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

发布时间:2018-6-6 22:06:11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3.10.14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IPC分类号C02F3/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其反应器主要由两级絮凝室和一个泥水分离室构成,高速喷入的原水在装置内形成真空,吸入泥水分离后的部分回流颗粒污泥,原水与颗粒污泥流经两级絮凝室接触絮凝,其中一级絮凝室设置有网板强化絮凝作用,二级絮凝后的污水通过填料层进一步强化处理。本发明无需搅拌及回流设备,能耗低,回流污泥活性高、生物量大、泥水分离效果好,并且絮凝效率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该水解酸化池包括进水管(1)、喷嘴(2)、喉管(3)、喇叭口(4)、三级网板(5)、挡板(6)、出水管(7)、排泥管(8)、一级絮凝室(9)、二级絮凝室(10)、泥水分离室(11)、集水渠(12),所述喷嘴(2)一端连接进水管(1),另一端伸入喇叭口(4)下部;所述喉管(3)的下部与喇叭口(4)的上部相连,上部与一级絮凝室(9)的下部相连;所述一级絮凝室(9)的上部与二级絮凝室(10)连通,该一级絮凝室(9)内设置有三级网板(5);所述二级絮凝室(10)的底部设有挡板(6),并通过挡板(6)与泥水分离室(11)连通,该二级絮凝室(10)外周与水解酸化池内壁之间设有填料层(13),所述填料层(13)上方设有与其连通的集水渠(12),所述集水渠(12)一侧开有出水管(7);所述泥水分离室(11)的底部设有排泥管(8);所述一级絮凝室(9)为由下向上直径逐渐增大的圆锥筒形结构;所述泥水分离室(11)的底部为圆锥形结构,其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40°— 45°;所述喷嘴(2)喷出的水流速度为6—9m/s;所述设置在一级絮凝室(9)内的三级网板(5)按从下到上的顺序网格密度依次减小;所述挡板(6)呈圆锥筒形结构,该挡板(6)的下端与泥水分离室(11)的底部之间形成污泥回流缝,原水流量与回流污泥量之比为1:1至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絮凝室(10)为圆柱筒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13)由弹性填料、固定填料的支架或软性填料、固定填料的支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渠(12)为环形。

  说明书

  一种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的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

  背景技术

  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

  传统的水解酸化工艺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泥法包括上流式污泥床装置和搅拌式处理装置。前者通过污水上升的力托起污泥床,并通过维持池内高浓度厌氧生物即活性污泥来吸附分解COD,但此装置存在布水不均的限制,若污水流速控制不当,易导致生化污泥沉积池底,从而使水解酸化的效果变差。后者通过在池内设置搅拌装置避免污泥沉积问题,但其能耗较大,搅拌过强又会导致厌氧污泥流失,同时维修不便。并且,传统的水解酸化池内形成的颗粒污泥含量较少,当污水中难降解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时,泥法工艺用普通沉淀分离达不到所需的污泥浓度,即使达到浓度,污泥也主要是来自水中的无机颗粒悬浮物,因此污泥活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池内的颗粒污泥含量多、活性高、生物量大、沉降性能好,且无需搅拌及回流设备的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该水解酸化池包括进水管、喷嘴、喉管、喇叭口、网板、挡板、出水管、排泥管、一级絮凝室、二级絮凝室、泥水分离室、集水渠,所述喷嘴一端连接进水管,另一端伸入喇叭口的下部;所述喉管的下部与喇叭口的上部相连,上部与一级絮凝室的下部相连;所述一级絮凝室的上部与二级絮凝室连通,该一级絮凝室内设置有三级网板;所述二级絮凝室的底部设有挡板,并通过挡板与泥水分离室连通,该二级絮凝室外周与水解酸化池内壁之间设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上方设有与其连通的集水渠,所述集水渠一侧开有出水管;所述泥水分离室的底部设有排泥管。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絮凝室为由下向上直径逐渐增大的圆锥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絮凝室为圆柱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泥水分离室的底部为圆锥形结构,其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40°— 45°。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喷出的水流速度为6—9m/s。

  进一步地,所述设置在一级絮凝室内的三级网板按从下到上的顺序网格密度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呈圆锥筒形结构,该挡板的下端与泥水分离室的底部之间形成污泥回流缝,原水流量与回流污泥量之比为1:1至1:2。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层由弹性填料、固定填料的支架或软性填料、固定填料的支架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渠为环形。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基于颗粒污泥强化絮凝工艺的水解酸化池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原水的高速喷入形成真空连续吸入泥水分离室底部的回流污泥,避免了污泥沉积,同时无需搅拌装置,无需回流泵,节约能耗;

  2、泥水分离后的污泥少部分作为剩余污泥定期排除,大部分作为回流污泥循环利用。本装置运行良好时,由于微生物细胞的自絮凝作用而形成的颗粒污泥,较普通水解酸化池内的颗粒污泥具有含量多、活性高、生物量大、沉降性能好等优点;

  3、回流颗粒污泥与原水中污染物颗粒进行接触絮凝,原水中微小絮体或脱稳颗粒与回流污泥接触时,被回流颗粒污泥层截留下来,二者粒径相差较大,回流颗粒污泥起到了强化水体颗粒物絮凝的作用;

  4、通过在一级絮凝室设置三级疏密不同的网板,增加水流湍动,促进颗粒碰撞,进而形成大粒径颗粒,强化反应区生物处理效率。

  5、池内的填料易使微生物在其表面附着、固定,极大的增加了微生物总量,保证足够的污泥浓度参与生化降解过程,提高了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同时对形成沉降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的保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效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