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7.04.13
公开(公告)日2007.10.24
IPC分类号G21F9/06; G21F9/04
摘要
一种浓缩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两级连续电除盐装置浓缩处理低放废水,原水进入净化级连续电除盐装置,同时施加电压。净化级的淡水出水中放射性核素离子得到去除。净化级的浓水出水部分循环至净化级装置的浓水进水口,部分排放,同时通过原水补充与排放量相当的水量。浓缩级的淡水进水来自净化级的浓水出水。浓缩级的淡水出水返回到净化级装置的淡水进水口进行再处理。浓缩级的浓水出水部分循环至浓缩级的浓水进水口,部分排放,通过净化级的浓水出水补充与排放量相当的水量。浓缩级所排放的浓水出水为整个系统的浓缩废水。本发明最大的优点是放射性废水的浓缩比高,二次放射性废物产生量少,同时运行费用低,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
権利要求書
1.一种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整个工艺由净化级和浓缩级两级处理装置串联而成,其中净化级处理装置I由1 台或1台以上连续电除盐装置并联而成,对低放废水进行净化和初级浓缩,浓缩级处理装 置II由1台连续电除盐装置构成,对低放废水进行深度浓缩;
2)使原水进入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淡水进水口,同时对装置施加电压;
3)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淡水出水即为整个系统的淡水出水,该出水中放射性核素离 子已经得到了去除;
4)使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浓水出水进入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淡水进水口,同时对装 置施加电压;
5)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淡水出水返回到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淡水进水口进行再处 理;
6)浓缩级处理装置II所排放的浓水出水即为整个系统的浓缩废水。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 浓水出水一部分循环至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浓水进水口,一部分排放,通过原水补充与浓 水排放量相当的水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 浓水出水一部分循环至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浓水进水口,一部分排放,通过净化级的浓水 出水补充与浓水排放量相当的水量。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 浓水排放量与进入该装置的原水总流量的比值为1%~10%。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 浓水排放量与进入该装置的净化级浓水出水总流量的比值为1%~10%。
说明书
一种浓缩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浓缩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连续电除盐浓缩处理 低放废水的方法,属于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国家标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GB9133-1995)中根据放射性浓度水平将放射性液 体废物分为三级,其中低放废水指的是放射性浓度水平小于或等于4×106Bq/L的废水。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几乎尝试了各种先进的水处理工艺。在低放废水处理中,离子交 换是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工艺,该工艺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具有效率高、工艺简单、易操 作等优点。由于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特殊性,当树脂吸附饱和以后进行再生,不仅会增加 工艺的复杂性,而且会产生大量放射性的废酸和废碱,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因此在核 工业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离子交换树脂一般不再生。当除盐器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压差超过 一定的数值、壳体表面辐射剂量率大于一定的数值、去污系数降低、树脂已化学饱和或 者树脂物理损坏的情况下,需要对树脂进行更换,因此树脂的平均寿命一般都不长,因 处理对象而异,短至周余(放射性废物),长可达1年(一回路冷却水),冷凝水树脂的 平均寿命是一到两个月。这样就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树脂。
随着膜技术的发展,部分研究者也开展了利用反渗透处理放射性废水的研究。但由 于膜技术本身的工艺特点,利用膜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缺陷:一是 在处理过程中会造成对膜组件的放射性污染,因而增加了二次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二 是产水率低,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浓缩液,对于这些浓缩液,后续处理依然是一个难 题。
曾经或正在开发的低放废水处理技术还包括萃取、吸附以及电解等等。这些技术本 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目前尚未发展到能够达到工业化应用的程度,更无法取代传统 的离子交换工艺在低放废水处理中的地位。
在民用水处理领域,特别是在超纯水的生产领域有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连续电 除盐,目前已经在电子、电力、医药和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 可以取代传统的离子交换工艺,稳定连续地生产高纯水。该工艺与离子交换工艺相比, 具有工艺上的先进性,有望取代离子交换工艺进行低放废水的处理。
连续电除盐又称电去离子、填充床电渗析,英文名称为electrodeionization或者 Continuous Elecctrodeionization,简称EDI、CDI或者CEDI。该技术是在阴极和阳 极之间交替排列阴阳例子交换膜,将离子交换树脂填充在阴阳离子交换膜之间形成淡水 室。在除盐过程中,水中的离子被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后,在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分别通 过阴阳离子交换膜被清除。少量水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分解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这 些离子可以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连续再生,从而使离子交换树脂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 态。
EDI技术是电渗析与离子交换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它既保留了电渗析 可连续脱盐及离子交换树脂可深脱盐的优点,又克服了电渗析浓差极化所造成的不良影 响及离子交换树脂需用酸、碱再生的麻烦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传统的离子交换树脂相 比,EDI具有树脂用量少,占地面积小,不用酸碱再生,无废酸、废碱排放,产水水质 好,容易实现自动化等特点。
与离子交换工艺相比,在核工业低放废水处理中采用技术,其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 在:EDI运行时树脂可连续在线再生,因此装置表面辐射剂量率可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 平;由于EDI中树脂被压紧,固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动,树脂之间没有摩擦,因此 EDI中树脂的物理损坏极少,使用寿命大大延长,根据EDI生产厂商提供的资料,民用 领域中有的EDI装置运行时间已经达到了18年,其树脂的使用寿命远远超过了离子交 换工艺中树脂的使用寿命;EDI处理后二次放射性废物仍旧残留在水中,没有发生相的 转移,理论上不会产生其它形式的放射性废物。因此,利用EDI技术处理低放废水,可 有效降低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
但是,EDI工艺处理低放废水也面临着浓缩液产生量过大的难题。在利用离子交换 工艺处理低放废水时,放射性核素离子被吸附到了离子交换树脂中,而利用EDI工艺处 理低放废水时,放射性核素离子被浓缩到了浓水中。在一般情况下,EDI所产生的浓水 的体积占原水体积的6%~10%左右,远大于离子交换工艺中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树脂的量, 这就使得EDI工艺相对于离子交换工艺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发明内容
针对连续电除盐技术处理低放废水时浓水产量大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浓缩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该工艺能够对低放废水进行高度浓缩处理,使得放射性浓水 产生量少,同时工艺的淡水出水可以达到复用或者排放的程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处理低放废水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整个工艺由净化级和浓缩级两级处理装置串联而成,其中净化级处理装置I由1 台或1台以上连续电除盐装置并联而成,对低放废水进行净化和初级浓缩,浓缩级处理装 置II由1台连续电除盐装置构成,对低放废水进行深度浓缩;
2)使原水进入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淡水进水口,同时对装置施加电压;
3)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淡水出水即为整个系统的淡水出水,该出水中放射性核素离 子已经得到了去除;
4)使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浓水出水进入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淡水进水口,同时对装 置施加电压;
5)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淡水出水返回到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淡水进水口进行再处 理;
6)浓缩级处理装置II所排放的浓水出水即为整个系统的浓缩废水。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是: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浓水出水部分循环至净化级处理装置I 的浓水进水口,部分排放,通过原水补充与浓水排放量相当的水量。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技术方案是: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浓水出水部分循环至浓缩级装 置的浓水进水口,部分排放,通过净化级的浓水出水补充与浓水排放量相当的水量。
为提高系统的浓缩比和浓缩倍数,本发明中净化级处理装置I的浓水排放量与进入 该装置的原水总流量的比值为1%~10%。浓缩级处理装置II的浓水排放量与进入该装置 的净化级浓水出水总流量的比值为1%~10%。
普通连续电除盐装置的浓缩倍数最高只能达到20倍,使用本发明处理低放废水时, 浓缩倍数可以达到100~10000倍。与现有低放废水的处理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 优点:系统处理过程中树脂得到连续自动再生,因此放射性核素离子只在液相中转移, 不会转移到固相中,没有放射性固体废物产生;经本发明工艺处理后,低放废水的浓缩 倍数可以达到100-10000倍,因此放射性液体废物产生量少;在处理过程中没有相变, 因此能耗低,运行费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