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电解处理油田污水技术

发布时间:2018-12-23 14:27:1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04.03.25

  公开(公告)日2005.01.12

  IPC分类号C02F1/46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电解;2.絮凝;3.沉降;4.过滤。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解步骤不引进其他药剂,因此具有不额外产生污泥、污泥量少、无污染,节约资源和成本,符合“绿色化学工艺”,杀菌不会产生抗药性,操作简便、安全,易于调控和实现自动化,对水量大小、水质不同有广泛的适应性,便于推广和应用等独特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电解;向油田污水中通电进行电解;电极的极板之间的间距为0.1~100 毫米,每对极板间电压在0.5~30伏之间,电流密度在10~3000A/m2;

  阳极为反应性金属材料、惰性金属材料、合金或非金属材料;

  阴极为反应性金属材料、惰性金属材料或合金;

  (2)、絮凝;

  (3)、沉降;

  (4)、过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 中的电极为两对或两对以上;电极之间以串联、并联或其组合的方式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极 的极板间距为0.5~3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极 的极板间电压为1~15伏,电流密度为500~3000A/m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极的极 板间电压为1~15伏,电流密度为500~3000A/m2。

  说明书

  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田生产、开发过程中同时要产出含油污水,如油田产出水、地沟水、洗井 水等油田污水。油田污水中含有悬浮固体、胶体、分散油及浮油、溶解物质等杂质。 这些污水必须经过进一步处理才能进一步使用。油田污水处理就是设法将悬浮固体、 胶体、分散油及浮油除去。

  目前油田污水主要采用“三段式”流程处理,即大罐收油、絮凝沉降和床层过 滤。按此流程处理的油田污水不能全部达到油田注入水的各项标准(SY/T5329-94) 要求,即使有些指标在污水处理站能达标,但由于水质不稳定,沿流程恶化,到达注 水井时,水质也不达标。采用“水质改性技术”处理油田污水,除细菌外,各项指标 均能满足油田注入水的要求,但该方法由于添加了氢氧化钙(石灰),额外产生大量 的污泥。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泥和细菌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油田生产的正常进 行。

  电解是指电化学领域中的电解过程,即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盐电解质,使 在两个电极上(或电极旁)同时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过程。通电时,溶液(或熔盐) 中的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同时,在阴极上起还原反应,产生新物 质;在阳极上起氧化反应,产生新物质。

  目前尚无将电解方法用于处理油田污水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本 方法在处理油田污水时具有更好的净化和稳定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解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电解;向油田污水中通电进行电解;电极的极板之间的间距为0.1~100毫 米,每对极板间电压在0.5~30伏之间,电流密度在10~3000A/m2;

  阳极为反应性金属材料、惰性金属材料、合金或非金属材料;

  阴极为反应性金属材料、惰性金属材料或合金;

  (2)、絮凝;

  (3)、沉降;

  (4)、过滤。

  电极所用的反应性金属材料、惰性金属材料、合金或非金属材料;电极材料可为 铝、铁、铂、钌、铑、钛、金、不锈钢、石墨等单质或其合金、镀层等形式。

  步骤(1)中电解所用的电极为也可为两对或两对以上,电极之间以串联、并联 或其组合的方式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电极的极板间距为0.5~30毫米。

  作为另一种优选,电极的极板间电压为1~15伏,电流密度为500~3000A/m2。

  本发明中所用到的絮凝、沉降、过滤三个工序为本技术领域中所通用的技术,一 般技术人员皆能较好地掌握。

  本发明所述的通电,包括直流电和交流电。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解步骤中,不引进其他药剂,因此具有不额外产生污泥、污 泥量少、无污染,节约资源和成本,符合“绿色化学工艺”,杀菌不会产生抗药性, 操作简便、安全,易于调控和实现自动化,对水量大小、水质不同有广泛的适应性, 便于推广和应用等独特的优点。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