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泥烘干机及其污泥输送组件

发布时间:2019-4-3 17:00:21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8.01.19

  公开(公告)日2018.10.30

  IPC分类号C02F11/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烘干机及其污泥输送组件,其中,污泥输送组件包括机架、机壳、输送结构及挡风件。机壳设置在机架上,机壳上形成有污泥进口、污泥出口、热空气进口及热空气出口。输送结构设置于机架上,位于机壳的内部,且与机壳之间存在间距,输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输送带,至少两个输送带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挡风件设置于机架上,且位于机壳的内部,各挡风件与机壳相配合形成挡风结构,挡风结构用于防止热空气从机壳与输送结构之间的间距绕过,挡风件与输送带交错设置,挡风件具有通风腔,热空气出口通过通风腔与热空气进口相连通。该污泥烘干机及其污泥输送组件具有热量利用充分、污泥的烘干速度快、污泥的烘干成本低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烘干机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机壳,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污泥进口、污泥出口、热空气进口及热空气出口,所述污泥进口与所述污泥出口相连通,所述热空气进口与所述热空气出口相连通;

  输送结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输送结构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与所述机壳之间存在间距,所述输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输送带,所述至少两个输送带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单个所述输送带具有相对的进料端及出料端;及

  至少两个挡风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各所述挡风件与所述机壳相配合形成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用于防止热空气从所述机壳与所述输送结构之间的间距绕过,所述挡风件与所述输送带交错设置,且一所述挡风件对应一所述输送带,所述挡风件具有通风腔,所述热空气出口通过所述通风腔与所述热空气进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为上端大、下端小的结构,所述挡风件的上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相抵接,所述挡风件的下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挡风件的下端对应于所述输送带,所述机壳的内壁及所述挡风件的外壁共同形成所述挡风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所述挡风件为上端与下端尺寸相同的结构,所述挡风件的上端向靠近所述机壳的方向形成有凸板,所述凸板的一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相抵接,所述挡风件的下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挡风件的下端对应于所述输送带,所述机壳的内壁、所述凸板的底壁及所述挡风件的外壁共同形成所述挡风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具有污泥承载部,所述污泥承载部靠近所述进料端设置,所述污泥承载部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挡风件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两个第三挡板,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出料端设置,所述第二挡板靠近所述进料端设置,所述两个第三挡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及所述两个第三挡板与所述机壳相配合形成所述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及所述两个第三挡板共同围成通风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污泥承载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动板,所述摆动板可摆动地设置于所述挡风件及与该挡风件相对应的输送带之间,且靠近与该挡风件相对应的输送带的所述出料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输送带错开设置,相邻两个所述输送带中,位于下方的所述输送带的进料端伸出于位于上方的所述输送带的出料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输送带中,位于上方的所述输送带的进料端伸出于位于下方的所述输送带的出料端。

  10.一种污泥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及

  供热机构,与所述热空气进口相连通,所述供热机构用于向所述污泥输送组件提供热空气。

  说明书

  污泥烘干机及其污泥输送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烘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泥烘干机及其污泥输送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在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污泥烘干作为污泥的处理方式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经烘干后的污泥可作为肥料或燃料等,资源再利用程度高。污泥输送组件是污泥烘干中不可或缺的设施,但传统的污泥输送组件在污泥烘干过程中热量利用不充分,导致烘干速度慢,烘干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热量利用充分的污泥烘干机及其污泥输送组件,旨在提高污泥的烘干速度,降低污泥的烘干成本。

  一种污泥烘干机的污泥输送组件,包括:

  机架;

  机壳,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污泥进口、污泥出口、热空气进口及热空气出口,所述污泥进口与所述污泥出口相连通,所述热空气进口与所述热空气出口相连通;

  输送结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输送结构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与所述机壳之间存在间距,所述输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输送带,所述至少两个输送带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单个所述输送带具有相对的进料端及出料端;及

  至少两个挡风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各所述挡风件与所述机壳相配合形成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用于防止热空气从所述机壳与所述输送结构之间的间距绕过,所述挡风件与所述输送带交错设置,且一所述档风件对应一所述输送带,所述挡风件具有通风腔,所述热空气出口通过所述通风腔与所述热空气进口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件为上端大、下端小的结构,所述挡风件的上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相抵接,所述挡风件的下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挡风件的下端对应于所述输送带,所述机壳的内壁及所述挡风件的外壁共同形成所述挡风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件为上端与下端尺寸相同的结构,所述挡风件的上端向靠近所述机壳的方向形成有凸板,所述凸板的一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相抵接,所述挡风件的下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挡风件的下端对应于所述输送带,所述机壳的内壁、所述凸板的底壁及所述挡风件的外壁共同形成所述挡风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件具有污泥承载部,所述污泥承载部靠近所述进料端设置,所述污泥承载部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个所述挡风件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两个第三挡板,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出料端设置,所述第二挡板靠近所述进料端设置,所述两个第三挡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及所述两个第三挡板与所述机壳相配合形成所述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及所述两个第三挡板共同围成通风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板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污泥承载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摆动板,所述摆动板可摆动地设置于所述挡风件及与该挡风件相对应的输送带之间,且靠近与该挡风件相对应的输送带的所述出料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输送带错开设置,相邻两个所述输送带中,位于下方的所述输送带的进料端伸出于位于上方的所述输送带的出料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输送带中,位于上方的所述输送带的进料端伸出于位于下方的所述输送带的出料端。

  一种污泥烘干机,包括:

  上述的污泥输送组件;及

  供热机构,与所述热空气进口相连通,所述供热机构用于向所述污泥输送组件提供热空气。

  上述污泥烘干机及其污泥输送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工作时,污泥通过污泥进口被送至最上面的输送带上,然后沿着输送带的出料端方向运动,落至与最上面的输送带相邻的下方的输送带上。污泥在各输送带的作用下,由上至下被输送至污泥出口。

  热空气经热空气进口被通入机壳的内部,由下至上渗透输送带和处于输送带上的污泥,以起到烘干输送带上的污泥的作用。此外,由于最下面的输送带附近的热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可保证从污泥出口排出的污泥具有较好的烘干效果。

  以最下面的输送带和与之相邻的输送带处的热空气流动为例,经过最下面的输送带的热空气到达与最下面的输送带相对应的挡风件时,一部分热空气直接从通风腔中通过。另一部分热空气先到达输送带的进料端及出料端附近,在挡风件及机壳配合形成的挡风结构的阻挡作用下,热空气折返至最下面的输送带处,然后进入通风腔中,从而保证另一部分热空气也从通风腔中通过。从通风腔中通过的热空气到达与最下面的输送带相邻的输送带处,用于烘干与最下面的输送带相邻的输送带上的污泥。

  挡风件的存在保证了有大量的热空气从通风腔中通过,从通风腔中通过的大量热空气可对位于上方的输送带上的污泥起到充分的烘干,从而使热量充分利用,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由于输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输送带,故污泥在被各输送带输送的过程中,被由下至上的热空气层层加热。一方面实现了污泥的多级烘干,且烘干温度逐步升高,此外,在各输送带的作用下,污泥的正反面均得到了烘干,保证了烘干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实现了热量的充分利用,提高污泥的烘干速度,降低污泥的烘干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热量的浪费。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