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4.24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IPC分类号C02F3/32; C02F103/2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包括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植物生态稳定塘和种植有狐尾藻的填料基质池,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植物生态稳定塘和填料基质池依次连通设置,植物生态稳定塘包括一个以上的深水坑,相邻深水坑之间通过平流区连通,深水坑内设置有隔板,隔板的两端与深水坑的侧壁固定连接,隔板的底端与深水坑的底部之间留有流通间隙;该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能协同处理养猪处理废水,提高处理水质及系统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植物生态稳定塘和种植有狐尾藻的填料基质池,所述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植物生态稳定塘和填料基质池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植物生态稳定塘包括一个以上的深水坑,相邻深水坑之间通过平流区连通,所述深水坑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端与深水坑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的底端与深水坑的底部之间留有流通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池与生化处理池为一体化设置,所述预处理池和生化处理池通过连通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池内设置有倾斜的人工格栅,所述人工格栅的下端与预处理池的底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格栅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处理池下部设置有输气管,所述生化处理池顶部左侧设置有曝气风机,所述曝气风机包括曝气机和设置在曝气机下方的风扇,所述曝气风机的底部与输气管连通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的气孔,所述气孔沿输气管侧面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基质池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土壤层、细沙层和碎石层。
说明书
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工厂化生产已成为国内外生猪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近年来,养猪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大量猪场废水的产生已超过环境的消纳量,成为一种主要的农业污染。养猪场废水主要由尿液、部分残余会全部的粪便和饲料残渣和冲洗水组成。
现有的养猪废水的处理工艺一般有强化预处理、高效折流厌氧反应器和氧化塘相结合进行处理或通过酸化池、高速滤池和生物氧化塘相结合进行处理,其处理后的水质较差,同时系统稳定性较差。
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水质处理效果好,系统稳定性高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水质处理效果好,系统稳定性高的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协同处理养猪废水的系统,包括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植物生态稳定塘和种植有狐尾藻的填料基质池,所述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植物生态稳定塘和填料基质池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植物生态稳定塘包括一个以上的深水坑,相邻深水坑之间通过平流区连通,所述深水坑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端与深水坑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的底端与深水坑的底部之间留有流通间隙。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处理池与生化处理池为一体化设置,所述预处理池和生化处理池通过连通相互连通。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处理池内设置有倾斜的人工格栅,所述人工格栅的下端与预处理池的底部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人工格栅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80度。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生化处理池下部设置有输气管,所述生化处理池顶部左侧设置有曝气风机,所述曝气风机包括曝气机和设置在曝气机下方的风扇,所述曝气风机的底部与输气管连通设置。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输气管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的气孔,所述气孔沿输气管侧面均匀分布。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填料基质池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土壤层、细沙层和碎石层。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植物生态稳定塘和种植有狐尾藻的填料基质池,废水经过预处理及生化处理后,进入植物生态稳定塘以及种植有狐尾藻的填料基质池,利用狐尾藻对氮磷吸收去除的显著效果,协同处理养猪处理废水,提高处理水质及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有隔板,使污水进入深水坑的时间更长,流动的层次更丰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