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10.07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包括用于与化粪池排污口连接的进水阀,与进水阀连接的高位调节池,与高位调节池连接的跌水槽,位于跌水槽下方的集水槽,位于集水槽下方的兼氧反应池,与兼氧反应池连接的出水口;本发明利用水位落差自然完成生活污水跌水曝气增氧过程和搅拌功能;通过活性污泥厌氧、好氧菌群的分层悬浮载体固定,形成连续的厌氧-好氧反应体系,同步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多种污染物。该发明工艺设备简单,体积小,无需动力,维护简便,建造及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尤其适宜山区分散住户的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包括用于与化粪池排污口连接的进水阀,与所述进水阀连接的高位调节池,与所述高位调节池连接的跌水槽,位于所述跌水槽下方的集水槽,位于所述集水槽下方的兼氧反应池,与所述兼氧反应池连接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利用水位落差自然完成跌水曝气增氧过程和搅拌功能;通过活性污泥厌氧菌群和好氧菌群的分层悬浮载体固定,连续对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和好氧反应,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氮、磷等污染物,实现对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快速处理和达标排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跌水槽出水堰板采用锯齿型跌水堰板,跌水槽出水口与集水槽底板的垂直高度大于6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水槽底部与兼氧反应池出水口液面的垂直高度大于40cm,集水槽底板间隔1cm钻孔径为2.0mm的圆孔均匀布水增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兼氧反应池内进、出水流的分流,在兼氧反应池中上部设置排水口和一块倾斜的分流板,分流板底部与兼氧反应池底之间留5-10cm间距;兼氧反应池填充有效容积40%的高分子多孔悬浮生物载体颗粒,所述生物载体比重0.95—1.05g/cm3,比表面积大于500m2/m3,载体颗粒直径20-25mm,载体处于悬浮流化态;悬浮生物载体挂膜方法采用活性污泥法共培养法,用化粪池污水按1:3的泥水比接种活性污泥,加入兼氧反应池中,静置10小时,将悬浮污泥排除后连续进水并曝气,污水流量按最大设计流量的60%进水,按气水比 1:1~2:1 的比例曝气,控制反应池内污水溶解氧浓度3-4mg/L,连续培养5-10天,在载体表面形成稳定的厌氧菌膜和好氧菌膜;运行初期调节进水量达到最大设计流量进行冲洗排泥,使吸附污泥脱落并排除反应器;兼氧反应池稳定运行期控制进水量在设计流量以内,保持处理的生活污水在整个装置的水力停留时间在2.5-3小时范围。
说明书
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中,微生物菌群的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是去除生活污水COD、氮、磷的关键性技术,涉及搅拌、曝气、回流等过程,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现有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工艺适宜城镇集中居民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的优势,但也存在投资大、能耗高、维护难等不足。针对广大山区分散住户的生活污水由于不具备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管网等设施,难以利用现有的成套污水处理技术工艺进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当前传统村庄大多采用栅格化粪池对生活污水及人畜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后排放,达不到排放标准,因此形成大量的点源污染,造成水体污染或水体富营养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在栅格化粪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乡村分散住户的生活污水简便快速、低能耗、达标排放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户用生活污水跌水曝气生物强化处理装置,包括用于与化粪池排污口连接的进水阀,与所述进水阀连接的高位调节池,与所述高位调节池连接的跌水槽,位于所述跌水板下方的集水槽,位于所述集水槽下方的兼氧反应池,与所述兼氧反应池连接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利用水位落差自然完成跌水曝气增氧过程和搅拌功能;通过活性污泥厌氧菌群和好氧菌群的分层悬浮载体固定,连续对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和好氧反应,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氮、磷等污染物,实现对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快速处理和达标排放。
所述跌水槽出水堰板采用锯齿型跌水堰板,跌水槽出水口与集水槽底板的垂直高度大于60cm,形成跌水紊流,增加与空气的接触交换面积。
所述集水槽底部与兼氧反应池出水口液面的垂直高度大于0.4m,集水槽底板间隔1cm钻孔径为2.0mm的圆孔,集水槽承接上方跌水,通过跌水紊流与集水槽网状底板的撞击、缓冲后,重新均匀布水滴落,延长跌水与空气的交换时间,进一步曝气增氧。
本发明根据山区地形,通过高位调节池形成进、出水液面1m以上自然落差,利用水的重力通过锯齿型堰板跌水槽形成紊流水流,紊流水流与集水槽网状底板撞击、分散后滴落到兼氧反应池,水流自然跌水过程中通过与空气充分接触交换,完成曝气增氧过程,提高处理污水的溶解氧含量。
所述兼氧反应池是承接跌水并进行微生物连续厌氧和好氧反应的核心部件。为了兼氧反应池内进、出水流的分流,在兼氧反应池中上部设置出水口和一块倾斜的分流板,分流板底部与兼氧反应池底之间留5cm-10cm间距,保持水流和悬浮载体的上下搅动和单向流动,提高固定微生物的接触反应时间;兼氧反应池填充有效容积40%的高分子多孔悬浮生物载体颗粒,所述生物载体比重0.95—1.05g/cm3,比表面积大于500m2/m3,载体颗粒直径20-25mm,载体处于悬浮流化态;悬浮生物载体挂膜方法采用活性污泥法共培养法,用化粪池污水按1:3的泥水比接种活性污泥,加入兼氧反应池中,静置10小时,将悬浮污泥排除后连续进水并曝气,污水流量按最大设计流量的60%进水,按气水比 1:1~2:1 的比例曝气,控制反应池内污水溶解氧浓度3-4mg/L,连续培养5-10天,在载体表面依次形成稳定的厌氧菌膜和好氧菌膜,此时 COD 去除率稳定且大于60%;运行初期调节进水量达到最大设计流量进行冲洗排泥,使吸附污泥脱落并排除反应器;兼氧反应池稳定运行期控制进水量在设计流量以内,水力停留时间2.5—3小时,在跌水动力的作用下,连续搅拌悬浮生物载体颗粒上下移动,并维持反应池内处理生活污水活性氧浓度2.5—5mg/L范围,通过微生物的连续厌氧反应和好氧反应,去除污水中的有机质、氮、磷等污染物,实现对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快速处理和达标排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山区地形或高位调节池形成自然水位落差,依靠污水自身重力完成跌水曝气增氧和搅拌功能;同时,利用稳定的高分子悬浮颗粒载体强化固定活性污泥中的厌氧菌群和好氧菌群,形成连续的厌氧-好氧反应体系,提高污水处理效果;该发明工艺流程及所需设备简单,适宜微型化,无需充氧、搅拌等动力装置,维护简便,建造及处理成本低,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稳定,达到排放标准,尤其适宜广大山区分散住户的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