过内隔板将缺氧区分为混合室和填料室,所述的内环流式好氧区内部设有悬浮填料,中心设有圆筒形曝气导流筒,曝气导流筒下方设有曝气器Ⅱ,所述的全混流式好氧区内部填充有悬浮填料,下方设有曝气管Ⅰ,所述的沉淀区左上方设有除磷极板,除磷极板下方设有曝气管Ⅱ,沉淀区右上方设有出水管,中部设有中孔隔板。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壳体为卧式圆柱形槽体,壳体的上端表面分布有相同的顶盖板,壳体内部设有气提回流管,气提回流管的一端从上而下穿插到沉淀区的下方,另一端从壳体上方延伸到缺氧区内,在各区均设有悬浮填料,气提回流管不断将沉淀区下方料斗中的填料提升到缺氧区,填料在各区间不断循环,形成移动床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缺氧区通过内隔板将缺氧区分为混合室和填料室,混合室的左上方设有进水管和气提回流管的移料管,进水和回流的填料及混合液在混合室混合,所述的填料室的右下方设有曝气器Ⅰ。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环流式好氧区中心设有圆筒形曝气导流筒,曝气导流筒下方设有曝气器Ⅱ,所述的全混流式好氧区内部填充有悬浮填料,下方设有曝气管Ⅰ,所述的内环流式好氧区和全混流式好氧区之间设有导流槽Ⅰ,全混流式好氧区和沉淀区之间设有导流槽Ⅱ。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沉淀区的中部设有多孔挡板,沉淀区的下方还设有水平倾斜50°~55°的料斗,使悬浮填料截留在沉淀区的下方的料斗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悬浮填料的形状为圆柱形,直径为10-20mm,高为10-20mm,悬浮填料的比重为0.92~0.98,悬浮填料的四周设有外翼,填料内部设有十字内筋,填料内壁分布有褶皱。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除磷极板由铁板和铝板组合而成,铁板和铝板之间设有防水接线端口,电极板的上端设有挂架,电极板和挂架之间通过连接架进行连接,电极板下方设有曝气管路。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气提回流管包括进料管和移料管,进料管上设有气体调节阀,进料管的上端设有检查口,移料管上设有排气口。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 能够连续运行,填料层不会发生堵塞,无需反冲洗,污泥产生量极少,水头损失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生物脱氮除磷的功能;

  (2)采用尺寸较小的填料,填料的比表面积大,挂膜后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在冬季气温较低时也良好运行;

  (3)填料表面已经衰老死亡的微生物有机会在进入缺氧区时被冲击脱落而实现更新,脱落的生物膜自动沉降到底部污泥层,通过曝气器推动水流和悬浮填料不断对除磷极板表面冲刷,实现自动除垢;

  (4)通过气提回流管不断将沉淀区的填料回流到缺氧区,实现填料在壳体各功能区中的移动。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