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2.06.03
申请日:2022.03.18
分类号:C02F1/78(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装置包括装置壳体,其顶盖上设有排气口,装置壳体侧壁上端设有排水口、回水口,装置壳体侧壁下端设有进水口,装置壳体内下部设有臭氧布气组件,装置壳体内上部设有填料装载仓,臭氧布气组件由第一布气件与第二布气件上下插接构成,第一布气件包括第一布气圆盘以及若干组设置在第一布气圆盘上的转动气筒,第二布气件包括第二布气圆盘以及若干组设置在第二布气圆盘上的固定套筒,转动气筒与固定套筒一一对应设置且转动密封连接。本发明通过臭氧布气组件实现两种排气孔的切换,从而调整臭氧布气组件的布气效果,并且可以防止排气孔出现堵塞等情况。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包括装置壳体(1),所述装置壳体(1)的顶盖(11)上设有排气口(12),装置壳体(1)侧壁上端设有排水口(13)、回水口(14),装置壳体侧壁下端设有进水口(15),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1)内下部设有臭氧布气组件,装置壳体(1)内上部设有填料装载仓(2),所述臭氧布气组件由第一布气件与第二布气件上下插接构成,所述第一布气件包括第一布气圆盘(3)以及若干组设置在第一布气圆盘(3)上的转动气筒(5),第二布气件包括第二布气圆盘(4)以及若干组设置在第二布气圆盘(4)上的固定套筒(6),所述转动气筒(5)与固定套筒(6)一一对应设置且转动密封连接,所述转动气筒(5)通过伸缩杆(32)与第一布气圆盘(3)所配设的气盘(31)转动连接,转动气筒(5)内轴心处设有导气套管(51),所述导气套管(51)侧壁下端设有用于排气的条形口(52),所述气盘(31)通过软管(33)与导气套管(51)侧壁上端连通,所述固定套筒(6)内轴心处设有与导气套管(51)匹配的顶杆(61),所述转动气筒(5)侧壁设有与固定套筒(6)配设的弧形槽(62)滑动连接的导块(53),所述导块(53)用于转动气筒(5)旋转上滑以及旋转下滑的导向移动,转动气筒(5)侧壁上等间距设有多组出气孔(54),且固定套筒(6)侧壁上等间距设有多组分别与旋转上滑后转动气筒(5)的出气孔(54)所对应的第一排气孔(63),以及多组分别与旋转下滑后转动气筒(5)的出气孔(54)所对应的第二排气孔(64),所述气盘(31)内部中空且与第一布气圆盘(3)内部连通,所述固定套筒(6)下端与第二布气圆盘(4)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布气圆盘(3)通过第一进气管(34)贯穿装置壳体(1)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布气圆盘(4)通过第二进气管(41)贯穿装置壳体(1)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34)、第二进气管(41)分别通过一个电动开关阀(7)及管道与臭氧罐的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孔(63)向上倾斜并与水平面夹角为30°~45°,所述第二排气孔(64)向下倾斜并与水平面夹角为-30°~-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气圆盘(3)的气盘(31)下方圆孔与第二布气圆盘(4)的固定套筒(6)上端密封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装载仓(2)分为上下两层,填料装载仓(2)的上层装填有填料,所述填料为蛭石、活性炭、细砂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组合,填料装载仓(2)的下层装填有臭氧催化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装载仓(2)的上层装填有蛭石、活性炭、细砂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组合,填料装载仓(2)的下层装填有臭氧催化剂。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1、将工业废水通过进水口(15)注入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中,同时开启臭氧罐的泵,将臭氧通过臭氧布气组件与工业废水进行混合,对工业废水进行一级处理;S102、再通过填料装载仓(2)下层的臭氧催化剂与臭氧配合下对工业废水进行二级处理,随后通过填料装载仓(2)上层的填料对工业废水进行三级处理;S104、对经过一级、二级、三级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进行水质检测,若符合水质回用标准,则通过溢流堰溢流至排水口(13)进行回用;S105、对经过一级、二级、三级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进行水质检测,若不符合水质回用标准,则通过溢流堰溢流至回水口(14),并通过管道接入至进水口(15)进行再次处理。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的顶盖上设有排气口,装置壳体侧壁上端设有排水口、回水口,装置壳体侧壁下端设有进水口,所述装置壳体内下部设有臭氧布气组件,装置壳体内上部设有填料装载仓,
所述臭氧布气组件由第一布气件与第二布气件上下插接构成,所述第一布气件包括第一布气圆盘以及若干组设置在第一布气圆盘上的转动气筒,第二布气件包括第二布气圆盘以及若干组设置在第二布气圆盘上的固定套筒,所述转动气筒与固定套筒一一对应设置且转动密封连接,
所述转动气筒通过伸缩杆与第一布气圆盘所配设的气盘转动连接,转动气筒内轴心处设有导气套管,所述导气套管侧壁下端设有用于排气的条形口,所述气盘通过软管与导气套管侧壁上端连通,所述固定套筒内轴心处设有与导气套管匹配的顶杆,
所述转动气筒侧壁设有与固定套筒配设的弧形槽滑动连接的导块,所述导块用于转动气筒旋转上滑以及旋转下滑的导向移动,转动气筒侧壁上等间距设有多组出气孔,且固定套筒侧壁上等间距设有多组分别与旋转上滑后转动气筒的出气孔所对应的第一排气孔,以及多组分别与旋转下滑后转动气筒的出气孔所对应的第二排气孔,
所述气盘内部中空且与第一布气圆盘内部连通,所述固定套筒下端与第二布气圆盘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布气圆盘通过第一进气管贯穿装置壳体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布气圆盘通过第二进气管贯穿装置壳体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气孔向上倾斜并与水平面夹角为30°~45°,所述第二排气孔向下倾斜并与水平面夹角为-30°~-45°,通过不同倾斜方向及角度设置的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可以使固定套筒配合转动气筒进行两种排气孔的切换,从而调整臭氧布气组件的布气效果,并且通过转动气筒在两种排气孔之间切换,防止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出现堵塞等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布气圆盘的气盘下方圆孔与第二布气圆盘的固定套筒上端密封卡接,从而提高第一布气件与第二布气件的对接稳定性,并且可以避免从固定套筒与第一布气圆盘外溢臭氧,影响从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出气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装载仓分为上下两层,填料装载仓的上层装填有填料,所述填料为蛭石、活性炭、细砂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组合,填料装载仓的下层装填有臭氧催化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分别通过一个电动开关阀及管道与臭氧罐的泵连接,通过两组电动开关阀的设置,可以手动或远程控制开启第一布气件或第二布气件,从而通过臭氧布气组件的结构实现不同布气状态的切换。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通过控气组件与臭氧管的泵连接,控气组件可以利用泵入臭氧自动进行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输气切换,从而使第一布气件与第二布气件始终保持交替使用的状态,增强臭氧与工业废水的混合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控气组件包括控气壳体、堵板、传动组件以及控气管,所述控气管与控气壳体连接口处设有一侧带有气孔的控气板,所述堵板与控气壳体内壁滑动密封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利用控气板所导入臭氧的推力进行转动的叶轮,与堵板固定连接的双面齿条,分布在双面齿条两侧的组合齿轮,以及用于驱动两组组合齿轮转动的主齿轮,所述主齿轮与叶轮通过轴杆连接,所述轴杆穿过固定杆并与固定杆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杆与控气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组合齿轮包括与主齿轮啮合的副齿轮,以及与双面齿条单侧齿面啮合的扇形齿轮,所述扇形齿轮与副齿轮固定连接,且组合齿轮通过轴杆与固定杆转动连接,两组组合齿轮以主齿轮为圆心中心对称设置;
通过控气组件上述组件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实现利用臭氧泵入的气流推力进行叶轮驱动以及控制进行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交替输气切换,从而有效的满足本装置自动切换的设置需求。
一种基于臭氧技术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1、将工业废水通过进水口注入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中,同时开启臭氧罐的泵,将臭氧通过臭氧布气组件与工业废水进行混合,对工业废水进行一级处理;
S102、再通过填料装载仓下层的臭氧催化剂与臭氧配合下对工业废水进行二级处理,随后通过填料装载仓上层的填料对工业废水进行三级处理;
S104、对经过一级、二级、三级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进行水质检测,若符合水质回用标准,则通过溢流堰溢流至排水口进行回用;
S105、对经过一级、二级、三级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进行水质检测,若不符合水质回用标准,则通过溢流堰溢流至回水口,并通过管道接入至进水口进行再次处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利用臭氧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回用,可以有效的将工业废水进行资源化回收,防止了工业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2)本发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利用臭氧布气组件的设置,通过不同倾斜方向及角度设置的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使固定套筒配合转动气筒进行两种排气孔的切换,从而调整臭氧布气组件的布气效果,并且可以防止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出现堵塞等情况的发生。
(3)本发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利用控气组件的设置,可以利用泵入臭氧自动进行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交替输气,从而使第一布气件与第二布气件始终保持交替使用的状态,增强臭氧与工业废水的混合处理效果。
(发明人:袁维波;李华杰;梁曼丽;赵春阳;刘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