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5.15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IPC分类号A23K1/10; A23K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餐厨垃圾废水再生利用,具体是一种用餐厨垃圾废水制备可供动物饮用补水或饲料配水的方法。其步骤包括:制备以酵母菌群为主的生物絮凝剂;将餐厨垃圾废水存入可加热的存储罐中,加热温度大于60℃,并超过15分钟,有效杀灭病原菌;将加温灭菌后的餐厨垃圾废水经三相离心机实现固、油、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水是含悬浮物的乳化状液体;将分离出的水加入生物絮凝剂并搅拌,存入絮凝沉淀池进行大于24小时的絮凝沉淀;在絮凝沉淀液中加入活化后的EM菌,搅拌后灌装,即为可供动物饮用的补水或饲料配水。本发明为餐厨垃圾废水再生利用制成饲料原料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餐厨垃圾废水制备可供动物饮用补水或饲料配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进行:
(1)制备以酵母菌群为主的生物絮凝剂;
(2)将餐厨垃圾废水存入可加热的存储罐中,加热温度大于60℃,并超过15分钟,有效杀灭病原菌;
(3)将加温灭菌后的餐厨垃圾废水经三相离心机实现固、油、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水是含悬浮物的乳化状液体;
(4)将分离出的水加入步骤(1)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并搅拌,存入絮凝沉淀池进行大于24小时的絮凝沉淀;
(5)在步骤(4)的絮凝沉淀液中加入活化后的EM菌,搅拌后灌装,即为可供动物饮用的补水或饲料配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餐厨垃圾废水制备可供动物饮用补水或饲料配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先将步骤(4)的絮凝沉淀液中的上清液进入水处理工艺流程处理,余下的沉淀液中再加入活化后的EM菌,搅拌后灌装,即为可供动物饮用的补水或饲料配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餐厨垃圾废水制备可供动物饮用补水或饲料配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以酵母菌群为主的生物絮凝剂,其中酵母菌、乳酸菌、芽孢菌组分配比为2:1:0.5。
说明书
用餐厨垃圾废水制备可供动物饮用补水或饲料配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餐厨垃圾废水再生利用领域,具体是一种将高浓度有机餐厨垃圾废水生物絮凝后的沉淀液加入EM菌后制成再生利用的“营养液”,可供动物饮用或饲料添加营养水。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的处理及再生利用是近几年国家特别强调和兴起的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其处理方法有生化法、堆肥法、粉碎直排法、干化焚烧等。餐厨垃圾收运回来在没有变质发酵阶段就已进行了工艺处理,有资料表明,餐厨垃圾的成份具有富营养性再利用的特点,含有大量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有机物,丰富的氮、磷、钾、钙及各种微量元素,其粗脂肪消化为88.26%,粗蛋白消化率为89.63%。该消化率与常规饲料相近,说明作为饲料原料的可行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工艺处理阶段中所产生高浓度有机富营养的餐厨垃圾废水进行再生利用问题,提供一种用餐厨垃圾废水制备可供动物饮用补水或饲料配水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餐厨垃圾废水制备可供动物饮用补水或饲料配水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1)制备以酵母菌群为主的生物絮凝剂;
(2)将餐厨垃圾废水存入可加热的存储罐中,加热温度大于60℃,并超过15分钟,有效杀灭病原菌;
(3)将加温灭菌后的餐厨垃圾废水经三相离心机实现固、油、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水是含悬浮物的乳化状液体;
(4)将分离出的水加入步骤(1)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并搅拌,存入絮凝沉淀池进行大于24小时的絮凝沉淀;
(4)将分离出的水加入步骤(1)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并搅拌,存入絮凝沉淀池进行大于24小时的絮凝沉淀;
(5)在步骤(4)的絮凝沉淀液中加入活化后的EM菌,搅拌后灌装,即为可供动物饮用的补水或饲料配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对未变质的餐厨垃圾废水进行再生利用试验,证明采用生物菌对其废水絮凝沉淀有明显的效果,其效果与沉淀时间、加菌量成正比,含生物菌絮凝后的上清液可进入水处理流程处理,其沉淀液中既含有餐厨垃圾中富营养物成份,又有生物菌(属EM菌范围)成份。为了杀灭废水中的病原菌,在原料三相分离前就实现了经过60~70度,超过15分钟的灭菌处理,而沉淀后又加入了“EM菌”进行强化处理,其结果进一步杀灭了现可检测到的大肠杆菌(无其他病原菌),提高了废水使用的安全性和营养的转化率及营养含量,有助于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的吸收,提高了免疫力,提高了肉质的品质,减少环境的气味等均有很好的效果。
作为优选,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步骤(5)中,先将步骤(4)的絮凝沉淀液中的上清液进入水处理工艺流程处理,余下的沉淀液中再加入活化后的EM菌,搅拌后灌装,即为可供动物饮用的补水或饲料配水。
步骤(1)所述的以酵母菌群为主的生物絮凝剂,其中的酵母菌、乳酸菌、芽孢菌组分配比为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