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6.08.28
公开(公告)日2007.03.28
IPC分类号C02F3/02; C02F3/1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进水端连通一污水进水管(9)的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1)、布设在该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内的布设有曝气器(5)和辫帘式生物膜载体软性填料(6)、设于该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进水端前的带有污泥排管(40)的污泥浓缩池(4)、连通该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出水端的沉淀池(2)、架设于该沉淀池上层的带有出水管(18)的集水槽(3)、连通所述沉淀池(2)底部和污泥浓缩池(4)底部的排泥管(30)。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生物膜及活性污泥复合生物处理技术加以优化整合,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净化效果,降低了成本,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等多种领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端连通一污 水进水管(9)的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1)、布设在该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内 的曝气器(5)和辫帘式生物膜载体软性填料(6)、设于该强化复合生物反应 池进水端前的带有污泥排管(40)的污泥浓缩池(4)、连通该强化复合生物 反应池出水端的沉淀池(2)、架设于该沉淀池上层的带有出水管(18)的集 水槽(3)、连通所述沉淀池(2)底部和污泥浓缩池(4)底部的排泥管(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1)进水端上部设有进水布水槽(7),紧随该进水布 水槽后设有朝向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1)内的第一垂直导流板(8),所述进 水布水槽(7)连通所述的污水进水管(9);所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1) 出水端经一溢流堰(10)与所述沉淀池(2)连接,该溢流堰前端的所述强化 复合生物反应池(1)出水端设有第二垂直导流板(11),而溢流堰后端的所 述沉淀池(2)前端设有第三垂直导流板(12),该第三垂直导流板(12)末 端设一出流布水扁嘴(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沉淀池(2)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沉淀斗(50),所述的出流布水扁嘴(13) 紧贴于沉淀斗(50)的斜边上;所述的污泥浓缩池(4)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 污泥斗(7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集水槽(3)和沉淀斗(50)之间纵向设有一组斜板(19)或斜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曝气器(5)沿所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1)轴向设置,并分布在强化 复合生物反应池池底一半宽度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曝气器(5)包括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的矩形环式管道(61)、横向连通 该管道的多根曝气管(60),所述的辫帘式生物膜载体软性填料(6)设于该 矩形环式曝气管(60)之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沉淀池(2)外设有一排泥泵(14)及所述的排泥管(30)将所述沉淀池(2) 的底部与污泥浓缩池(4)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浓缩池(4)内装置一污泥 回流泵(15)及其配套污泥管道与所述进水布水槽(7)连通,所述污泥浓缩 池(4)内设有一污泥泵(16)通过所述的污泥排管(40)与外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集水槽(3)截面为“∪”形,并呈“田”字形设置,该集水槽体的内部侧 壁为呈锯齿状的锯齿堰(17),所述集水槽(3)出水端连接所述的出水管(1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1)长与宽之比大于或等于8比1。
说明书
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综合生物膜(BF)工艺及 活性污泥法(AS)工艺并予以强化和优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资源的缺乏越来越严重,中国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同样的 问题,这已经严重制约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现今如何经济和高效地 处理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并使其达到严格的排放标准, 是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维护及再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今国内污水处理主 要采用以“活性污泥法(AS)”为基础的生物处理技术,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 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1A或1B为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活性 污泥法(AS)”,在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氨氮和总氮的过程中,由于硝化菌 在厌氧、缺氧和好氧交替更换的环境中生长而受到影响和限制,致使完成硝 化和反硝化的时间相当长,其水力停留时间为8-10h,同时该工艺剩余污泥量 大,使其加重了该处理系统的基建和运行成本,使该技术处理污水,其基建 费和运行费成本都很高。而在处理过程中应用“生物膜(BF)工艺”也有其 缺点,即不能为污泥(生物膜)创造好氧和厌氧的交替环境,而难以有效地 生物除磷。这些都难以确保整个城市或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完善并达到环保 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效率低、净化效 果差和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效率高、净化效果好和成本低 的强化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强化复合生物污水 处理系统,其包括进水端连通一污水进水管的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设于该 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内的布设有曝气器和辫帘式生物膜载体软性填料、设于 该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进水端前的带有污泥排管的污泥浓缩池、连通该强化 复合生物反应池出水端的沉淀池、架设于该沉淀池上层的带有出水管的集水 槽、连通所述沉淀池底部和污泥浓缩池底部的排泥管。
所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的长与宽之比大于或等于8比1。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所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进水端上部设有进水布 水槽,紧随该进水布水槽后设有朝向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内的第一垂直导流 板,所述进水布水槽连通所述的污水进水管;所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出水 端经一溢流堰与所述沉淀池连接,该溢流堰前端的所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 出水端设有第二垂直导流板,而溢流堰后端的所述沉淀池前端设有第三垂直 导流板,该第三垂直导流板末端设一出流布水扁嘴。
其中,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沉淀斗,所述的出流布水扁嘴紧 贴于沉淀斗的斜边上;所述的污泥浓缩池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污泥斗。
所述集水槽和沉淀斗之间纵向还设有一组斜板或斜管。
所述的曝气器沿所述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轴向设置,并分布在强化复合 生物反应池池底一半宽度内。
所述的曝气器包括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的矩形环式管道、横向连通该矩 形环式管道的多根曝气管,所述的辫帘式生物膜载体软性填料设于该曝气管 之上。
所述沉淀池外设有一排泥泵及所述的排泥管将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与污泥 浓缩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浓缩池内装置一污泥回流泵及其配套污泥管道 与所述进水布水槽连通,所述污泥浓缩池内设有一污泥泵通过所述的污泥排 管与外部连通。
所述集水槽的截面为“∪”形,并在平面上呈“田”字形设置,该集水 槽体的内部侧壁为呈锯齿状的锯齿堰,所述集水槽出水端连接所述的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的将生物膜及活性污泥复合生物处理技术加以强化和优 化整合,使得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中的单位体积的生物量,比普通活性污泥 工艺或生物膜工艺大几倍至十几倍,能在更短的时间(2.5-4h)内完成对污 水的净化,使出水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如GB18918-2002中的1A或1B排放 标准,而现有工艺要达到这一标准需要长得多的水力停留时间,即8-10h。因 此,该强化复合生物处理系统,比活性污泥法效率高,并能大幅度减少基建 费和运行费。
在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纵向在一半宽度的池底布设曝气器,能够实现横 向的水力旋流和纵向的水力推流复合流态,这既可有效地防止水流短路,大 幅度提高强化复合生物反应池容积的有效利用率,又可提高曝气泡中氧的有 效利用率,由此可大大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率。通过对复合生物强化复合生 物反应池前段的曝气器组曝气量的调节,可从前向后形成缺氧、厌氧和好氧 段,这既能使污泥和生物膜(复合固态生物质)产生水解、酸化的液化反应, 以及甲烷发酵的气化反应,使其分别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的液态产物和CH4、 CO2、H2、N2等气体产物,而使污泥-生物膜复合生物固体体积和质量大幅度减 少;另外,在生物膜上形成较长的食物链,也能大幅度减少剩余污泥量。因 此,该工艺产生的污泥量要比活性污泥法少的多,仅为后者的1/3~1/2。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往处理的污水中投加硅藻精土,能显著改善处理污水 的沉淀性能和提高除磷效率,在很短的时间(30分钟)内便能完成沉淀和澄 清;含有硅藻精土的污泥回流循环,能显著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含硅藻精土 的污泥,经过浓缩后用带式压滤机或离心机脱水,其产生的脱水污泥含水率 低至60%,而活性污泥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经浓缩脱水后,其含水率高达77%; 使前、后两种脱水污泥的体积比(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约为1∶3,从而可节 省脱水污泥的处理成本,有利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