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有机废水处理设备

发布时间:2021-1-29 9:29:4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 20200401

公开(公告)日 20201103

IPC分类号 C02F9/08; C02F101/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沉淀池和光催化氧化池,混凝池通过第一溢流口与沉淀池连通,沉淀池通过第二溢流口与光催化氧化池连通;沉淀池中设有溢流单元、沉淀斜管和斜管安装板,溢流单元设置在沉淀池的上部,沉淀斜管设置在溢流单元下方,斜管安装板靠近第一溢流口设置;光催化氧化池内顶部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催化板和多个紫外光发生机构、底部设有曝气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结合混凝沉淀、紫外光催化氧化和臭氧氧化三种工艺,能有效的降解废水中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其毒性;本装置采用一体化箱式设计,结构简单,无须过多维护,便于运输和安装。

10.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2)、沉淀池(3)和光催化氧化池(4),所述混凝池(2)与沉淀池(3)之间设有第一溢流口(A),所述沉淀池(3)与光催化氧化池(4)之间设有第二溢流口(B),所述第一溢流口的高度高于进水口(2.1)的高度但低于第二溢流口(B)的高度;所述沉淀池中设有包括多条溢流槽(6)和集水沟(7)的溢流单元、沉淀斜管(8)和用于安装固定所述沉淀斜管以及用于导流废水的斜管安装板(9),所述溢流单元位于沉淀池的上部且其底面的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口(A)的上沿高度,所述沉淀斜管设置在所述溢流单元下方,所述斜管安装板设置在靠近第一溢流口(A)的位置,每个所述溢流槽(6)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处溢流槽入水处(C),所述斜管安装板(9)使得来自于混凝池(2)和第一溢流口(A)的废水从沉淀斜管(8)的底部经斜管内向上流动到每条溢流槽(6)的溢流槽入水处(C),且废水从所述溢流槽入水处(C)进入溢流槽(6)内部,再先后经与溢流槽(6)内部连通的集水沟(7)和第二溢流口(B)进入光催化氧化池(4)内;所述光催化氧化池内顶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多个催化板(10)和多个紫外光发生机构(11),多个所述紫外光发生机构间隔设置在所述催化板之间,所述催化氧化池的底部设有曝气机构(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池与沉淀池(3)相对一侧的底部设有进水口(2.1),所述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1);所述混凝池的顶部设有搅拌器(13),所述搅拌器的搅拌杆伸入至所述混凝池内,所述混凝池的底部设有加药管道(14),所述加药管道与水流方向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单元包括长度方向沿水流方向平行设置的多条溢流槽(6),多条所述溢流槽的出水端相连以构成与所述第二溢流口连通的所述集水沟(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斜管(8)下端朝向所述混凝池(2)一侧倾斜,所述沉淀斜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7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安装板(9)包括竖板和连接在竖板下端的斜板,所述竖板的上端与所述溢流槽相连,所述斜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光催化氧化池(4)一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向下延伸的长度为所述沉淀斜管(8)长度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三,所述斜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7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底部设置有污泥斗,所述污泥斗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催化板(10)沿水流方向依次平行布置,相邻两块所述催化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紫外光发生机构(11);所述光催化氧化池与沉淀池(3)相对一侧的上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催化氧化池(4)为圆柱体结构,多个所述紫外光发生机构(11)之间在所述催化氧化池内俯视呈菱形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板(10)为表面设有二氧化钛光催化层的网状结构,所述催化板的网孔目数为50~80目。

说明书

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种类和排放量日益增多,成分更加复杂,其中含有许多难降解有机物,如酚、烷基苯磺酸、氯苯酚、农药、多氯联苯、染料及腐殖酸等。其中有些有机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有巨大的危害。这类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难以降解,可生化性低,甚至还有毒害作用。但现有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且不便于运输和安装,因此,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去除废水中污染物、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和降低毒性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沉淀池和光催化氧化池,所述混凝池与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一溢流口,所述沉淀池与光催化氧化池之间设有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一溢流口的高度高于进水口的高度但低于第二溢流口的高度;所述沉淀池中设有包括多条溢流槽和集水沟的溢流单元、沉淀斜管和用于安装固定所述沉淀斜管以及用于导流废水的斜管安装板,所述溢流单元位于沉淀池的上部且其底面的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口的上沿高度,所述沉淀斜管设置在所述溢流单元下方,所述斜管安装板设置在靠近第一溢流口的位置,每个所述溢流槽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至少一处溢流槽入水处,所述斜管安装板使得来自于混凝池和第一溢流口的废水从沉淀斜管的底部经斜管内向上流动到每条溢流槽的溢流槽入水处,且废水从所述溢流槽入水处进入溢流槽内部,再先后经与溢流槽内部连通的集水沟和第二溢流口进入光催化氧化池内;所述光催化氧化池内顶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多个催化板和多个紫外光发生机构,多个所述紫外光发生机构间隔设置在所述催化板之间,所述催化氧化池的底部设有曝气机构。

优选的,所述混凝池与沉淀池相对一侧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所述混凝池的顶部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搅拌杆伸入至所述混凝池内,所述混凝池的底部设有加药管道,所述加药管道与水流方向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

优选的,所述溢流单元包括长度方向沿水流方向平行设置的多条溢流槽,多条所述溢流槽的出水端相连以构成与所述第二溢流口连通的所述集水沟。

优选的,所述沉淀斜管下端朝向所述混凝池一侧倾斜,所述沉淀斜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75°之间。

优选的,所述斜管安装板包括竖板和连接在竖板下端的斜板,所述竖板的上端与所述溢流槽相连,所述斜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光催化氧化池一侧倾斜。

优选的,所述斜板向下延伸的长度为所述沉淀斜管长度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三,所述斜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75°之间。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所述污泥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

优选的,多个所述催化板沿水流方向依次平行布置,相邻两块所述催化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紫外光发生机构;所述光催化氧化池与沉淀池相对一侧的上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

优选的,所述光催化氧化池为圆柱体结构,多个所述紫外光发生机构之间在所述催化氧化池内俯视呈菱形布置。

优选的,所述催化板为表面设有二氧化钛光催化层的网状结构,所述催化板的网孔目数为50~80目。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装置进行有机废水处理时,废水由进水管进入混凝池,再由加药管加入混凝药剂,同时开启搅拌器搅拌废水,使废水与药剂充分反应,并通过控制进水流量来控制废水在混凝池内的停留时间;废水混凝完成后,由第一溢流口进入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底泥由沉淀池底部的排泥管排出,上清液通过溢流槽、集水沟和第二溢流口进入光催化氧化池,利用光催化氧化和臭氧氧化的协同作用处理废水,处理完毕的废水通过出水管溢流排出。本实用新型结合混凝沉淀、紫外光催化氧化和臭氧氧化三种工艺,能有效的降解废水中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其毒性;本装置采用一体化箱式设计,结构简单,无须过多维护,便于运输和安装。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发明人 (刘东斌;言海燕;王喜;徐德良;陈亚利;曹文娟;刘烨煊;)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