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18-3-16 16:15:03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6.03.10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包括管道混合器、净化器主体以及设置于净化器主体内的进水紊流腔、浓缩污泥收集斗、稳流阻渣板、污泥浓缩腔,污泥浓缩腔设置于净化器主体内底部;管道混合器通过污水进水管连接于净化器主体内底部中间设置的进水紊流腔;浓缩污泥收集斗设置于进水紊流腔上方,浓缩污泥收集斗的底部通过导管与污泥浓缩腔连接;浓缩污泥收集斗与污泥浓缩腔之间是絮体静沉区,浓缩污泥收集斗的上端凸出于絮体静沉区,絮体静沉区四周是絮状悬浮污泥床;稳流阻渣板设置于浓缩污泥收集斗和絮状悬浮污泥床的上方。采用本实用新型流程短,简单可靠,无需配备搅拌动设备,不用反洗和不怕堵塞的长期稳定过滤净化。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包括管道混合器、净化器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净化器主体内的进水紊流腔、浓缩污泥收集斗、稳流阻渣板、污泥浓缩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缩腔设置于所述净化器主体内底部;所述管道混合器通过污水进水管连接于所述净化器主体内底部中间设置的所述进水紊流腔;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设置于所述进水紊流腔上方,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的底部通过导管与所述污泥浓缩腔连接;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与所述污泥浓缩腔之间是絮体静沉区,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的上端凸出于所述絮体静沉区,所述絮体静沉区四周是絮状悬浮污泥床;所述稳流阻渣板设置于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和所述絮状悬浮污泥床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是圆弧形,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中心设置有溢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位于所述溢流管两边设置有排气放空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流阻渣板上方的净化器主体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溢流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流阻渣板下方的净化器主体两侧设置有收渣管,所述收渣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浓缩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缩腔左侧的收渣管口上方设置有污水回流管,所述污泥浓缩腔左侧的收渣管口下方设置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水回流管和所述污泥回流管均连接于所述进水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缩腔右侧的收渣管口上方设置有澄清水出水管,所述澄清水出水管与所述溢流管连接,所述澄清水出水管位于所述污泥浓缩腔的高度高于所述污水回流管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缩腔一侧底部设置有排泥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混合器前端的进水管处设置有进水提升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的圆弧形边上设置有人孔。

  说明书

  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污水、炼化污水、市政污水、电力行业污水等具有高悬浮物的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悬浮物含量较高的高浊度污水的处理,固液分离作为主流技术主要有混凝、沉淀、过滤等几种形式,经过处理的污水通常能达到去除大部分悬浮物质、均衡水质和水量等效果,针对特殊水质的固液分离技术还有气浮法、吸附法等。

  随着污水成分日益复杂、污水排放要求更加严格,传统沉淀技术在截留污染物尺寸和分离效率等方面已无法满足要求。新型沉淀技术的开发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提升分离速度和去除率上,依靠高效凝聚药剂或物化方法提高固液密度差而达到目的。

  沉淀技术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代静态沉淀,第二代污泥接触层及第三代污泥循环型,目前高密度沉淀池即为第三代技术的主要代表;高密度沉淀池主要的技术是载体絮凝技术,这是一种快速沉淀技术,其特点是在混凝阶段投加高密度的不溶介质颗粒(如细砂),利用介质的重力沉降及载体的吸附作用加快絮体的“生长”及沉淀。

  载体絮凝是通过使用不断循环的介质颗粒和各种化学药剂强化絮体吸附从而改善水中悬浮物沉降性能的物化处理工艺。其工作原理是首先向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颗粒脱稳,然后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和密度较大的载体颗粒,使脱稳后的杂质颗粒以载体为絮核,通过高分子链的架桥吸附作用以及微砂颗粒的沉积网捕作用,快速生成密度较大的矾花,从而大大缩短沉降时间,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并有效应对高冲击负荷。

  在众多的沉淀技术中,高密度沉淀池技术具有突出的优点,如通过重力絮凝使悬浮物附着在微砂上,然后在高分子助凝剂的作用下聚合成易于沉淀的絮凝物;而斜管沉淀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的循环速度,因此减少了沉淀池底部的面积。微砂絮凝和斜管沉淀均已被运用,这两种技术原理的相互结合大大加快了沉淀速度和减少了絮凝时间。该技术已被运用了数十年并被证明其工艺是行之有效和可靠的。

  目前利用载体絮凝技术为基础原理的沉淀池有两类,这两种沉淀池基本原理相同,结构形式略有差别,都包括混凝、絮凝、沉淀、污泥浓缩及污泥回流等过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流程短,简单可靠,无需配备搅拌动设备,不用反洗和不怕堵塞的长期稳定过滤净化的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泥床滤层污水净化器,包括管道混合器、净化器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净化器主体内的进水紊流腔、浓缩污泥收集斗、稳流阻渣板、污泥浓缩腔,所述污泥浓缩腔设置于所述净化器主体内底部;所述管道混合器通过污水进水管连接于所述净化器主体内底部中间设置的所述进水紊流腔;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设置于所述进水紊流腔上方,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的底部通过导管与所述污泥浓缩腔连接;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与所述污泥浓缩腔之间是絮体静沉区,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的上端凸出于所述絮体静沉区,所述絮体静沉区四周是絮状悬浮污泥床;所述稳流阻渣板设置于所述浓缩污泥收集斗和所述絮状悬浮污泥床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是圆弧形,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中心设置有溢流管。

  优选地,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位于所述溢流管两边设置有排气放空管。

  优选地,所述稳流阻渣板上方的净化器主体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溢流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稳流阻渣板下方的净化器主体两侧设置有收渣管,所述收渣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浓缩腔。

  优选地,所述污泥浓缩腔左侧的收渣管口上方设置有污水回流管,所述污泥浓缩腔左侧的收渣管口下方设置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水回流管和所述污泥回流管均连接于所述进水管。

  优选地,所述污泥浓缩腔右侧的收渣管口上方设置有澄清水出水管,所述澄清水出水管与所述溢流管连接,所述澄清水出水管位于所述污泥浓缩腔的高度高于所述污水回流管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污泥浓缩腔一侧底部设置有排泥管。

  优选地,所述管道混合器前端的进水管处设置有进水提升泵。

  优选地,所述净化器主体顶端的圆弧形边上设置有人孔。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加药方面,无需单独设置混凝池和絮凝池,空间集成化高,节省占地面积,节省投资;不需要搅拌设备,减少了设备投资和能耗,从而也降低了运行费用;在絮凝时间上更充分,絮体经紊流碰撞、瞬间释放降速、自平衡等过程,增加絮体的成长速率,不仅仅依赖搅拌设备的被动作用完成,使絮凝自身反应更充分;过滤介质是污水中的悬浮物,免去滤料的使用,无需更换滤料和反洗,节省投资,降低劳动强度和管理的复杂性;由于在整个污水净化过程中需要污水中的悬浮物作为过滤介质,因此当进水浊度高时对本系统无不利影响,反而更容易形成悬浮污泥床,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不会出现上述出现的污泥上浮影响出水效果的问题;随着进水的不断进入,作为过滤介质的污泥层会不断的被更新,保证出水效果一直稳定良好;在污泥沉淀方面,本专利技术将污泥浓缩与澄清出水分隔开进行,都有独立空间,避免了因水流的扰动而互相干扰,影响出水效果和污泥的浓缩;本系统用电设备少,无需PLC控制,运行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相对与高密度沉淀池,本装置形式为立式罐体,出水位置在罐体上部,可以重力自流进入后续工艺系统,减少泵等提升设备的使用,进而可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