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全市现有116个乡镇,1262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04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7%,农村在空间布局上占到了主体地位。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对此,庆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基本市情和生态市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改善农村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农民群众的期盼。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改善、提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主要途径,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坚持“以片为主、点片结合”的工作模式,“抓点、带线、促面”,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示范创建和清洁家园富民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和村容镇貌,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水平,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科学谋划,研究确立农村环保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定位
庆阳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研,考察学习,不断拓展了发展的思路和境界,逐步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出要把庆阳市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黄土生态城市”。按照这一全新的理念和工作定位,坚持从规划入手,高起点编制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印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关考核办法及标准,确立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的工作主线。2008年以来,全市在华池县召开了大规模的农村环保工作现场会,扩大到基层乡镇长参加,组织现场观摩和调研。自此全市以“六清整治” (清污水、清垃圾、清畜禽粪便、清地膜、清秸杆、清乱搭乱建)为重点,突出“四大工程”(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面源、清洁水源),连续三年部署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各县(区)和基层群众积极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项目为龙头、以乡镇为主体、以村庄为单元、以循环经济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格局。在总体布局上,我们重点突出了“一线”(长环交通线及小城镇密集区)、“三河”(马莲河、蒲河、四郎河流域)、“四片”(董志塬旱作农业片区、子午岭林缘区、南梁红色旅游景区、石油与煤炭资源重点开发区),以华池作为试点县引领全市,率先突破,创造经验和模式,树立样板。目前庆阳市农村环保工作面上已经全面铺开,基础已经夯实。“十二五”期间,庆阳市将抓住全国和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的有利机遇,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农村环境整治示范片带,促进全市农村环保工作纵深开展,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为全市生态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抓好整治,重点实施四项农村环境改善和提升工程
围绕解决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抓好四项工程。一是清洁家园工程。以农村庭院为主体,全面推广“一池五改六配套”,引导和建设农村小康环保农宅,培育新型农民,倡导、建立良好生活方式,从点上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奠定了好的基础。二是清洁田园工程。以果畜、瓜菜、苗木等特色无公害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等产业为支撑,将白色污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生态植被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改变耕作习惯,减少化肥使用量。三是清洁面源工程。结合庆阳市半干旱地区的市情,以“六清”(清污水、清垃圾、清畜禽粪便、清地膜、清秸杆、清乱搭乱建)为重点,部署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百日”行动,重点抓好农村庄前屋后“三堆”(土堆、粪堆、柴堆)和公路沿线“五乱”(东西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的整治工作,下气力解决农村面貌脏、乱、差的问题,促进了村容镇貌的持续改善。大力培育和建设生态村,实施有特色的创建达标活动,建成一批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创建“双优村”。四是清洁水源工程。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委托有资质单位对全市重点乡镇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科学区划,划定水源保护功能区,确保群众的饮水安全。
三、探索创新,在农村环保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为充实和壮大农村环保力量,延伸、拓展农村环保工作网络,庆阳市将华池作为试点县,大胆尝试,率先在各乡镇成立环委会、生态办,配备环保员,在各村、组设立环保监督员,完善和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环保监管网络,促进环境监管机构向农村延伸。在具体操作中,从基层组织机构、属性、人员和编制管理的实际出发,以乡镇和驻村干部为主体,明确条件,组成队伍,落实乡镇分管领导,纳入县级环境监察大队,实行派出管理和“三员合一”(农村环保员、乡镇生态办业务员、油田环保管理信息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训,试点县及整治村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能担当使命、胜任工作的农村环保员队伍。提升农村环保监管能力,核心是要给农村环保员给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提供组织保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此,试点县从实际出发,采取自筹和油田、企业资助等形式,按照2000-3000元标准,统一乡镇环保员四季着装,为乡镇分管领导和环保员每人配备手提电脑,视工作情况,每人每年最多在县环保局可报销差旅费1000元,使其能够作为,并有所作为。由此可知,只有将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心下放到基层,真正落实到基层干部的身上,农村环保工作才能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暂新和生动局面。
四、破解难点,初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要靠好的机制作为保证。为此,庆阳市政府从加强领导、规划先行、强化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加大行政推动等环节入手,建立一系列工作保障机制。明确要求由各级党政“一把手”牵头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华池县各乡镇还专门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配备1-2名干部负责具体工作;重点整治村还建立了工作小组,落实责任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抓、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及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安排整治试点县、乡、村先行编制生态创建规划和农村环境整治方案,确立中长期目标,常抓不懈,不搞短期行为。为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庆阳市政府全面加强了对各级政府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奖惩,将农村环保作为政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政绩考核挂钩。设立了政府及部门环保工作单项奖,对农村环保工作好的县(区)、部门进行奖励,对实实在在做了工作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做到“谁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两年来已兑现市级农村环保补助资金130多万元。华池县环保局根据实际工作量及工作开展情况每年还对乡镇环保员进行了考核奖励。为解决资金问题,庆阳市对农村环保工作的投入机制进行了探索。华池县率先在全市推行乡镇排污费征收倍数返还、石油开发施工队伍生活排污费等额返还,专项用于农村环境整治,鼓励基层乡镇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起到了“以一当三”的连动效应。有关县(区)政府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部门涉农资金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投入使用,放大效益,互相补充,共享成果,有力弥补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不足。据统计,近3年全市整合的涉农及农村环保有关资金累计达到2亿多元。
五、因地制宜,实践并形成一整套务实管用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庆阳市初步形成了九种适宜本地的农村环保工作模式。一是以“户(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 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模式。全市已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点97处,垃圾屋2930座,安放垃圾箱2400多个,建卫生厕所600多座,配套各类中小型垃圾转运车180多辆。二是以户为单位的“一池五改六配套”(一池即沼气池;五改即改水、改厨、改宅、改厕、改圈;六配套即文明庭院、沼气、太阳能、卫生厕所、清洁棚圈、垃圾箱)庭院生活污染治理模式。共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3640座,服务网点230处。其中,仅华池县就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16724座,达到“六配套”标准的农户共2100户。三是以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和涝池为主要形式的集镇、居民点轻度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目前已着手相关技术的引进和本地化研究。四是以建设中型沼气池和堆肥发酵为主的养殖小区污染治理模式。划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16个,区内6户较大的草畜发展企业试点工作已取得示范效应。五是以户分拣、村收集、回收站贮存转运、企业加工利用为主要形式的农用地膜再生利用模式。培育庆阳凯迪、中盛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12户,年加工能力6000多吨。六是以“畜—沼—果(菜、粮)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已建和在建的绿色或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达30多处。七是依托新农村建设,以“清理乱搭乱建、房前屋后保洁、民居整齐划一、突出地方特色”为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模式,建成一批省级新农村和市级文明村。八是以“标准化井场建设、试采油废水达标回注、废弃泥浆无害化处置、工业固废集中处置、企业炭汇林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油区创建模式,新开发区块油田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全市建成油田工业固废处置场2处。九是以饮用水源区划和水源环境安全管理为核心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模式,农村已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区划25处。这些模式的创新、实践和推广,为全市农村环保工作纵深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示范引领,培育和建成一批农村环保先进典型及示范村庄
通过努力,庆阳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全市主要交通干线周边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根治;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功能区考核标准和要求;共计完成30多个乡村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创建了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组织省级生态乡村创建40多个,市级生态乡村创建50多个,县级开展生态乡村及绿色社会细胞创建100多个。涌现出了华池山庄村、荔园堡村、黄渠村,正宁罗川村、宋畔村,宁县焦村乡任村、形赤村,庆城肴子村、范村,西峰温泉村、米王村,合水王昌寺村、关良村,环县曲子双城村、镇原姜曹村等一大批典型示范村庄。二是农民生态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农民们通过切实体验、共同参与,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逐渐告别了生活陋习,热心环保人士大量涌现,自发性的环保宣传、生态建设活动层出不穷,一股建生态、倡文明的新风正在庆阳市形成并扎根。三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庆阳实际的农村环保工作路子。通过几年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陇东半干旱地区川塬及山区实际的农村环保工作模式,建立了相应长效管理机制,深化了农村环保网络。在垃圾和污水等突出难点问题上也有所突破,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了群众欢迎。
庆阳市农村环保工作虽然起步晚,但总体呈现出了“定位高、措施实、推进快、效果好”的工作特点。受发展水平和项目、资金方面因素的制约,庆阳市农村环保工作与国家和省上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将重点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农村低成本、易管理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技术引进、本地化研究和工程示范,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积累经验。二是规划标准,严格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上安排的今后三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全省整治试点工作任务,争取在工作实施上出特色、出亮点。三是将农村环保工作重心逐步由面上的集中整治转向提升农村综合人居水平,更加重视村庄的规划和配套,突出抓好一批精品村庄的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四是完善政策配套。尽快研究制定市、县两级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政策,乡镇一级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配套措施,鼓励广大农户出钱投劳,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村、小康村等各类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甘肃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