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纳雍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2-27 9:24:08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第一章 前 言
    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迎来资源、能源消耗和人口数量的高峰,是国家经济和整体环境形势的重要转折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挑战的战略时期,“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继续完善、优化总量控制制度的同时,强化环境质量约束性要求,逐步清理环境保护事权,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将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将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作出更大的创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工业强省的战略决定,加快了纳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期间全县完全形成240万千瓦火电生产能力,日产3200吨熟料的水泥生产线,2500万吨/年以上煤炭生产能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十二五”期间,纳雍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将带来更多行业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口继续增加,环境形势严峻,在发展进程中,全县环境保护工作要紧紧抓住新时期的历史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环境保护工作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贵州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毕节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纳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纳雍实际,组织编制《纳雍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本规划是纳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纳雍县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及保障措施,对全县“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县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淘汰了纳雍县铁合金厂、纳雍县维新镇铁厂,取缔反弹的土法炼锌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加大煤炭开采行业废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开工建设了县城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了城市污水管网工程;纳雍发电总厂8台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并正常运行。全县环境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一)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县开展了一系列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上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限期治理企业95家次,完成65家,30家因产业政策整合或技改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截止2010年,工业总产值较2005年增长142%,年平均增长28%,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却得到了很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年平均下降近10%,化学需氧量年排放平均下降9%,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年增长18.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年增长10.5%,201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
    (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到2009年,全县累计投入5874万元,用于建设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2010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三)环境执法力度加大,环境监管水平有所提高。加强了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的监管,推进污染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对严重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期间共限期治理企业95家,按照要求共检查企业2000余次,共罚款50.8万元。征收排污费5759万元,受理污染纠纷投诉75件,全部答复或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了控制,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切实加强对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与支持,人员、经费得到有效保障。
    (二)环境保护执法保障有力。随着《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实施,省、市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县政府领导多次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纳雍县结合实际制定了《纳雍县水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纳雍县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纳雍县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纳雍县三岔河流域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县直有关工作部门认真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形成联合执法的良好氛围;市环境保护局及省环境保护厅近年来也多次到县环境保护局指导和督查环境保护工作并加大对县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力。
    三、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控制任务艰巨。“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总量仍然很大,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在3.7952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249万吨以内,200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6.9551万吨,通过电厂脱硫,已经实现大幅度下降,正常生产情况下指标很难再下降;化学需氧量约0.2255万吨要靠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控制,目前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削减任务重,污水收集管网还需继续完善。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还将有一定的新增量。
    (二)煤矿分布区域的水污染普遍。2010年末,全县有生产和规划建设煤矿103个,包括资源整合和新规划煤矿,“十二五”期间煤矿企业个数还会减少,但是规模将不断扩大,产能增加,废水排放也会增加,期间将还有许多煤矿处于建设阶段,煤矿废水污染水体的现象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三)三岔河流域治理难度加大。“十二五”期间,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使用,作为贵阳市和安顺市的饮用水源,对水环境质量要求更高,处在上游的三岔河水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四)噪声污染突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已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影响生活环境。
    (五)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凸现。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随意排放,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粪便对河流水体的污染加重。
    (六)环境保护部门自身能力建设与环保工作的需要不适应。编制少,人员少,工作条件差,无环境监测站,无法开展常规监测和监督性监测,不能为执法提供合法有力的数据和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和主要机遇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2010年,全县人口93.8万人,生产总值71.3亿元,增长率1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保护面临更大的压力。
    2.资源开发带来的压力。全县“十二五”期间,大多数资源整合和新建煤矿将全面进入正常生产期,煤炭年设计产能将超过2500万吨,同时城镇建设加速,也使建材需求增加,给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环境能力建设不适应发展带来的压力。国家对“十二五”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我县环保部门人员编制、机构建设,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均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环保能力建设面临巨大压力。
    4.治污压力大。目前环境污染主要靠排污者治理,由于发展需要,排污者治污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因历史原因形成的老污染源无治理资金来源,而排污费又难以发挥治污作用,使得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加大。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市委、市政府“生态建设”的试验主题都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奠定了基础,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2.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首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国家环保部,并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县级环保部门有望在人员、机构、编制等方面逐步有所增加。其次,国家正在研究对基层环保执法和监测业务用房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无疑将使基层环保能力建设大大加强。
   3.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为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前国际和国内更关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再不断加大,全民环保意识在不断地提高,这将更有效于环保工作的开展。
   4.西部大开发必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必然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环境保护的大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和保障环境安全为基本出发点,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县未来五年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环保规划是在资源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环保目标和重点、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重大环保项目、环境保护投资需求和方向等方面,为县“十二五”综合规划、人民群众了解政府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审批项目、安排争取投资以及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等提供依据。编制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一)战略响应,民生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承延续与创新发展有机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二)突出职能,明确事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应紧紧围绕环保部门的职责,对企业、市场、社会提引导性要求,通过指标和任务来规范环境事权,尽可能减少直接干预的领域,充分发挥县政府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
   (三)实事求是,分步实施。从我县的环保工作基础和现实条件出发,合理确定“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规划应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重点关注重大区域性开发的环境问题。规划指标应充分考虑县情和发展阶段的经济和技术支撑能力,体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夯实基础,依据可靠。充分利用统计、监测、专项调查资料和科研成果,采用“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编制技术路线。“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目标、指标、项目、投资都要经过反复定量分析和充分论证。要建立规划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
   (五)注重衔接,加强协调。“十二五”环保规划要与“十一五”环保规划、县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各方协调行动,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力争在几个特定领域取得实效。
   三、规划目标
   (一)环境质量目标(预期性)
   1.水环境质量。结合“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对建成的大坪箐水库进行划类,加强保护,对饮用水源划为II类,对一般工农业用水源划为III类,同时对部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划界保护,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2%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80%以上。地表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实现达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达90%以上。
   2.大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规划达到8.04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拟建,原有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得重新调整和划分,对城市烟尘控制区必须进行调整和补充,待新一轮城市规划基本建成时,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要求对城市环境空气进行划类并加强保护,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3.声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制定城市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并认真执行,确保全县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要求。
   (二)总量控制目标(约束性)
   1.废水中COD排放“十二五”末控制在6146吨以内;
   2.废水中氨氮排放“十二五”末控制在452吨以内;
   3.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十二五”末控制在63870吨以内;
   4.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十二五”末控制在63146吨以内。
   (三)工业污染防治目标(预期性)
   1.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气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60%;
   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
   (四)城市污染防治目标(预期性)
   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管网覆盖率80%以上;重点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2.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95%以上;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按类达标,噪声平均值≤60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dB(A);
   4.机动车尾气检测达标率80%以上。
   (五)农村污染防治目标(预期性)
   1.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废水治理,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2.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80%;
   3.建制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
   4.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50%。
    (六)生态建设和保护指标(预期性)
   1.生态乡镇数量达到1个,生态村数量达到10个;
   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7%;
   3.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七)环境管理能力指标(预期性)
   1.县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信息、统计、宣教能力显著提高,成立县级环境监测站,并达到国家西部三级站要求,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达到西部能力要求;
   2.国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率100%;
   3.具备一般大气监测能力,配备必要的采样设备和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4.具备一般地表水监测能力配备必要的采样设备和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5.具备全县水质交接断面监测能力,配备必要的采样设备和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6.拟建成全县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第三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工业污染防治
   强化工业污染整治,加快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污染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指标: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气排放达标率9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0%。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以深化治理与加快技改为重点,推进工业污染整治。(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3)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4)强化环境准入,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二、城市环境污染防治
   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积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严格控制餐饮油烟、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扬尘,解决噪声扰民,安全处置医疗废物,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主要指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按划类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区地表水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城市垃圾集中处95%;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基本安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92%;城市绿化率达到40%。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强化城市空气污染防治监管。(2)加大城市污水治理力度。(3)加大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力度。(4)加强对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监管。(5)加大县城建筑施工工地管理力度。(6)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三、农村环境保护
   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农业面源和村庄的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强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要指标: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率力度;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80%;建制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50%。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继续深化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全面总结和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2)强化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和实施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开展村庄整治,通过试点示范推动村庄环境的改善。(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农民群众等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重点防治等工程。(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农作物污染,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设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5)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持续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污染整治;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大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排放;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示范乡、村,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种植污染。
   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紧紧围绕试验区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并重,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速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基本形成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主要指标:环境优美乡镇数量达到1个,生态村10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7%;水土流失治理率达2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强力推进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生态经济建设,建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生态县建设指标基本达到,生态乡镇和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切实保护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3)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发生。

    五、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
   以三岔河和六冲河流域为重点,开展流域综合整治,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流域预警应急机制,确保水环境安全。
   主要指标:三岔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III类,六冲河为III类;重点小流域水质优于或达到III类,部分II类。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建立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责任制度。(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据水环境容量、水域纳污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3)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根据环境容量,认真制(修)订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4)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深化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六、饮用水源保护
   强化县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建立和完善水源地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监测、监察,确保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主要指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2%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80%。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2)强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切实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80%。(3)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管。依法划定保护区范围,明确部门职责、单位行为和个人义务。(4)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
   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全面推行总量控制制度,实行园区、企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削减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完成国家、省确定的总量削减目标任务。
   主要指标:COD排放量控制在6146吨以内;氨氮排放量452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63870吨以内,氮氧化物排放量63146吨以内。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推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行业经济社会贡献(产值、税收等)、污染物排放强度、所处流域环境容量等综合特征,确定不同行业、不同流域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重点行业的企业数量和生产能力。(2)严格项目审批。优先发展低碳、清洁、节约的新型产业,新引进产业项目的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标准;新建项目必须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方可准入。改扩建项目必须做到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实现增产不增污。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3)严格执行持证排污,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允许积极开展污染治理、进行清洁生产的企业,腾出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市场交易,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最大限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4)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乡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八、环保系统能力建设
   按照全国到2015年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主要指标: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信息、统计、宣教能力显著提高;国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率100%;建成全县大气监测网络;建成全县地表水监测网络;拟建成全县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全县水质交接断面监测系统。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1)建立三级环境监测站,人员达到15人以上,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环境监察人员达到20人以上;环境信息、环境统计、环境宣传教育有人负责。(2)对燃煤火电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新建的产业园化工企业全部建成在线监控系统。(3)引进和培训环境监测专业人员,能完全适应县内水、气、噪声等环境监测基本工作需要。
 
    第四章 重点工程和投资重点
   一、环保系统能力建设项目
   大力支持环保能力建设,积极争取我县环境监管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第一批资金支持项目。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环保办公的智能化。加大机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环境监测、监察达标人员配置要求,加强环境监测站、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以适应环境监管的需要,承担国家、省级环保机构下达的监测和执法任务。
   二、工业污染防治项目
   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区域流域污染防治、低碳示范企业创建等对县境内企业实施全面污染治理。加大对火力发电,水泥建材,煤矿企业等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
   三、城市污染防治项目
   按照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启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中转站建设,加强饮用水保护。
   四、农村污染防治项目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强重点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典型工程的试点示范作用,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重点区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
   对各流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三岔河和六冲河流域的工业、城镇和生活污染物整治,开展流域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设施的建设。
   六、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
   实施生态示范县(乡、村)、生态小区建设;加大植树造林、矿山生态恢复及天然林保护项目的建设,加强退耕还林、“长防”、“天保”的管护;搞好畜禽养殖综合整治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第五章 主要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综合决策机制,理顺环境管理体制
   继续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建设。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充实执法装备和岗位力量。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完善部门协调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
   二、建立全防全控体系
   建立以末端控制为主、体现清洁生产要求、覆盖生产全过程的排放监控体系,加强源头控制和全程管控;提高环境规划的权威性,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协调统一;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完善金融政策并体现出对企业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三、加大环境宣教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继续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环境信息公开,走环境保护群众路线。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和环保审批公众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继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积极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扩大社会参与力度,让群众主动参与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监督环境。
   四、加强环境管理及支撑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执法水平
   加快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污染事故、污染纠纷、污染投诉、污染举报的调查处理工作力度,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环境权益。
   五、加强统筹协调,增加环保投入
   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辐射安全、农村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的资金投入。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按照“污染者负责”原则,由企业负责,环境保护部门监督执行。新扩改建项目环保投资,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确保投入到位。争取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推动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纳雍县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