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1.01.20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IPC分类号E03B3/02; E01C5/00; E01C11/22; E01C11/2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关于城市道路的雨水处理。本实用新型包括在市政道路的行车道和/或人行道上设置雨水收集单元,行车道或人行道外侧顺延设置人工湿地,雨水收集单元经输水单元将雨水连通到人工湿地,从而提供一种兼顾市政道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市政道路的行车道(10)和/或人行道(20)上设置雨水收集单元,行车道(10)或人行道(20)外侧顺延设置人工湿地(30),雨水收集单元经输水单元将雨水连通到人工湿地(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车道(10)的雨水收集单元包括雨水收水井(11),雨水收水井(11)位于行车道(10)的边缘处且沿道路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雨水收水井(11)与人工湿地(30)之间经由管道构成的输水单元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行道(10)的雨水收集单元包括铺砖路面(21),铺砖路面(21)的宽度方向呈小角度倾斜,铺砖路面(21)较低的外侧位于人工湿地(30)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行道(10)的雨水收集单元包括铺砖路面(21),铺砖路面(21)选用生态透水砖铺设,铺砖路面(21)下方自上而下依次为级配碎石层(22)及土基层,级配碎石层(22)与管路(41)的一端相连,管路(41)的另一端与人工湿地(3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湿地(30)沿着行车道(10)和/或人行道(20)的长度方向顺延布置,人工湿地(30)是由整体呈浅池状湿地单元相互串联构成,相邻湿地单元之间设置溢流堰(3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收水井(11)靠近行车道(10)边沿的路侧石(12)布置,雨水收水井(11)与人工湿地(30)之间有管路(40)连通,构成输水单元的管路(40)一端连接在雨水收水井(11)的下部靠近井底处,另一端连接到人工湿地(30)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砖路面(21)选用大地砖铺设,铺砖路面(21)下方依次为结构层(23)、素土层。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砖路面(21)的宽度方向呈小角度倾斜,铺砖路面(21)较低的内侧位于行车道(10)一侧,所述的级配碎石层(22)靠近行车道(10)一侧的下部设置盲沟(221),盲沟(221)截面呈漏斗状,管路(41)的一端位于盲沟(221)内,另一端与雨水收水井(1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砖路面(2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2%,铺砖路面(21)下方自上而下依次为结构层(23)、素土层。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砖路面(2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2%,铺砖路面(21)下方自上而下依次为透水粘结找平层a、级配碎石层(22)、素土层。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成人工湿地(30)的湿地单元沿道路方向的长度与雨水收水井(11)间隔的距离对应,每个雨水收水井(11)与湿地单元之间设置一个连通管路(40),管路(40)连接到相应湿地单元的上游,下游端的湿地单元与市政雨水管网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砖路面(21)选用生态透水砖铺设段(21A)和大地砖铺设段(21B)相间布置,透水砖铺设段(21A)的铺设长度与大地砖铺设段(21B)的铺设长度相比较短,透水砖铺设段(21A)与其相邻的大地砖铺设段(21B)之间以微坡或微地形过渡。
说明书
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关于城市道路的雨水收集及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水处理问题已是环保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水处理一般包括污水处理和初期雨水处理,就处理的方案而言,采用生物法处理应当说是优选方案。近二十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湿地处理水的课题。
名称为“富营养化河、湖水体与初期雨水复合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公开号CN1935700A)的中国专利文献,其方案要点就是通过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河、湖水体与初期雨水进行处理,该方案包括两个进水通道,一个接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另一个接富营养化河、湖水体,该文献还公开了有关人工湿地的相关方案,同时对人工湿地的构成方案也进行了适当说明。该文献显然仅限于解决富营养化河、湖水体与初期雨水的处理问题,并未公开如何对初期雨水实施收集的技术方案,同时将人工湿地建设于河、湖岸边,未涉及有关城镇雨水的收集与处理问题。
名称为“湖滨区初期雨水收集、分流及生态净化集成系统”(公开号CN1635227A)的中国专利文献,记载了以下技术方案,在雨水截流沟中敷设雨水集流管,在连接到雨水分流井一侧进水管中,再经过一系列的管路和雨水调节池连通,雨水调节池的底部敷设管路连接到人工湿地进水井中,再由人工湿地进水井依次进入第一~四级人工湿地进行雨水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水体排至湖泊。由此可见,该对比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雨水实施收集;其二就是改进人工湿地的构成。
由上述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现有技术均未涉及有关城镇雨水的收集与处理问题,尤其是未涉及市政道路建设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方面的问题。
当然也有少量文献公开了有关路面雨水的利用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方案:如名称为“路面雨水循环利用装置”(公开号CN201517235U)、“雨水处理新工艺-道路生物处理法”(公开号CN101531423A)的专利文献,前者主要是解决雨水的利用,后者则是在路面砖与土壤层之间布置了生物滤料层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处理。
同样,该上述两方案同样未涉及市政道路建设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的问题。
同时,经检测,道路环境的初期雨水的指标如下表所示:
交通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备注 COD 400 500 600 10分钟 NH3-N 2 2.5 4.5 10分钟 SS 500 600 800 10分钟
TP 3.5 4.0 5.0 15分钟
上表中给出的数据是指10分钟时COD等各指标达到最大值,其中15分钟时TP指标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上述初期雨水中的污染成分既构成了对水体的污染,也可视为对植物具有一定营养的有效成分。现有技术中,未公开对上述污染成分实施良好处理的方案,也未提供对上述雨水成分加以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兼顾市政道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市政道路的行车道和/或人行道上设置雨水收集单元,行车道或人行道外侧顺延设置人工湿地,雨水收集单元经输水单元将初期雨水连通到人工湿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在市政道路建设时可以直接利用现场的环境合理利用土方,将拟建的行车道和/人行道适当抬高,而抬高的土方可以就近取得,在行车道和/人行道的旁侧顺势就近建成浅池,在浅池内种植水草、芦苇等水生植物构成人工湿地,再通过雨水收集单元将雨水收集并输送到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新建道路,同时适用于改扩建市政道路,本实用新型将道路建设、雨水收集处理及环境生态建设合而为一、统筹兼顾,有效地减少了初期雨水的污染,保护了水体环境,另外,人工湿地可以起到调蓄水量以减轻市政管网压力的作用,同时人工湿地直接依附在道路两旁,既美化了环境、也能最大限度将雨水留在当地,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