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1996.05.20
公开(公告)日1997.04.02
IPC分类号C02F1/5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灰麦草制浆及烧碱法造纸污水的处理方法,本技术是将污水经高分子絮凝剂预处理,再经熟石灰或废石灰渣处理后,加酸中和,即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该工艺流程较简单,投资少,简便易行,适合中小型造纸企业应用。
権利要求書
1、一种石灰麦草制浆及烧碱法造纸污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污水经高 分子絮凝剂予处理并沉降,然后将经予处理的污水用熟石灰细粉或石灰渣细粉处理 并沉降,最后加酸中和至PH=8~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污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 子絮凝剂是高聚合聚丙烯酰胺,予处理过程包括:配成0.1%浓度的聚丙烯酰胺, 按每吨污水需3000~5000毫升上述溶液的比例混合搅拌沉降,熟石灰处理 过程包括:经过沉降后上清液按其重量0.3~0.5%的比例加熟石灰或石灰渣 搅拌,并循环沉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污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酸 为硫酸或盐酸。
说明书
石灰麦草制浆及烧碱法造纸污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造纸厂污水的处理方法。
我国现在约有制浆造纸企业9000个,年产万吨以上的大厂仅有160个, 小型企业占95%以上,制浆造纸企业排放的有机物量约占全国工业排放有机物质 的四分之一,废液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十分之一,纸浆厂的废液对水 质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
造纸厂的废液属强碱性高浓度有机废液,是目前国内外水质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大型造纸厂的黑液可以通过碱回收方法处理,而小型造纸企业,由于草浆纤维原料 比重达60~70%,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和设备比较落后,单位产品用水量大, 致使小型造纸企业污染格外严重。
从1978年全国第一次轻工业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以来,造纸工业污染防治工 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造纸废水治理研究技术也列为“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分别由有关科研单位承担各有侧重的科研课题,从目前情况看,中小草浆造纸厂废 水的治理技术大致在碱回收技术和生化处理厌氧发酵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而 由于碱回收工程投资高达1000多万元,中小型草浆企业无法承受,厌氧发酵技 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造纸厂污水防治是一个十分迫切而且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而高效的适于小型草浆及烧碱法造纸污水治理技 术。
一种石灰麦草制浆及烧碱法造纸厂污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三个步骤:将污水经 高分子絮凝剂予处理并沉降,然后将经予处理的污水用熟石灰细粉或石灰渣细粉处 理并沉降,最后加酸中和至PH=8-9。
高分子絮凝剂是高聚合聚丙烯酰胺,予处理过程包括:配成0.1%浓度的聚 丙烯酰胺,接每吨污水需3000~5000毫升上述溶液的比例混合搅拌并沉降, 熟石灰处理过程包括:经过沉降后上清液按其重量0.3~0.5%的比例加熟石 灰或石灰渣搅拌,并循环沉降。
去除污水中的粗纤维和有机胶体悬浮物及有机色素,必须采取的技术手段是通 过絮凝,沉降和吸附这三项技术措施,对污水絮凝的基本技术理论是:絮凝剂是能 使分散在液体中的纤维及微粒或溶胶聚集起来而称为絮凝化,凝聚和产生是由高分 子中的极性基使液体中的悬浮粒子在表面吸附,进一步在聚合链间产生交联从而使 微粒凝聚。处理污水的絮凝剂为高聚合聚丙烯酰胺,又名PHP,水溶性树脂,白 色砂状粉末,密度0.8,PH值8-9,有效成份含量≥90%,作用使水中钙、 镁、铁、铬等离子吸附在表面上,引起了“架桥”,从而使这些离子聚在一起而下 降。
废石灰渣、石灰Ca(OH)2,也称消石灰,白色粉末,密度2.24,在 580℃失去水,石灰麦草制浆造纸,石灰为麦草的腐蚀剂,烧碱制浆以烧碱为腐 蚀剂,可利用造纸厂的废石灰渣处理排放的污水,氢氧化钙虽然不是高分子有机化 合物,但它的钙可以与污水中含的有机胶体悬浮物产生聚集,及对污水中的有机色 素起到吸附作用,有机胶体微粒及有机色素与钙聚集而产生比水比重大的絮凝块迅 速沉降在处理水的底部而使污水清澈透明。这样经上述处理的污水PH为14左右, 有时还高于14,加硫酸或盐酸中和,使得PH=8-9,这样,排放的水质能达 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
在本处理工艺中,经过处理的污水所沉降下来的污泥,用污泥泵抽出后,放入 一个污泥池经网滤,淋晒干加酸调整,为一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它为优质的农田使 用剂,可作为一种商品出售,这样不但减去二次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为农业提供肥 源,增加厂方的经济收入。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
1、工艺设备及流程简单,适用于小纸浆厂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
2、高效,废液经本工艺治理后,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
3、成本低,采用造纸厂自身的废石灰渣,达到了以废治废,综合治理的目的。
4、能产出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状况,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 恢复土壤的粒结构,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