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泥脱水剂及其制备方法、脱水方法

发布时间:2019-4-3 9:24:5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7.12.18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IPC分类号C02F11/00; C02F11/02; C02F11/14; C02F11/12;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脱水剂,该污泥脱水剂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第一贝壳粉30‑100份,所述第一贝壳粉包括多糖1‑5份,活性菌5‑40份;第二贝壳粉30‑100份。本申请的第一贝壳粉具有大量的微孔,能有效地吸附污泥中的臭气、有机质和水分,进一步地,以第一贝壳粉为载体的活性菌能有效将污泥中的有机质进行分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仅去除污泥中的臭味,还能把污泥中的束缚水变成自由水,便于减少污泥的体积。此外,第二贝壳粉不仅能杀灭污泥的有害细菌,还能放出大量的热量,能有效地杀灭部分有害微生物,避免其将污泥的物质转化成恶臭的物质,此外,大量的热量还能将部分的恶臭物质进行氧化并加快活性菌的分解速度,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脱水剂,该污泥脱水剂原料按重量份包括:

  第一贝壳粉30-100份,所述第一贝壳粉包括:多糖1-5份,活性菌5-40份;

  第二贝壳粉30-100份;

  其中,第二贝壳粉为在900-1500℃温度下进行过煅烧的第一贝壳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贝壳粉为牡蛎壳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脱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菌包括:乳酸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和芽孢杆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脱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菌按重量份包括:

  乳酸菌5-30;

  放线菌1-5;

  丝状真菌1-5;

  芽孢杆菌5-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糖为氨基酸葡萄糖盐酸盐、氨基酸葡萄糖醋酸盐、氨基酸葡萄糖硫酸盐、氨基酸葡萄糖硝酸盐、氨基酸葡萄糖磷酸盐、壳寡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剂,其特征在于,污泥脱水剂原料按重量份还包括:氨基酸1-7份。

  7.一种污泥 脱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贝壳放置在煅烧窑内进行煅烧,得到第一贝壳粉,煅烧温度为200-500度,煅烧时间为5-9小时;

  将20-100份的第一贝壳粉放置在煅烧窑内进行煅烧,得到第二贝壳粉,煅烧温度为900-1500度,煅烧时间为1-4小时;

  分别对剩余的第一贝壳粉和第二贝壳粉进行粉碎和过筛;

  将剩余的第一贝壳粉的PH调整为5.0-7.5;

  向剩余的第一贝壳粉中加入多糖和活性菌,并将其进行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脱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煅烧温度为200-500度,煅烧时间为5-9小时。

  9.一种污泥的脱水方法,包括:

  向1000份污泥中加入20-100份权利要1-8中任一所述的第一贝壳粉,静置6-12小时;

  向污泥中添加20-100份利要1-8中任一所述的第二贝壳粉,静置1-5小时;

  向污泥中添加5-20份酸液,静置10-30分钟;

  对污泥进行压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泥的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液为盐酸、硝酸或硫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说明书

  一种污泥脱水剂及其制备方法、脱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脱水剂及其制备方法、脱水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污泥高达上亿吨。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粘稠状物质,它以好氧、厌氧微生物为主体,同时也混入有原污水中带有的泥砂、纤维、动植物残体及吸附在其上的有机物、金属、病菌、虫卵、胶质等多种复杂的混合体。对于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来说,由于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系统,造成污水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偏高,其中铜、锌含量往往接近或超过污泥作为农用堆肥的接纳标准,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一般是一种松散的、含水量在95%-99%的胶溶状膏体物,具有比重轻(小于等于1kg/cm3)、体积庞大(是所含固体物体积的数十倍)、触变性强(不易脱水)、具有极易腐败恶臭的理化特点,因而十分不利于处理与运输。

  污泥的脱水处理和稳定化一般同时进行,其机理是向污泥中加入脱水剂,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如水化反应),将有毒有害的物质固定在固化形成的网链(晶格)中,使其转化成类似土壤或胶结强度很大的固体,可就地填埋或用作建筑材料等。污泥脱水处理技术既可用于特殊工业污泥,如含重金属污泥,含油污泥,电镀污泥、印染污泥等危险废物的脱水处理,也可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普通污泥的脱水处理。但是,现有技术中对污泥进行脱水时仍存在脱水时间长、脱水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剂,成分简单、脱水效果好。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靠性强等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污泥的脱水方法,采用上述所述的污泥脱水剂来进行污泥脱水,方法简单,脱水效果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剂,该污泥脱水剂原料按重量份包括:

  第一贝壳粉30-100份,所述第一贝壳粉包括:多糖1-5份,活性菌5-40份;

  第二贝壳粉30-100份;

  其中,第二贝壳粉为在900-1500℃温度下进行过煅烧的第一贝壳粉。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贝壳粉为牡蛎壳粉。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活性菌包括:乳酸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和芽孢杆菌。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活性菌按重量份包括:

  乳酸菌5-30;

  放线菌1-5;

  丝状真菌1-5;

  芽孢杆菌5-30。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多糖为氨基酸葡萄糖盐酸盐、氨基酸葡萄糖醋酸盐、氨基酸葡萄糖硫酸盐、氨基酸葡萄糖硝酸盐、氨基酸葡萄糖磷酸盐、壳寡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污泥脱水剂原料按重量份还包括:氨基酸1-7份。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贝壳放置在煅烧窑内进行煅烧,得到第一贝壳粉,煅烧温度为200-500 度,煅烧时间为5-9小时;

  将20-100份的第一贝壳粉放置在煅烧窑内进行煅烧,得到第二贝壳粉,煅烧温度为900-1500度,煅烧时间为1-4小时;

  分别对剩余的第一贝壳粉和第二贝壳粉进行粉碎和过筛;

  将剩余的第一贝壳粉的PH调整为5.0-7.5;

  向剩余的第一贝壳粉中加入多糖和活性菌,并将其进行混合。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煅烧温度为200-500度,煅烧时间为5-9小时。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污泥的脱水方法,包括:

  向1000份污泥中加入20-100份上述所述的第一贝壳粉,静置6-12小时;

  向污泥中添加20-100份上述所述的第二贝壳粉,静置1-5小时;

  向污泥中添加5-20份酸液,静置10-30分钟;

  对污泥进行压缩。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酸液为盐酸、硝酸或硫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剂,该污泥脱水剂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第一贝壳粉30-100份,所述第一贝壳粉包括多糖1-5份,活性菌5-40份;第二贝壳粉 30-100份。本申请的污泥脱水剂以第一贝壳粉作为活性菌的载体,并通过加入多糖来为活性菌提供营养,保持其活力;此外,第一贝壳粉中含有Ga、Mg、 Na、Zn、Fe、Cu、Mn、B、Mo等元素,也能为活性菌提供一定的营养。第一贝壳粉具有大量的微孔,能有效地吸附污泥中的臭气、有机质和水分,进一步地,以第一贝壳粉为载体的活性菌能有效将污泥中的有机质进行分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仅去除污泥中的臭味,还能把污泥中的束缚水变成自由水,便于减少污泥的体积。此外,第二贝壳粉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能有效地吸收污泥中的水,从而变样氢氧化钙,不仅能杀灭污泥的有害细菌,还能放出大量的热量,能有效地杀灭部分有害微生物,避免其将污泥的物质转化成恶臭的物质,此外,大量的热量还能将部分的恶臭物质进行氧化并加快活性菌的分解速度,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进一步地,当污泥中含有酸性液体时,酸性液体能后和贝壳粉发生反应,形成氯化钙,而氯化钙能有效地将吸收污泥中的水分,降低污泥的含水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同时,碳酸钙在分解成氯化钙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能有效地杀灭部分有害微生物,避免其将污泥的物质转化成恶臭的物质,此外,大量的热量还能将部分的恶臭物质进行氧化并加快活性菌的分解速度,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贝壳放置在煅烧窑内进行煅烧,得到第一贝壳粉;分别对剩余的第一贝壳粉和第二贝壳粉进行粉碎和过筛;将剩余的第一贝壳粉的PH调整为5.0-7.5;向剩余的第一贝壳粉中加入多糖和活性菌,并将其进行混合。本申请采用贝壳作为原材料,将贝壳作为污泥脱水剂的载体,能有效地将贝壳进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的方法,包括向1000份污泥中加入20-100份上述所述的第一贝壳粉,静置6-12小时,向污泥中添加20-100份上述所述的第二贝壳粉,静置1-5小时,向污泥中添加5-20份酸液,静置10-30分钟,对污泥进行压缩。本申请的污泥脱水方法简单,成本低、脱水率高,且脱水时间短。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