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市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圆满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环保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民众期望更高,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将更加突出,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环保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国策观念,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一)指导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市为契机,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推进污染减排,全面加强农村面源治理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发展的新什邡。
(二)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圆满完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到2015年:主要河流石亭江、鸭子河出境水质达到Ⅲ类水域标准要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5%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值小于55分贝;单位GDP综合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完成省、市挂牌重点污染源年度整治任务;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置并达标排放;完善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到50%,完善镇级生活垃圾转运(或处理)设施,垃圾规范处置率达到 60%;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达到 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所有镇完成生态镇创建、80%的行政村建成生态村。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继续做好总量减排。将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执行国家新颁布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关停计划;从严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鼓励企业技术升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开展农村减排工程建设。
(二)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把好项目选址关、建设关、验收关。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引进项目认真筛选,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和治污技术与设施,在环境容量不足、污染负荷较重的区域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强化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科学规划区域功能布局,切实做好土地利用、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要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发展。
(三)抓好工业污染整治。加大造纸、化工、冶金、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力度,挂牌治理重点污染源;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小电镀、小制革、小冶炼、小造纸、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开展重点防控区域、重点防控行业和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整治,制定并落实重金属污染整治年度计划。加强污染源监察和专项整治行动的惩治力度,对限期治理仍超标准排放无法达标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逐步完善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增加在线监测企业量,及时了解企业排污状况。强化排污申报,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配合开展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和后督查,在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逐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绿色信贷。加快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进园区、进集中区生产经营,合理布局,实施污染物集中治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挂牌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场)。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在重点河段取缔河道畜禽放养,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开展好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加强监管和整治,严查污染源和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水安全。加快镇级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中转)站建设,在村民聚居点推广无动力或低运行成本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长效机制。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新型肥料,积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及木耳废渣综合利用,禁止焚烧秸秆和木耳废渣随意丢弃。
(五)做好核与辐射监管。建立健全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核与辐射应急预案,规范和加强核与辐射装置的监控与管理;强化辐射工作人员从业资质及个人剂量监督,确保核与辐射技术应用安全;全面开展市控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和应急监测点位监测工作,提高核与辐射应急水平。
(六)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城市烟尘、粉尘、扬尘、油烟、噪声污染整治,加强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监管,推进电子危险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大力倡导绿色循环经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开展机动车尾气监测防治;加快市、镇雨污分流和排污管网改造,实现污水处理扩容增能,高度重视“城考”工作,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形象。
(七)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今年要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什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什府办发〔2010〕44号)已印发各镇(街道)、市级各部门,相关牵头及责任单位要按照文件要求,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并于2011年6月20日前,将成立领导小组的文件报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各牵头单位及责任单位要按照《什邡生态市建设指标任务分解表分析指标完成情况,在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各镇要加强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细胞工程建设,2011年蓥华、马井、南泉、回澜、禾丰、双盛6镇完成省级生态镇创建,冰川、师古、洛水3镇完成国家级生态镇创建;2012年蓥华、湔氐、马祖、元石、回澜、隐峰6镇完成国家级生态镇创建;2013年,禾丰、南泉、马井、双盛4镇完成国家级生态镇创建。全市各镇、各部门要按时完成各自指标及创建任务,确保我市2012年创建为省级生态市、2014年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市。继续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对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好自然保护区震后生态修复现状调查,加大重灾区和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三、工作保障
(一)健全领导机制。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定期研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及时解决环境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并开展经常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对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环境问题,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健全环境保护一岗双责机制,市环保、发改、工信、住建、水务、农业、林业、畜牧、统计、城管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全面完成自身承担任务的同时,研究制定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综合手段加强环保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市级各部门、镇(街道)及开发区继续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并建立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环境应急响应处置、环境污染纠纷投诉等保障体制,确保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健全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镇党政“一把手”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每年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重点案件实行挂牌督办。
(四)加强资金投入。市财政要加大环保工程投入,优先安排环保工程建设资金,确保环保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提高企业治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各镇生态建设保护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环保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五)加强能力建设。加强环保机构与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突出抓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大力提高环境监测、监察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建设要求。
(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使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成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德阳市人民政府)
什邡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意见
发布时间:2011-5-26 11:43:4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