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青岛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3-2-25 9:31:57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统筹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实施、加强管理创新相结合,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控制和存量削减,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7%,比2005年降低35.3%;“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1000万吨标准煤。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分别控制在14.7万吨、1.23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16.7万吨、1.45万吨分别减少12.1%(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13.5%)、14.8%(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15.3%);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9.3万吨、11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10.3万吨、12.9万吨分别减少10%、14.5%。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3.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合理分解到各区市、各部门、各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各区市要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

4.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和节能监测,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强化用能单位能耗计量、记录等基础工作,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建立回收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统计评价报告制度,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节能减排决策、考核提供依据。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市及各区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5.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把对各区市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把落实5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把年度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增强督查考核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完善各区、市和各部门“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各区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市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对各区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加大问责力度,落实节能减排第一责任人、“一票否决”制度和“四不一奖”规定。对节能减排成绩突出的区市、单位、个人和成果按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离任节能减排工作审计制度。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6.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构建节约型产业体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围绕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区域中心要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7%和50%。

7.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从严控制钢铁、水泥、焦炭和氮肥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把钢铁、铁合金、焦炭、水泥、电力、造纸、烧碱、玻璃等高耗能行业作为重点管理和监控对象,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新建化工、电镀、印染行业项目必须集中入园,实行污染物集中处置,提高处理效率,新建项目选址园区外的不再审批。专业园区必须完成规划环评审查。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从源头上严把项目审查关。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加强生产许可管理,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产品和应进行能评、环评审查而未通过的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生产许可证。

8.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行业准入政策,将其作为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引导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启动青钢、碱业、青岛石化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和升级改造,促进全市“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的实现。支持推进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开展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打造精品钢铁生产基地,提高钢铁产业附加值,2015年吨钢综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3.9%以上。贯彻落实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强化加工贸易企业准入管理,严禁开展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多消耗国内紧缺资源的加工贸易。使用限制类工艺技术、装备,生产限制类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集群由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服务延伸。

9.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等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我市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国家、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任务。继续做好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推动小热电、小锅炉集中整治,实施“上大压小”,对燃煤锅炉集中区域、工业园区和供热覆盖区域实施集中供热,鼓励燃煤电厂对周边企业和城区开展集中供热。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和权益保护工作。积极做好中央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申报安排工作和市级财政统筹支持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各区市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积极淘汰高耗能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设备。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示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区市,严格控制国家及省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区市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或限电、停止供电等制约措施;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10.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按照安全、高效、清洁的原则,稳步发展利用传统能源,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从严控制燃煤火电新增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煤炭消费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鼓励建设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优化电源结构。鼓励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公共机构、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加快建设沿海和内陆风能产业带,发展大型风电设备,建设风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直燃和生物质气化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推广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应用技术产品。推进天然气汽车的发展,鼓励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11.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以电力、钢铁、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燃煤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区域大型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换热技术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蓄冷蓄热、节约和替代石油、输配电系统、建筑节能等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实施节能项目100个。到2015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节能150万吨标准煤。

12.实施水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实行造纸、印染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印染、化工、食品饮料、水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工艺技术改造和废水治理力度,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下降50%。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2012年年底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或者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到2015年,市区和县级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建成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制镇(街道)驻地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转负荷率平均达到80%以上。自2012年1月1日起,环湾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加快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开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和生态浮岛(浮床)工程建设,扩大市政再生水利用量,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到2015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实现污泥全部无害化处理处置。强化垃圾渗滤液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山东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13.实施大气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对电力、钢铁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加快推动燃煤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并不得设置烟气旁路;现役燃煤机组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或淘汰。2013年年底前,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和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全部燃煤机组应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2014年年底前,其他企业全部燃煤机组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和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燃煤机组全部安装或完成脱硝设施改造,其他发电机组进行低氮燃烧改造或加装脱硝设施。青岛钢铁有限公司2013年年底前,淘汰单台烧结面积10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2014年年底前,单台烧结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烧结机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开展脱硝示范工程建设;到2015年,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50%以上。2014年底前,石油石化催化裂化装置全面实施烟气脱硫改造,焦化企业实施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工程,规模大于30蒸吨的燃煤锅炉开展低氮燃烧改造。火电、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烟(粉)尘深度治理,努力减少颗粒物排放量。

14.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环保重大技术装备和产业化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工程。

15.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债券融资、国际金融组织资金解决,各区市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各区市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积极争取国家和市专项资金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支持。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16.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根据国家、省部署,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责任管理。各区市要按照节能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耗状况、节能潜力等情况,科学确定能耗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强度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的节能指标体系,通过实施能耗总量控制,确保完成能耗强度目标。将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严格控制非电煤炭消费总量。

17.完善科学化、常态化的节能预警调控机制。按照科学监测、超前把握、提前干预的原则,建立实施能耗强度与能耗总量相结合的调控制度。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跟踪监测各区市和重点行业能源消费指标,对能耗增长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逐户进行分析,提出调控企业名单,纳入有序用电、用能管理,落实调控措施,确保调控实效,避免预警调控盲目应急现象。

18.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量目标。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将节能低碳融入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每一个环节。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监测,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加强能效标杆企业建设。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企业用能总量与单位能耗指标相结合的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和节能量交易制度。完善量化否决性考核指标。每年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公布考核结果。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中央、省属和市属企业要接受所在地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管,争当行业节能减排标兵。

19.推动建筑节能减排。制定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管理,积极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识和生态城区建设,深入推进墙材革新,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推荐绿色建材及产品认证,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以政策导向和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的节能改造机制,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推广供热管网平衡技术,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将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纳入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质量监督等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研究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防止和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到2015年,城市和县城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在设计阶段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100%,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3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50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200万平方米以上,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装机容量达到100兆瓦以上,城镇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建建筑达到20%以上。

20.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鼓励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高效低耗车型。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推广应用通用型交通节能技术。积极推进天然气汽车发展及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及配套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扩大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利用,降低城市尾气污染。到201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下降10%,其中营运客车、营运货车分别下降6%和12%;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6%,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8%。“十二五”期间,完成省下达的不停车收费(ETC)车道建设任务。严格执行国家新车排放标准,禁止不达标车辆在我市销售、挂牌及转入;严格执行老旧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对达到国家规定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予以强制报废;实施黄标车提前淘汰经济鼓励政策,建设黄标车限行电子监控系统,扩大黄标车区域限行范围,2013年底前在七区禁止黄标车通行,到2015年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大力推进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客运车、货运车等的集中治理或更新淘汰,鼓励使用节能环保车型,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和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推广使用国Ⅳ车用燃油,建立健全油品质量抽查监管制度,全面保障车用燃油质量。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总量。建立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推广甩挂运输,加快实施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项目。

21.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落实建材下乡试点和家电下乡政策,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促进农民生活节能。加快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到2015年,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35%以上。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完善秸秆气化技术及系统装备,建设农村秸秆气化工程。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市适宜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28%以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规定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或实行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分布式、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设污水处理设施50座以上,新建配套管网700公里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22.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加强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计量统计和管理,制定实施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定额标准,鼓励应用高效空调、楼宇能源管理系统等节能技术产品。到2015年,商业企业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10%以上。鼓励商场销售节能型商品。推动宾馆和酒店应用节能燃气灶具。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设置供热温度。落实节能产品惠民补贴政策,在居民中推广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23.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进一步健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鼓励财政供养单位供热实行按热量收费;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办法,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技改;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推进办公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进新能源技术应用推广、中央空调系统节能优化、建筑保温、分户计量、网络机房、食堂、绿色照明等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办公、绿色出行、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宣传培训活动;积极淘汰更新高耗能办公设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公务用车节能运行管理与油耗管理,加强公务用车配置和日常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到2015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5%或人均用电量、用水量、用油量达到能耗定额标准范围内;实现办公区高效光源使用率100%,LED、无极灯等固体光源使用率10%以上,废旧光源回收率100%;节水器具应用率达到90%以上。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4.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落实《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循环经济“3321”工程。逐步加大循环经济投入,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围绕钢铁、电力、供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装备制造、酿酒、农产品加工、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等12个重点行业,重点培育4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种循环经济示范模式。围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发展,重点培育3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工业、农业、滨海、文化四个特色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2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1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25.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组织实施《青岛市清洁生产“十二五”推行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宣传培训,完善清洁生产咨询服务体系。抓好城区以及沿海、沿河、沿水库等重点区域,钢铁、电镀、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印染、食品、造纸等重点行业以及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大力研发推广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工作,并推广青岛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到2015年,创建10个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推广200项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抓好200个以上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组织56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自愿清洁生产企业200家。

26.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粉煤灰、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和道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黄金尾矿、石墨尾矿治理与利用。积极开展工业窑炉的余能发电和热的分级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品、林木“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次小薪材等资源化利用,发展代木产品及新型建材。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

27.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再生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主要再生资源的高值利用。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完善静脉产业链条,加强对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塑料、废橡胶、废旧铅酸电池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支持以轮胎翻新、汽车零部件等为重点的再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8%以上。

28.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完善分类收集、密闭运输、分类处理体系。鼓励家庭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建设小区垃圾分类回收站点。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定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管理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的回收、运输和处理利用。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建设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29.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和要求实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逐步形成需水管理机制,确保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各项节水目标。对农业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推广普及常规节水灌溉技术,适当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推进岸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实行工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定额管理。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改造,严控新上高用水工业项目,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优先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反渗透、微滤、超滤等工艺,改造团岛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泥布湾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利用设施,新建麦岛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楼山河污水处理厂等现有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和配套供水管网,将再生水广泛应用于生活杂用、景观河道和部分工业。加强海水、矿井水、雨水、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广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30.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在市、区市两级科技计划和专项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用能排污单位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组建一批国家、省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及专家队伍。推动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组建工作,继续通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积极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及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能源。国家、省和市进口贴息资金优先用于节能、环保类设备引进项目。

31.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重点支持高效节能电机、低品位余热利用、半导体照明、高效蓄冷蓄热、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发展热电联产,推广分布式能源。开展智能电网试点。开展煤炭清洁利用,提高原煤入洗比例。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环保产业基地、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的平台作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32.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定期发布重点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设备推荐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33.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严格落实脱硫、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34.完善财政激励政策。逐步加大市级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认真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和生态补偿政策,对我市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太阳能产品等进行扶持。加大对集中供热等公益行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促进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建立市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各区市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确保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健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到2015年,节能产品采购金额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比重达到90%以上。

35.落实税收支持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和省部署,积极落实资源税费、环境税费改革政策,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认真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进出口税收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对用于制造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按照国家要求,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36.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优先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并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信贷投入。鼓励节能减排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节能环保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机构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建立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37.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外资优惠贷款、赠款利用规模,深化节能减排基础课题合作研究,学习和借鉴国际节能减排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机制,引进先进技术、理念,提高节能减排创新能力。实施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节能减排项目,深入开展节能自愿协议等课题研究。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38.健全节能环保法规规章。贯彻落实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定重点用能单位监管、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节能减排区域(企业)限批、餐厨废弃物管理等政府规章。

39.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节能评估审查、等量淘汰制度,把节能评估审查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以及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区市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40.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重点环境监控企业名单。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环境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100家重点行业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2012年底前,设计日处理能力大于2万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按规定安装和完善中控系统和在线自动监控设施,实时监控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加强重点行业脱硫、脱硝中控系统建设。对不落实环保措施、存在较大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的区市和企业,对未批先建、久拖不验问题严重的区市和企业,对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区市和企业,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区市,暂缓审批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省和市建设资金。

41.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把节能环保执法与帮促服务相结合,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相结合,开展市(区、市)联动、部门联合执法。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落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强化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和统计法律法规、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统计数据造假的,依法严厉查处;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行限产限排;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的,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42.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宣传和政策激励,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继续推进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环境友好型产品、环保装备认证,开展太阳能行业联盟标志产品认定,突出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开展节能环保认证示范。逐步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强化节能环保认证监督管理,规范认证行为,扩展认证范围。以强制性认证产品监管为重点,严格依法查处认证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新能源、低碳经济、节能量等领域节能认证技术研究。

43.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根据国家、省要求,实施“领跑者”能效标准,明确实施时限。将“领跑者”能效标准与新上项目能评审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标准的更新换代,促进能效水平快速提升。

44.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认真贯彻国家能源产业政策,科学安排发电量计划,根据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状况确定利用水平,适当提高高效、环保机组的设备利用小时;按照“以资定电”、“以热定电”原则,安排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机组发电量计划。开展“以大代小”发电量替代工作,探索研究企业自备电厂替代发电新模式,加强自备电厂监管。按照国家部署,推进节能发电调度。结合燃煤发电机组脱硝设施建设计划,合理安排机组大修时间。加强对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监督。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有序用电管理,推进省、市、县三级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终端联网,建设完善有序用电智能决策系统。大力推广能效电厂。

45.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差别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

46.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加强用能单位、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实施平台。完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建立健全节能服务业诚信体系。鼓励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47.支持开展能源环境交易试点。组建青岛市能源环境交易机构,建立节能交易平台,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快能源环境交易市场机制建设。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排污权交易中心和平台,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

48.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总结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49.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认真执行国家、省有关节能环保标准,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地方标准,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制定完善环保产品与装备标准。严格执行水、大气和重点行业、机动车尾气等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地方标准。实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

50.强化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节能管理和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培训。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完善市、区市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监督检查,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计量统计人员培训。开展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和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完善环境监测监察机构设置,增加人员配备,达到污染减排环境标准化建设的规范要求。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市、区市两级减排监控体系,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和监控平台建设,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完善平台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

51.加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突出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次,加快建设能耗数据采集分析、节能信息发布和协同自动化办公“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市、区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增强市、区市节能管理和执法机构办公自动化水平。推动重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产品,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集中处理、动态显示和智能分析。建立污染源减排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建设项目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收费、监督执法、信访投诉,环境监测等各环境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的数字化管理及实时监控。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52.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各项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

53.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10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54.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带头节能减排。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行动,作节能减排的表率。(青岛市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