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巩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2-28 9:05:0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第一章  规划编制总则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发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编制好“十二五”环保规划,对于总体设计和统筹“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环保新道路,实现历史性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污染防治,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初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城市优美整洁、适宜创业人居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7. 《河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8.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9. 巩义市人民政府《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开展“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巩政文〔2010〕14号)

10. 《巩义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思路》

11. 《巩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 《巩义市统计年鉴》(2005-2010年度)
第三节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化执法和司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改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把我市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2. 坚持科学分工、职责明确原则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应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对社会上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引导性作用,通过指标和任务来规范政府行为,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

3.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充分考虑我市经济和技术的支撑能力,充分利用统计、监测、调查资料及现有的成果,深入研究,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规律,解决我市突出的环境问题,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规划指标可操作性强,便于统计和考核,任务要有针对性,能够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实施,同时因地制宜,着重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4.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相统一,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兼顾,全面遏制生态破坏,减轻自然灾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坚持规划指导性和统一性原则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与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国家重点领域环保专项规划、省“十二五”环保规划、郑州市“十二五”环保规划和我市的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和协调,充分体现统观全局的思想,使规划起到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依据作用,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第四节  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为巩义市辖区,包括5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1个园区管委会。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总人口80.5万人。

2. 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
第二章  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

1. 地理位置

巩义市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和洛阳之间,隶属郑州市,东与荥阳为邻,西与偃师接壤,南依嵩山,北靠黄河。地理坐标北纬34°31′-34°52′,东经112°49′-113°17′。东西长43Km,南北宽39.5Km,总面积1041Km2。

2. 地质地貌

巩义地势自南向北呈阶梯状急剧降低,由中山、低山、丘陵,降至河谷平原。最高点嵩山玉柱峰海拔1487m,最低点河洛镇河洛滩海拔104m,相对高差1383m。市域可划分为两类地貌区:西南中低山丘陵区和北部伊洛河黄土丘陵河谷平原区。

按地形地貌的成因类型,巩义市市区及周围地带可划分为丘陵山地、黄土台塬和河谷阶地三种类型:丘陵山地地区主要包括市区西北部的邙岭地和东南部的嵩岳山地,海拔高度大于120m,相对高度60-600m,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形破碎,冲沟较为发育,平均纵坡坡降大于30%;黄土台塬区主要包括伊洛河东南部的山前台地和冲洪积平原,海拔高度约在120-220m,地势大致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平均纵坡降约0.9%-3.0%左右,地形一部分较为平坦,一部分起伏较大,冲沟、陡坎较多,冲沟最大切割深度达120m以上;河谷阶地区主要包括伊洛河及石河二级阶地,海拔高度分别在110-120m和120-160m,平均纵坡降约1%左右。

3. 水文与土壤

巩义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水资源年平均总量17.27亿m3。其中地表径流1.3亿m3,地下水0.87亿m3,水系主要有黄河和伊洛河,过境水15.1亿m3。境内除公川、卧龙、王窑一带流域面积34.5Km2,属淮河水系,其余属黄河水系。多数河属季节河,少数常年有水,但水量小。

巩义市域土壤资源有3个土类、9个亚类,20个土属,55个土种。从南到北,随地势降低,土壤类型呈规律性垂直变化。主要为棕壤土、淋溶褐土、普通褐土、碳酸盐褐土、潮褐土、潮土等。

4. 矿产资源

巩义市已探明的主要矿藏约21种,其特点是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广、易开采。金属矿主要有铝矾土、黄铁矿、铁矿石。非金属矿主要有煤、耐火粘土、高岭土、紫砂陶土、白云岩矿、石灰岩、建筑及装饰石材等,其他矿产有脉石英、石英岩、石英砂、白垩土、风化煤、煤矸石、红黄粘土、白粉粘土、硬锰石、磷矿石、矿泉水等,其中煤、石灰石、耐火粘土、铝矾土正在开采利用。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1. 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巩义市辖康店、站街、河洛、大峪沟、竹林、小关、米河、新中、北山口、夹津口、涉村、西村、芝田、鲁庄、回郭镇15个镇,孝义、新华、杜甫、永安、紫荆5个街道办事处,1个豫联园区管委会,共292个行政村。2010年末,全市人口8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万人,市区人口约24万人。

2. 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巩义市的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413.1亿元,年均增长1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1亿元,年均增长12.5%;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52.8%提高到2010年的76.8%。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名从2005年的第45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39位,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铝加工、耐材等核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明显加快,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发展,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96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58.9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9.2%,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74家,比2005年增加91家,豫联集团成为我市首家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连续三届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华德地毯成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五年间新增上市企业3家,上市企业总数达到6家,成为中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铝及铝加工、耐火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巩义市产业集聚区、豫联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巩义市经济技术产业园区、康店民营经济创业园、北山口耐材专业园区被确定为郑州市级产业集聚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国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6家,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现代物流、商贸餐饮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8%,特别是2009年的增速达到16%,成为我市战胜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40家增长到2010年的76家,汇鑫公司、大东方公司被命名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节能减排工作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关闭立窑水泥产能500万吨,关停高污染高能耗耐材企业165家、土法铝石窑393座,拆除小火电机组18台、总装机容量91.2万千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我市被确定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市),被评为“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县级市”。

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巩义市成功创成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林业生态市。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3.7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9平方米,绿地率39.1%,绿化覆盖率42.6%,城镇化率达到45%,中等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小城镇建设每年安排项目都在100个以上,投入资金年均超过5亿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米河、小关、竹林、大峪沟、北山口5个镇创成国家级卫生镇,回郭镇入围河南省首批10万人以上小城市发展序列。竹林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小关、北山口、新中镇已创成省级生态镇;全市共有29个行政村创建成为市级以上生态村,其中杨树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全市292个行政村整合规划为141个新型社区。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3.4亿元,建成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1523个,建成郑州市级重点示范村33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巩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结果如下: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生产总值

亿元

413.1

79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8.1

38

城镇化率

%

45

55

总人口

万人

80.5

8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893

280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9514

17530

耕地保有量

公顷

41843.72

41843.72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在今后五年,我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局,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体现出我市未来发展重点及趋势。

(1)我市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项目建设这一抓手。将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2)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延长核心产业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旅游、现代物流等成长型产业,争取、引进和实施一批更大、更好的项目。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壮大规模,增强功能,加快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市要全面建立以项目建设统领全局的工作机制,把一切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都细化为具体项目,健全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把握好项目推进的每个环节,确保每一个重点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
第三章  环境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巩义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巩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巩义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改善环境质量、节能减排、完善基础设施等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使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环境保护部门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和完成污染减排任务为重点,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重点监管污染行业,深化污染治理,采取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狠抓污染企业治理,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突出环保基础设施,环境监管能力和环保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推进全市环境保护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第一节  我市环境保护现状

1. 我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伊洛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V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坞罗水库、第三水厂、后寺河水库水质达标率100%,保障了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工业企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100%,工业重复用水率85%以上,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2.5%。

通过近几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市大气质量明显好转,尤其是市区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空气优良率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了90%以上。重点区域如米河、芝田等重点工业污染区域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重点燃煤企业如电力、钢铁等行业全部安装了除尘脱硫设施,确保了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完成。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了100%,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了100%。

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 期间,我市从多方面控制污染物排放,从监管力度、结构、工程等方面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对燃煤电厂、燃煤企业进行脱硫,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到了削减,较好地完成了减排任务。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06年已投入使用,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日,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测,严格控制出水水质,稳定运行五年来,极大削减了城市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目前,二期工程正在有序建设中。2009年我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市区及周边城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

3. 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初见成效

2007年-2010年,我市按照《巩义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重点工程的进度和创建指标,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生态市建设的总投资达到20.07亿元。至2010年,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3个,创建成郑州市级以上生态村29个,其中国家级生态村1个。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但相应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2010年以来,我市逐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单个或多个连片村庄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以逐步解决村庄生活污水横流、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

在全市划分了禁养区和限养区,指导全市畜禽养殖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逐步改善养殖混乱、人畜混居,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局面。“十一五”期间,治理大型养殖场20余家,初步解决了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的污水粪便等污染问题。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多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进行秸秆气化和过腹还田的试点示范,使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

4.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成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市)。我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截止2010年,全市有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电力二分公司、郑州永通特钢有限公司、郑州华德永佳地毯有限公司、巩义市金岭耐材有限公司、巩义市富源净水材料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已全部按要求启动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程序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5.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加强

我市环境保护队伍建设、管理能力建设逐年加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管理、辐射环境管理、环保宣传教育等各项管理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1)巩义市环境监察队伍实现了对全市所有的污染源点的动态监管。紧紧围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等中心工作,认真覆行环境监察的现场督察职能,不断加大现场执法力度,逐步形成了以日常监督为基础,以集中式执法检查为推动,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

(2)市环境监测站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了监测仪器设备;加强全市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完善环境监测与统计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形成网络共享;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以各项环境监测任务为依托,开展多项目多类别的监督性监测、抽测和比对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3)成立了危险废物与辐射环境管理中心,加强对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处置利用单位的监管,对辖区内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每月进行现场检查,督促所有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落实防范措施,并对全部危险废物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

(4)成立了宣传教育中心,负责在巩义辖区内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市环保局宣教中心采取多种途径宣传环保知识,利用网络宣传国家及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及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公布当地环保违法事件的检查监督情况以及环保局的工作动态等信息。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推动环保宣传社会化,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行为。
第二节  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们在环保工作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全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工业企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问题,畜禽养殖带来的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对我们的环境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

1. 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工业污染防治依然不容乐观,污染减排压力较大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更长的时间,环境保护工作既要解决以前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又要紧跟经济快速增长步伐,防止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减排压力很大,这两者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就必须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治理污染源,节能降耗,推动污染减排工作,以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改变缓慢

随着我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虽已建成一座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但“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已无法满足处理要求,新的污水处理设施应尽快投入运行。城市绿化面积,城市道路设施等也与现代化城镇有较大差距,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人居环境。

3.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综合整治力度有待加大

城市工业污染逐步向农村转移蔓延,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农用薄膜、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高;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渗入地下和水体造成污染;由于土壤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土壤与农作物污染问题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问题。

4.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落后,管理能力差距较大

我市已成为省直管县,环境管理能力与地级市相比,还有差距。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监测、调查取证、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手段达不到执法要求。

5. 环境应急能力较弱,环境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我市的环境应急能力薄弱,应急处置能力不强,没有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缺乏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演练。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若不能有效的采取应急措施,对环境的损坏会更大。

6. 环境宣传教育不到位,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第三节  “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1. 实施环境优化经济战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

2. 突出重点流域治理,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控制污染排放,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控制面源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

3. 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全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控制为重点,推进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的控制。

4.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处置利用水平

对现有固体废物的处置、利用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专业化运营,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水平。制定和落实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理、处置有关优惠政策,重点推进尾矿、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

5. 强化联动监管,控制噪声污染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环保、公安、城管、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肃查处噪声污染扰民违法行为。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按照城市噪声功能区划,规划噪声达标区,实行行政辖区目标责任制,创建安静模范小区。

6. 全面推动总量控制制度,强化污染物减排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环境准入第一关,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污染严重且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细化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制定并启动氮氧化物、氨氮总量控制计划。

7. 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

积极推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环境管理,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为突破口,实施示范工程建设;推行“以片为主、点片结合”的治理模式,在环境问题集中区域,建设集中治污设施;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严控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逐步推广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非化学除草剂和可降解地膜等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生态创造活动为依托,以生态市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8. 推进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环保事业发展基础

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完善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支撑三大体系。实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由常规达标向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转变。

(1)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二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配置监察队伍、优化人员结构、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建设环境监察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保举报信息管理系统、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系统、环境监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五个系统,努力提升环境监察队伍的综合执法能力和污染事故防预、处置能力。

(2)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合理配置监测设施,完善更新仪器设备,增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测信息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加强对集中饮用水源地等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完善和深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3)建立巩义市放射源动态档案数据库,实现放射源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强化监管机构,充实监管队伍。及时安全收缴废放射源,保证废弃放射源安全送贮。

(4)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健全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完善全市危险污染源数据库,适时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9. 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从重点控制常规污染逐步扩展到控制危害环境与健康的各种环境风险,建立全过程的技术管理体系,适应风险防范要求。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准入要求、过程控制、竣工验收等环节建立制度,实施风险评价。初步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大力加强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明确环境风险和处置对策,制订综合防治方案。

10.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在“十二五”期间要 采取多种途径宣传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利用网络传达国家及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及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公布当地环保违法事件的检查监督情况以及环保局的工作动态等信息。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进一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四章  环境保护总目标与指标体系

第一节  环境保护总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我市经济条件,环境保护技术水平,全市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全面落实环境优化经济战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要抓手,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点增强。为把巩义建设成为富裕、生态、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规划指标体系

结合巩义市经济技术发展情况和实际的环境质量现状,拟定规划指标体系如下:

1. 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质量:国控断面--伊洛河七里铺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市区城市水域功能区(伊洛河石灰务断面、石河道南河渡大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备用水源地和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

大气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超过311天,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大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大气降水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声环境标准: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6dB(A)。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68dB(A)。

辐射环境质量:各类放射源得到有效监管,辐射环境质量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放射性废物收贮率和安全处置率达到100%。无辐射安全事故发生。

2. 总量控制指标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到2015年末分别控制在0.78万吨、0.09万吨、3.6万吨、2.8万吨,相比2010年分别削减0.14万吨、0.02万吨、1.1万吨、0.61万吨。

3. 污染物控制指标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到达90%以上。

危险废物(包括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4.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标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90%以上。

5.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指标

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管和应急反应能力。

全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不低于2%。

市环境监察大队信息化设备、应急装备、环境监察人员数量、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等全面达到《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二级要求。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配置相应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开展应急环境监察演练,提升环境监察应急反应能力,满足日常环境监管的要求。

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经费保障、仪器设备配置,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与数量、监测业务能力和水平全面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二级要求。

环境宣传教育硬件设施达到《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环境宣教从业人员数量,素质和技能满足日常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要求。

建设并完善辐射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充实监管人员,保障监管经费,辐射环境监察监测管理用房、仪器设备、取证器材、执法车辆、防护设施和从业人员数量、素质达到《河南省省辖市级辐射环境监测监察能力标准化建设规划》的要求。

成立环境应急管理办公室,充实应急管理人员,环境应急管理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及其形成环境信息接收和传输能力能够满足日常环境管理和环境应急工作的需要。

固体废物监管机构完善,监管人员充实,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能够满足日常环境管理需要。

环境保护从业人员数量、素质,各类专业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专业更加全面,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人才数量、比例得到提高,建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适应新形势环保要求的队伍。

巩义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见下表:

类 别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10年

实 际

2015年

目 标

环境

质量

指标

API≤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

%

80

≥85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地表水环境(国控断面)达标率

%

100

100

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dB(A)

52.4

≤56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dB(A)

66.1

≤68

辐射环境质量

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放射性废物收贮和安全处置率

%

100

100

总量

控制

指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0.92

0.78

氨氮排放总量

万吨

0.11

0.09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4.7

3.6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万吨

3.41

2.80

污染

控制

指标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

100

100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

%

87.7

≥9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70

≥9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25

≥7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0

≥9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90

≥95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100

废放射源收贮率

%

100

100

农村

环境

整治

目标

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60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0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废物处置率用率

%

≥6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

生态镇建设

3

11

生态村建设

29

70

环境

管理

能力

建设

指标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

2.01

≥2

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三级

二级

环境监察能力标准化建设

三级

二级

辐射环境监督能力标准化建设

三级

环境宣教规范化建设

三级

固体废物监管机构建设

建立完善的

固体废物

监管机构

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节  环境污染防治

1. 水环境污染防治

1.1 加强排水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污染防治水平

进一步强化对排水企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排水行为。全市所有排水企业排污口进行统一编号,并制作规范的排污口标志牌;逐步颁发排污许可证,真正使企业做到持证排污。

“十二五”期间,应稳定或逐步减少工业企业用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逐步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特别是对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要求其逐步加大投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大中小型排水企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对较为落后的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重点排水企业安装自动在线监控系统。

对全市废水排放企业继续实施总量控制,在“十一五”主要控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增加氨氮排放总量的控制。企业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如豫联产业集聚区、巩义市工业示范区、巩义市民营科技创业园区等工业企业集中区域,实行污水集中处理。

1.2 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底,我市城镇人口达到355092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经初步估算将达到1700万吨左右,按照城镇人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系数计算,每年排入河流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将分别达到7000吨、700吨左右,占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排放量的90%左右。这些城镇生活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伊洛河,是影响伊洛河水质的主要因素。预计到2015年末,上述情况将更加严峻,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势在必行。

2013年完成我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3万吨/日)的建设和配套的24Km管网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届时市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回郭镇、永安路街道办事处、豫联园区管委会等人口和工业较为集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筹建,力争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对于有经济实力、排污水量较大的镇办,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步伐,完善和配套各镇污水管网建设,2015年末,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对于人口较多且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

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指导和财政投入,提高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标准,考虑处理工艺的前瞻性,因地制宜建设,在满足化学需氧量去除要求的同时,也要考虑脱氮除磷的要求。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设污水再生设施。对于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管理单位要保证运转费用,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各镇要统筹安排城建资金、地方机动财力等,保证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要积极争取国家国债资金的支持以及国内外银行贷款,确保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进度和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同时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要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运营污水处理厂,促进城镇污水处理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

1.3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

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地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后寺河水库、坞罗水库的保护,在一级保护区内建设隔离网和防护林带,取缔一、二级保护区内所有的排放口,在坞罗水库上游村庄进行生活污水集中治理;重点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第三水厂水源地的保护,加强地下水饮用水源的日常监测,逐步实施水源地保护区内畜禽养殖企业的搬迁工作;加强饮用水源的日常监测,建立饮用水源污染预警体系。

2.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2.1 加强废气排放企业管理,加大治理投资

对于废气排放企业和新建企业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适时开展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炭素、特种水泥、铝酸钙粉、净水剂、化工、耐材、铝加工、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分年度开展烟气脱硫;逐步开展电力、钢铁行业低氮燃烧和脱硝工程;煤炭企业要逐步建设煤炭洗选厂,降低煤炭的硫份;碳素行业建设脱硫试点工程并加强沥青烟处置工程建设;耐火材料行业煤气发生炉升级改造,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2.2 加强城镇大气污染控制,改善能源结构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城镇大气环境恶化的主因之一。由于生活燃煤的逐渐增多,城镇区域大气中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城市市区和人口较为集中的镇区,应逐步实施集中供热,以清洁能源逐步取代生活燃煤。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城镇大气呈现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应加强机动车尾气的监测,做到全市的机动车检测率80%以上,没有取得汽车尾气合格证的车辆,交管部门不予年审,严格限制车辆上路行驶。

2.3 加强对全市氟化物监测,提高氟化物防治水平

电解铝行业是我市的一个重要行业,在电解铝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氟化物,使我市大气中氟化物浓度较高。要求电解铝和其他排放氟化物的企业要建设氟化物处理设施,限制新建涉氟项目,减少氟化物排放。

3. 环境噪声管理

3.1 加强社会噪声管理

规范餐饮、娱乐或商贸市场等服务娱乐设施的规划布局,加强对餐饮、娱乐或商贸市场的环保审批管理。坚决打击在居民住宅楼的底层开设歌厅、舞厅及餐厅,切实保障群众身心健康。

3.2 强化交通噪声综合防治

实施机动车禁鸣工作,适时调整扩大市区禁鸣区范围。城区和城郊新建道路要采用低噪声路面,同时尽可能增加道路宽度。加强主干公路两侧道路绿色屏障建设,在道路两侧规划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廊道。不能绿化的敏感地区或超标区段,则以建设物理隔声屏障为主。

3.3 加强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管理

严格限制夜间作业时间,原则上禁止夜间(22:00-次日6:00)施工,确因建筑工艺需要及其他特殊原因须在夜间施工者,应提前按分级管理权限报请建设部门批准,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减噪措施。

3.4 继续加强工矿企业噪声污染控制

加强现有工矿企业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对于布局不合理,扰民严重,长期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或迁。

对新建工业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三同时”制度等有关规定,确保不产生新的噪声污染源。

3.5 继续加强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

在巩固原有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建新的达标区。到“十二五”期末,要求中心镇(含)以上城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要保持在95%以上。

4. 加强固废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理

4.1 加强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提高综合利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十二五”末,我市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应达到95%以上。重点提高废弃化学品、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净水剂废渣等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继续支持粉煤灰在水泥生产、新型墙材、交通、市政、高速公路回填以及垃圾填埋场覆盖等方面的应用。

4.2 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理

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管理体系。建立辖区内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管理档案,实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严格实施医疗废物的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管理制度。各医院设立监控部门,制定医疗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方法和相关制度,设专人管理。集中送至郑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理。

实施废旧家电销售者回收制度,要求销售商负责所销售的家电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同时配套建立专门的废旧家电收集中心。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支持废旧家电的回收。

4.3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完善城市垃圾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强化对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力度。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重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对现行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加强餐饮垃圾的管理和处置,加强对餐厨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人居环境

城市中心区合理布局大、中、小型绿地,大面积增绿,破墙透绿。搞好城市干道、街巷和水系绿化,逐步建立环城绿带、大型绿地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

完善社区环境监督与管理体系,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向社区居民进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居民选择环保友好的生活方式,创造绿色生活的道德氛围,组织绿色志愿者队伍,开展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在社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小区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建设,小区公共设施建设应广泛采用环保产品。40%以上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建设标准。

2. 加强矿山生态综合整治

我市西南部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区,拥有大量的煤炭、铝矾土、铁矿、石材等。但由于采矿人环境意识淡薄,对矿区的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证开采,乱挖滥采现象比较严重,矿区生态破坏呈逐年上升趋势。“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矿区的开采管理,坚决杜绝乱开乱采和无证开采,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开采过的区域要及时回填,同时进行植被恢复。

3. 加强珍贵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我市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别是水杉、银杏、杜仲、角、秃鹫、红隼、红角隼、雕鹄、苍鹰、大鲵,加强这些国家重要动植物的保护,对我市生态环境改善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将促进我市“绿色经济”——旅游业的发展。

4. 名胜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我市共有八个生态旅游保护区,分别是浮戏山雪花洞、嵩北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南河渡森林公园、北宋皇陵、石窟寺、康百万庄园、黄冶唐三彩遗址。“十二五”期间加强保护区内的生态建设。其中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规范化建设比例要大于25%,新上建设项目必须符合保护区规划要求,并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和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杜绝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强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能保护区(巩义段)的保护,保护区以内的企业要全部迁出并恢复原貌。
第三节  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1. 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面调查,做好农村集中式饮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强化农村集中式饮源监测,将农村主要饮用水源纳入常规监测,确保水源水质达标。

2. 农村垃圾处理处置

农村垃圾的大量产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量垃圾随处堆放,不仅严重影响农村环境,而且加快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处理模式。镇、村要指派专人进行运输和收集管理,定时收集清运,确保各村垃圾清运率达到100%。

3. 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集中处理和粪便综合利用。到201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6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继续开展小规模养殖场粪便沼气处理工作,建设小型户用沼气,减少养殖污染的同时,采用清洁能源,减轻农村污染。

4. 加快农村污水处理步伐

积极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因地制宜,建设适宜的污水处理工程,就地解决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并逐步在全市推广。

5. 全面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农村生态体系建设

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控制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十二五”期间农药单位面积用量(有效成分)比“十一五”的使用量下降25%。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防治秸秆污染,推广多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力争到2015年,秸秆还田面积达到95%以上。开发利用秸秆沼气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贯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方略,紧紧围绕农村废物资源化、农村生产生活清洁化、 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与发展生态化的原则,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发展道路。
第四节  辐射环境治理

加大以“源”为中心的放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体系,强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跟踪管理。放射性废物、核技术应用废物、铀 伴生矿放射性废物实施油箱安全处置;建立污染物料的回收利用制度。对无证从事放射源,擅自处置废弃放射源的单位或个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建立放射性废物申报登记的动态数据库,对全市所有放射源实施动态监控。

加强新、改、扩建辐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产生新的辐射污染;加强辐射环境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加强对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废放射源)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而造成放射源丢失事故的责任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有需退役的辐射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制度,未经规定的环保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实施退役,防止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保障公众安全和社会安定。加强全市辐射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和监管、监测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逐步理顺全市辐射环境质量体系;提高全市涉源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制度,有效控制电磁辐射污染。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督导工作,控制和降低全市,尤其是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的电磁辐射污染。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使城市公共场所的电磁辐射水平处于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第五节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1.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重新对我市污染物类型、排污行业、环境要求进行详细的排查。对开展的监测项目、污染因子重新进行确定,从而设置相应岗位,以岗定人,满足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引进专业对口、思想素质高的监测人员才充实监测队伍。逐步更新老化设备、购置新仪器、新装备,特别是置办应急监测设施是未来监测发展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二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建设。监察中队分布合理,“十二五”末实现镇镇设有环境监察中队的目标,对全市所有镇办的工业企业、农村环境实施全面监察。在现有人员基础上,向大队和各中队每年增加1到2名具有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环保及相关专业大学生),通过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来提高整个监察队伍的素质水平。监察人员每5年通过省级培训一次,大、中队长每5年通过国家级培训一次。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大专以上学历逐步达到95%以上。

逐年对目前的执法车辆进行更新和补充,力争到2015年达到每个监察中队2辆以上状况良好的执法车辆;逐年改善目前办公条件, 增加各中队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的数量,做到每个中队至少有一部传真机、一部打印机、6台以上正常工作的办公用电脑。对目前的各种现场采样工具进行更新和补充,以满足新时期的执法需要。

环境信息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已安装或正在安装在线监控的企业已经超过10家,根据国家环保部和省厅的要求和部署,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将成为今后环境监察的一个重要手段,排污企业安装自动在线监控将成为今后污染治理的一个大方向。“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对规模以上企业实施在线自动监控措施,环保局成立自动在线监控办公室,建立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排污情况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环境监察效果和力度。在环境监察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后,将依托这个平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环境监察信息平台,对企业排污现状、地表水、地下水、空气质量等信息进行实时公开和发布,提高信息交流和共享,增加环境监察执法的透明度。

3.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整体建设,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教育和培训,要坚持学法、懂法、用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的积极性。对违法处理严格执行“裁量阶次”制度,对环境违法企业的停产治理权和强制处罚权,提高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解决执法和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环保监管手段。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加大环境违法案件向司法机关移送的力度,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的长效机制,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局面。

4.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自觉行为

4.1 扩大宣传力度,推动环保宣传社会化

依托现有的巩义市环保网、巩义市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专版,一方面向社会公布环保落实情况,鼓励公众参与、提意见并进行监督。将环保教育和培训纳入全市各级教育体系中去。做好中小学环境教育和环境科普知识教育,培育青少年具有科学的环境观、生态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伦理道德观以及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并定期召集各企业主管领导,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督促他们自觉行动起来,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4.2 开辟多种渠道,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充分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地球日”等举办多形式的大型宣传活动,对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给予媒体曝光,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自觉行为。向社会发行环保知识读本,与市信息办、市电视台密切配合,通过多种绿色消费行为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管理者,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绿色社区,创建绿色学校,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使绿色活动成为时尚,增强全市人民参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运用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推动环境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含量,引导工业企业工艺和技术改造,从工艺过程减少污染产生量。

适时成立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机构,对全市所有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科学评估,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第六章  “十二五”期间重点工程概述

“十二五”期间,结合巩义市项目申报的实际情况,全市环境保护规划的贯彻落实,主要以污染防治为手段,逐步实现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44个工程项目,总投资达15.5639亿元。其中大气污染防治工程16个,水污染防治工程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4个,生态保护及农村环境治理项目8个,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重点工程项目具体建设内容详见附表。

第一节  重点工程项目概况

1.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包括10t/h以上锅炉脱硫、钢厂脱硫、烧结砖项目脱硫及电厂的脱硫、脱硝等工程项目以及碳素行业实施清洁生产,逐步取缔燃气(天然气、煤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气发生炉,市区大型餐饮业油烟治理等行业治理项目。项目共计14个,计划总投资5.667亿元。

2. 水污染防治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水污染防治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项目包括全市铝加工行业废水治理及我市乡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等工程。项目共计5个,计划总投资0.6524亿元。

3.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

我市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坞罗水库、第三水厂,备用饮用水源地为后寺河水库。“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坞罗水库上游村庄的生活污染治理及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第三水厂保护区内企业搬迁及保护区界桩界碑和标志牌等保护标志设置;对全市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调查,建立保护机制等工作。涉及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

4. 生态保护及农村环境治理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恢复治理长寿山景区生态,治理面积约2.89平方公里。在全市农村中开展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5年期间将建设农村综合整治示范工程25个,2个大型养殖场综合治理沼气工程。同时在农村建设户用沼气池5000座。全市还将创建生态镇8个、生态村40个。所有项目计划总投资2.27亿元。

5. 环境管理能力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的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环境监察队伍和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二级),辐射环境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环保宣教能力标准化建设、机动车尾气检测场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环境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市区部分污水管网的改造。总计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205万元。
第二节  投资来源
1. 政府投资

“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一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及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二是要加大企业治理污染资金奖补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治理污染。但这些项目建设需要资金量较大,县级财政难以全部自筹,还需中央和省政府予以扶持。

2. 企业投资

工业污染治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自行负责。现有污染源的治理投资由企业自筹,对于按照要求治理完成较好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保护投资,应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确保环境保护投资不低于环评要求的环保投资额。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

3.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产业的各项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促进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为环保科研与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开辟社会资金渠道,通过社会融资、资本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扶持环保产业发展。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机制

市委、市政府要把环保护规划目标和指标融入政府和各部门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责任考核体系,逐级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建立环境保护进展情况监测评价制度,对全市各地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行全面的统计、监测和评价,层层抓好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立“环保优先”的原则,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探索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实行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体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准确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把绿色GDP指标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损失或者生态破坏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强化环保部门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职责,逐步建立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法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从根本上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 加强法制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法制体系。制订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循环经济、土壤污染、核安全和辐射污染防治、环境损害赔偿、农村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环境执法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部门分工配合,环保统一监管的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按照规划方案,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和环境信息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适时实施环保机构派出,并在重点镇(街道)划片设立镇(街道)环保分局,落实定编标准,设立环境执法专项基金,强化全市环保系统的监管队伍建设,实施辐射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启动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完善环境应急机制。提高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加强排污申报的核定工作,依法征收排污费,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和水平,建立起“企业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监管保证。

3. 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没有真正成为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决策依据,政府环境保护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政府环保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不强,与基本解决我市环境问题所需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要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落实环保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重点保障环境执法监察、监测、宣教、信息、科研等经费。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项目后续管理,努力提高财政性环保资金的投资效益。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发行债券和改革排污收费使用办法等渠道筹措重点工程资金,建立环保资金市场投融资机制,增加社会投资。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全面推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达到环保设施正常运营的水平。

(2)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

必须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保投融资体系,在政府投资的引导下,结合国家、省里的有关政策,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拓宽污染治理资金的筹集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环境保护和建设资金,鼓励和大力吸收个体、集体和社会资金参与环境建设与保护

(3)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运行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使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以上。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辐射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和实施环境监管能力建〖HJ5.5mm〗设等八大重点工程。

(4)落实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排污收费政策和税费经济政策

按照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逐步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全面落实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在环保公共投资领域的投入力度。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5)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明确主要由排污单位解决污染治理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现有的环境保护投资渠道,切实落实各项环境保护优惠政策。制定投资、税收、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投向环保项目、生态项目。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策长期优惠贷款,努力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策援助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工程和环保产业。

4. 细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建设施工噪声管理、城市扬尘管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医疗废物管理、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理等,从环境保护角度明确行业准入条件,强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HJ5.5mm〗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公正的实施。

5. 实施全民环境教育,促进环保公众参与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丰富人们的环境科技知识,提高环境法制观念,逐步建立有益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体系。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各级政府和重点排污单位要通过建立环境质量和排污总量日报或月报制度等方式公开环境质量状况及企业环保行为,实施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建设和完善有效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监督权、议事权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公众听证制度,设立环境保护投诉电话。积极实行有奖举报制度,让公众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环保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来,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来,充分表达自已的意见和建议。

6. 建设环保信息平台,强化环境实时决策

加强生态环境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跟踪环境变化趋势,提出对策措施,定期发布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检测评估报告。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开展环境现状普查,建设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水平。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提供科学化信息决策支持。(巩义市环境保护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