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

发布时间:2018-8-25 14:19:5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1.11.30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IPC分类号C02F11/04; C02F3/28

  摘要

  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由几个同步厌氧消化池串联而成,即上一个消化池的出水口和下一个消化池的进水口相互串通,每个消化池由池壁(1),盖板(2)和锥斗形底板(3)围成,相对的两面池壁上端设置进水口(4)和出水口(5),盖板上留有人孔(6),消化池的内部空间用导流板(7)分隔成较窄的下流室(8)和较宽的上流室(9),导流板的上端连接盖板(2),下端与锥斗形底壁(3)之间设计一道水力控制缝(10),上流室的下部是悬浮状的污泥层(11),上部水平悬挂污泥截留填料层(12)。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同步厌氧消化池串联而成,每一个消化池由池壁(1),平面盖板(2)和锥斗形底板(3)围成,在相对的两面池壁上端设置进水口(4)和出水口(5),盖板上留有人孔(6),池的内部空间用导流板(7)分隔成较窄的下流室(8)和较宽的上流室(9),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由几个同步厌氧消化池串联而成,即上一个消化池的出水口和下一个消化池的进水口相互串通,

  导流板的上端连接盖板(2),下端与锥斗形底壁(3)之间设计一道水力控制缝(10),

  上流室的下部是悬浮状的污泥层(11),上部水平悬挂污泥截留填料层(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整体埋入地下。

  说明书

  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处理装置,具体指是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污水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化的概念后,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从污水处理过程中削减污泥产量,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到目前为止,处于研究阶段的技术成果很多,但真正符合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实现设施化,产业化,并得到推广应用的技术并不多。在国外利用MBR技术处理污水过程中延长污泥泥龄,可以达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但Yamamoto等指出,在MBR中泥龄可能需要高于500天才能实现剩余污泥零排放,并且能耗高,膜易结垢,需频繁清洗和更换膜组件,从而大大增加了操作成本。针对上述问题,Xing等人通过在MBR中增设斜板,使反应器中保留较高的污泥浓度,实现了污泥泥龄无限延长,也避免了膜组件的堵塞等问题,试验运行123天达到了污泥零排放,但能源消耗和经常更换膜组件问题依然存在。在国内,思清源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好氧-厌氧耦合污泥减量化废水处理技术,把SBR技术进行分段耦合,是比较成功的案例,目前正在推广应用,但工艺还嫌复杂,好氧段仍然需要消耗能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消耗能源,纯粹利用厌氧消化使污水污泥同步处理,实现剩余污泥零排放的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如下设计的:

  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池串联而成,即上一个消化池的出水口和下一个消化池的进水口相互串通,每一个消化池由池壁,平面盖板和锥斗形底板围成,在相对的两面池壁上端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盖板上留有人孔,池的内部空间用导流板分隔成较窄的下流室和较宽的上流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池串联而成,即上一个消化池的出水口和下一个消化池的进水口相互串通,

  导流板的上端连接盖板,下端与锥斗形底壁之间设计一道水力控制缝,

  上流室的下部是悬浮状的污泥层,上部水平悬挂污泥截留填料层。

  所述的一种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设施,整体埋入地下。

  本实用新型首次提出污水污泥同步厌氧消化处理概念,即污水经多个同步厌氧消化池消化,保证有机污染物有足够的去除率。污泥在污泥截留填料层的拦截下,长时间悬浮停留在厌氧池内,泥龄可无限延长,老龄污泥不断老化消化,不致产生剩余污泥,从而实现剩余 污泥零排放。同步厌氧消化设施整体埋于地下,进出水可自流,无需消耗动力。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