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20.06.23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IPC分类号C02F9/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该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结构合理,污水处理难度降低、输送距离减小、节约能源且降低成本;包括控水单元,与尾水出水管连接;过滤单元,通过回用系统进水管与控水单元连通;储水单元,通过储存进水管与过滤单元连接;且储水单元通过水箱出水管连接用水端;控制单元,分别与控水单元和储水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污水处理难度降低、输送距离减小、节约能源且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水单元(2),与尾水出水管(1)连接;
过滤单元,通过回用系统进水管(4)与所述控水单元(2)连通;
储水单元(11),通过储存进水管(9)与所述过滤单元连接;且所述储水单元(11)通过水箱出水管(14)连接用水端(17);
控制单元(19),分别与所述控水单元(2)和所述储水单元(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补河道出水管(3),与所述控水单元(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流管线(13),分别与所述过滤单元和所述储水单元(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单元(18),分别与所述储水单元(11)和所述控制单元(19)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位控制器(12),设置在所述储水单元(11)内,并与所述控制单元(1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水泵(10),设置在所述储存进水管(9)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水泵(16),设置在所述水箱出水管(14)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水控制阀(15),设置在所述水箱出水管(14)上,并与所述控制单元(19)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包括:
箱体(5),通过回用系统进水管(4)与所述控水单元(2)连通;
过滤层(7),设置在置于所述箱体(5)内的承托层(8)上;
消毒板(6),设置在所述箱体(5)内,并置于所述过滤层(7)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模块,与所述控制单元(19)连接。
说明书
一种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当前很多地区,其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最大限度,或者接近最大限度,从而导致严重污染问题出现,特别是在经济活动及人口活动均比较密集的一些河流及湖泊附近,往往存在十分突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流域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水环境治理通常采取的是单纯的污水处理或者河道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思路局部化、零散化、线性化,缺乏流域尺度水量水质一体化的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多采用统一截留,收集区域初雨或混合污水,通过长距离的管运输统一进入末端污水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若想要进行再利用又可能需要通过泵站经长距离运输后回补河道或者用于它处。这样的模式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费用,而且将大量污染程度不同的雨水和污水进行截留收集后统一处理,无疑增加了污水处理难度、处理量和用地规模,增大投资的同时又无法更好地循环回用。
随着流域治理理念的转变,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思路逐渐应用,开始寻求从根本上构建健康高效的流域“自然一社会”水循环系统、水环境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对于流域治理而言,仔细分析流域区域排水情况,进行污水的分散收集,分布处理,就近回用无疑非常有利。
现有技术中,流域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以往大部分污水厂都设置在整个流域排水干管的末端,水厂规模庞大,用地问题难以解决,远距离输送,下游系统压力过大也容易造成大范围排放口污水溢流的情况,既增加投资又耗费能源,大量处理后水资源被浪费,回用系统复杂,体积庞大,远距离输送成本过高。
因此,急需一种分散处理,就近回用的回用水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该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结构合理,污水处理难度降低、输送距离减小、节约能源且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域治理回用水装置,包括:
控水单元,与尾水出水管连接;
过滤单元,通过回用系统进水管与控水单元连通;
储水单元,通过储存进水管与过滤单元连接;且储水单元通过水箱出水管连接用水端;
控制单元,分别与控水单元和储水单元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回补河道出水管,与控水单元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回流管线,分别与过滤单元和储水单元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检测单元,分别与储水单元和控制单元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液位控制器,设置在储水单元内,并与控制单元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水泵,设置在储存进水管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水泵,设置在水箱出水管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出水控制阀,设置在水箱出水管上,并与控制单元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过滤单元包括:
箱体,通过回用系统进水管与控水单元连通;
过滤层,设置在置于箱体内的承托层上;
消毒板,设置在箱体内,并置于过滤层下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定位模块,与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控水单元、过滤单元、储水单元和控制的案源的配合,合理的对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尾水进行处理后存储,并用于日常使用,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就近回用的回用水系统,更符合流域治理中污水收集回用规律,结构简单,规模精巧,能耗较低,避免以往流域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大部分污水厂设置在整个流域排水干管的末端,规模庞大,污水收集、输送能耗大且费用高,而且污水处理难度大,处理量高,用地问题难以解决。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体积减小,用地问题易于解决,污水处理难度降低,输送距离减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精准截污,及时处理,分散回用,从而节约工程造价,降低污水处理难度,提高水资源回用利用率。
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可在运行状态下进行控制,进行管路直接的节流,极大地确保系统安全,并在运行过程中自动管控节省人力。
(发明人:管梓含;刘琳;刘晓静;金涛;马文明;杨航;吴迪;张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