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装置

发布时间:2024-5-17 9:36:36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公布日:2023.04.11

申请日:2023.03.13

分类号:C02F1/24(2023.01)I;C02F103/32(2006.01)N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公开了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现有的气浮池,通过浮渣收集斗对浮渣进行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会将一部分水随着浮渣一起排出,不但使处理后的水量减少,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对浮渣中的水进行去除,并且,通过浮渣收集斗进行除渣的过程中,将浮渣和水舀起的过程会对下方的水产生一定的搅动,本发明示例的技术方案,包括池体、旋转架、旋转进水管、布水管和清水收集管,所述的池体的中部转动安装旋转架,通过本装置,能够减少在气浮池运转过程中对于水的浪费,使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清水更多,能够减少除渣过程中对下层水域的搅动,提高除渣效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方便对刮板进行清理。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包括池体(1)、旋转架(2)、旋转进水管(3)、布水管(4)和清水收集管(5),其特征是,所述的池体(1)的中部转动安装旋转架(2),旋转架(2)包括旋转桶、固定安装在旋转桶上的支架以及用于驱动支架沿池体(1)的中心轴转动的旋转驱动装置,旋转进水管(3)设置于池体(1)的中心,布水管(4)与旋转进水管(3)固定连接,清水收集管(5)均固定安装在旋转架(2)的旋转桶上,旋转架(2)的一侧固定安装收集槽(6),收集槽(6)的一侧设有斜板(27),收集槽(6)的一侧设有转轴(7),转轴(7)的两端分别设有数个竖管(8),对应的竖管(8)的中部分别相互固定连接为一组,且竖管(8)呈环形阵列分布,竖管(8)内分别转动安装齿轮(9),齿轮(9)的两侧分别设有仅能够与对应的齿轮(9)外周啮合的齿条(11),每个竖管(8)的一端均有一个齿条(11)穿出,齿条(11)位于竖管(8)内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弹簧(12)的一端,弹簧(1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竖管(8)内,转轴(7)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竖管(8)固定连接,两侧的齿条(11)之间分别设有刮板(13),刮板(13)分别与对应的齿条(11)转动连接,转轴(7)两端的上方分别设有弧形板(14),弧形板(14)包括位于对应的竖管(8)上方的第一弧形板和位于竖管(8)远离收集槽(6)的一侧的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一体成型,收集槽(6)上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弹簧杆(15),第一弹簧杆(15)的上端固定安装横向的第二弹簧杆(16),第二弹簧杆(16)上固定安装横板(17),横板(17)的顶端开设三角形槽(18),齿条(11)上分别固定安装L形杆(19),L形杆(19)的外端均能够与三角形槽(18)的斜面接触配合,三角形槽(18)远离L形杆(19)一侧的上方设有固定安装在横板(17)上的挡块(20),收集槽(6)内设有数个竖板(21),相邻的竖板(21)之间通过连杆(22)连接,横板(17)与其中一个竖板(21)通过斜杆(23)连接,旋转架(2)的旋转桶内设有固定安装在池体(1)内的固定桶(24),固定桶(24)内侧设有排渣桶(25),固定桶(24)与排渣桶(25)之间形成溢流池,排渣桶(25)内形成排渣池,溢流池的池底设有出水口,排渣池的池底设有排渣口,收集槽(6)朝向旋转架(2)的一侧开口且开口处位于排渣池上方,旋转架(2)的支架上固定安装电机(26),电机(26)的输出端与对应各竖管(8)的中部固定连接,齿条(11)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与对应的弧形板(14)接触配合,在弧形板(14)的支撑下,该齿条(11)向内收缩,同时通过齿轮(9)带动对应的竖管(8)内的另一个齿条(11)向竖管(8)内收缩,使下侧的齿条带动对应的刮板(13)向上移动,齿条(11)回复水平时,弧形板(14)不再对齿条(11)进行限位,在弹簧(12)的推力下,齿条(11)向外移动,并带动L形杆(19)移动,使L形杆(19)插入三角形槽(18)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池体(1)的底部设有沉淀物排放槽(28),旋转架(2)支架的下方设有刮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齿条(11)的外端部为球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斜板(27)顶面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挡板(2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收集槽(6)的开口处固定安装导料板(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刮板(13)的外周开设竖向的槽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了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包括池体、旋转架、旋转进水管、布水管和清水收集管,所述的池体的中部转动安装旋转架,旋转架包括旋转桶、固定安装在旋转桶上的支架以及用于驱动支架沿池体的中心轴转动的旋转驱动装置,旋转进水管设置于池体的中心,布水管与旋转进水管固定连接,清水收集管均固定安装在旋转架的旋转桶上,旋转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收集槽,收集槽的一侧设有斜板,收集槽的一侧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设有数个竖管,对应的竖管的中部分别相互固定连接为一组,且竖管呈环形阵列分布,竖管内分别转动安装齿轮,齿轮的两侧分别设有仅能够与对应的齿轮外周啮合的齿条,每个竖管的一端均有一个齿条穿出,齿条位于竖管内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竖管内,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竖管固定连接,两侧的齿条之间分别设有刮板,刮板分别与对应的齿条转动连接,转轴两端的上方分别设有弧形板,弧形板包括位于对应的竖管上方的第一弧形板和位于竖管远离收集槽的一侧的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一体成型,收集槽上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弹簧杆,第一弹簧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横向的第二弹簧杆,第二弹簧杆上固定安装横板,横板的顶端开设三角形槽,齿条上分别固定安装L形杆,L形杆的外端均能够与三角形槽的斜面接触配合,三角形槽远离L形杆一侧的上方设有固定安装在横板上的挡块,收集槽内设有数个竖板,相邻的竖板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横板与其中一个竖板通过斜杆连接,旋转架的旋转桶内设有固定安装在池体内的固定桶,固定桶内侧设有排渣桶,固定桶与排渣桶之间形成溢流池,排渣桶内形成排渣池,溢流池的池底设有出水口,排渣池的池底设有排渣口,收集槽朝向旋转架的一侧开口且开口处位于排渣池上方,旋转架的支架上固定安装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对应各竖管的中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池体的底部设有沉淀物排放槽,旋转架支架的下方设有刮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齿条的外端部为球形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斜板顶面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收集槽的开口处固定安装导料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刮板的外周开设竖向的槽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在使用本装置时,旋转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架转动,同时启动电机,电机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竖管和齿条转动,齿条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与对应的弧形板接触配合,在弧形板的支撑下,该齿条向内收缩,同时通过齿轮带动对应的竖管内的另一个齿条向竖管内收缩,使下侧的齿条带动对应的刮板向上移动,在该过程中,刮板的底侧拨动液面的浮渣移动,且在弧形板的限位下,使刮板仅能够在水平方向移动,直至刮板的底侧与斜板的斜面接触,在弧形板弧面的限位下,刮板上升并始终与斜板的斜面接触,刮板能够将液面的浮渣推入收集槽中,并且在该过程中,通过斜板,能够对浮渣进行沥水,减少进入收集槽中的浮渣的含水量,随后电机继续转动,在弧形板的作用下齿条继续向内收缩,直至齿条恢复水平时,弧形板不再对齿条进行限位,在弹簧的推力下,齿条向外移动,并带动L形杆移动,使L形杆插入三角形槽中,L形杆与三角形槽的斜面接触,并通过斜杆推动竖板和连杆移动,将收集槽内的浮渣向池体的中部推,将浮渣推入排渣池中,随后齿条上升,在挡块的阻挡下能够带动横板、斜杆、竖板和连杆上升,不再对浮渣进行阻挡,直至齿条转动至不再与挡块接触,在第一弹簧杆和第二弹簧杆的拉力下,横板、斜杆、竖板和连杆恢复原位,并且在齿条与三角形槽碰撞时,产生的震动能够将对应的刮板上的浮渣震落,使清除浮渣的效果更好,通过本装置,能够减少在气浮池运转过程中对于水的浪费,使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清水更多,并且通过本装置,能够减少除渣过程中对下层水域的搅动,提高除渣效果,并且本装置具有良好的排渣性能,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方便对刮板进行清理。

2、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通过刮板,能够将池体下方沉淀的固形物进行刮除,并将固形物推动至沉淀物排放槽中,方便对沉淀物进行集中清理。

3、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球形面能够减少齿条与弧形板之间的摩擦力,使齿条的移动更加顺畅。

4、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挡板分别能够与竖板的侧面滑动接触配合,通过挡板,能够避免在刮除的过程中,浮渣随水从斜板的两侧排出。

5、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通过导料板,能够对浮渣进行导向,避免浮渣落入溢流池中。

6、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通过竖向的槽道,能够对浮渣进行导向,使刮板在完成刮除后,刮板表面的浮渣能够更好地从刮板上落下。

(发明人:施泰安;刘福勇;李文玉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