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3.07.10
公开(公告)日2004.02.25
IPC分类号C02F1/78
摘要
利用臭氧杀灭蚤类浮游动物的水处理方法,它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现在采用预投氯、氨的预氯化工艺杀灭蚤类浮游动物的水处理方法,存在着不但影响饮用水的安全,而且仍然不能对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完全有效的去除的弊病。本发明的方法为:向常规处理前的原水中预通臭氧,每升原水中的臭氧通入量为2.5~3.0mg,向原水中通入臭氧的时间为15~20分钟。本发明的方法效果明显、可靠,与氯气杀灭法相比,臭氧杀蚤在杀灭效果、安全性、经济性角度等方面优于氯气杀灭法。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控制水中的水蚤类浮游动物,从而保证出厂水水质指标的合格,而且使用本方法,操作安全、方便,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権利要求書
1、一种利用臭氧杀灭蚤类浮游动物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常规处理 前的原水中预通臭氧,每升原水中的臭氧通入量为2.5~3.0mg,向原水中通入 臭氧的时间为15~20分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臭氧杀灭蚤类浮游动物的水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臭氧由臭氧发生器制取,通过密闭管道投加。
说明书
利用臭氧杀灭蚤类浮游动物的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特别是一种杀灭水中蚤类浮游动 物以便于其可被有效去除的方法。
背景技术:水体的富营养化为剑水蚤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人 类的过度捕渔又成为剑水蚤迅猛增长的动力,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水厂清水 池乃至管网水中都曾发现过剑水蚤,甚至发生过多起管网水中出现剑水蚤的事 故。实践表明,剑水蚤类生命力顽强,并有游动性、易穿透滤池。较大的剑水 蚤肉眼可见,似白色肉虫,其在用户水中出现,不仅违反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中对感官性状指标的规定,给用户带来了不良的感观影响,更为重要的是, 大多数剑水蚤目是诸如血吸虫、线虫等水中致病生物的中间寄主,从而成为传 播疾病的一个重要媒介,给人们的用水安全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必 须从饮用水中有效地去除。针对这个问题,多数水厂采用预投氯、氨的预氯化 工艺来进行控制,但其存在以下缺点:一是采用预投氯、氨工艺增加了出水中 消毒后的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代乙酸等致癌、致突变物质的含量,对饮用水 安全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即使采用此工艺仍然不能对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完 全有效的去除,在滤池出水中仍能检测到有少量蚤类浮游动物的存在,使得水 厂的安全供水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臭氧对蚤类浮游动物进行氧化 杀灭的水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为:向常规处理前的原水中预通臭氧,每升原 水中的臭氧通入量为2.5~3.0mg,向原水中通入臭氧的时间为15~20分钟。 本发明解决了以往用预投氯、氨的预氯化工艺对水中蚤类浮游动物进行去除所 存在的增加消毒副产物和不能完全清除蚤类浮游动物的问题,本发明采用预通 臭氧的水处理技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对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灭活,使其在 后续的混凝、沉淀和过滤工艺中得到彻底有效的去除。臭氧消毒具有很强的氧 化消毒效果,并且不产生三卤甲烷等“三致”副产物,水的臭氧化比氯化大大 降低了水的致突变性,并且在臭氧剂量足够的条件下,不会增加水的致突变性。 实验证明,本发明的方法效果明显、可靠,与氯气杀灭法相比,臭氧杀蚤在杀 灭效果、安全性、经济性角度等方面优于氯气杀灭法。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控制 水中的水蚤类浮游动物,从而保证出厂水水质指标的合格,而且使用本方法, 操作安全、方便,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向常规处理前的原水中预通臭氧,臭氧由 臭氧发生器制取,通过密闭管道投加,每升原水中的臭氧通入量为2.5~3.0mg, 向原水中通入臭氧的时间为15~20分钟。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为,在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前投加臭氧,由 于臭氧在水中散失很快,其杀灭作用明显体现在通入后的20分钟内,利用实验 总结出的不同实际水体耗用臭氧的规律,在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得出实际水 体可行性投加方案,在臭氧投量为2.88mg/l时,可达到全部灭活剑水蚤的目的, 可以在通入臭氧的同时采用臭氧回收装置进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