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系统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18-1-27 17:30:12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7.01.11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IPC分类号C02F3/32; C02F3/34; C02F3/00; C02F3/30; C02F3/28

  摘要

  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率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碳源不足,导致脱氮效率低的缺点,提供一种人工湿地系统,还包括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生态池系统,生态池系统包括配水渠、生态池和集水渠,生态池池体内设有微生物载体填料安装支架,微生物载体填料固定安装在微生物载体填料安装支架上,生态池的水面设有植物浮床,植物浮床内种有挺水植物一,配水渠的出水端与生态池的进水端连接,生态池的出水端与集水渠的进水端连接,集水渠的出水端与上层穿孔配水管的进水端连接。本实用新提高了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的处理效率,适合处理污水时使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生态池系统,所述的生态池系统包括配水渠(1)、生态池(2)和集水渠(8),生态池(2)池体内设有微生物载体填料安装支架(3),微生物载体填料(4)固定安装在微生物载体填料安装支架(3)上,生态池(2)的水面设有植物浮床(6),植物浮床(6)内种有挺水植物一(7),配水渠(1)的出水端与生态池(2)的进水端连接,生态池(2)的出水端与集水渠(8)的进水端连接,人工湿地的池内从池底至池面依次设有下层集水穿孔管(10)、碎石承托层(11)、污染物吸附层(12)、砂滤层(13)、上层穿孔配水管(15)和挺水植物二(14),集水渠(8)的出水端与上层穿孔配水管(15)的进水端连接,下层集水穿孔管(10)一端设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生物载体填料(4)为无纺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池(2)内设有折流墙(5),生态池(2)被折流墙(5)分隔成多级串联的池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浮床(6)由一组浮体单元拼接组成。

  说明书

  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深度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污水厂达标尾水的排放形式主要为集中排放,并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对尾水中的污染物进一步降解,以满足受纳水体的水环境功能目标。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多城市污水厂尾水受纳河流已经逐渐丧失水环境功能。为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许多水厂由于设计原因,原有的处理单元已无法满足现有要求,场内升级改造由于场地和原工艺的限制,难以在现状条件进行升级改造,因此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程已开展规划建设。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多采用成熟工艺,其有机物去除能力较强,出水中COD、BOD浓度低,而相对地表水环境质量,其出水氮、磷的浓度较高,成为深度处理中的重点。

  现有的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方面的技术多从湿地结构出发,通过不同类型湿地的组合,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但依然存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率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碳源不足,导致脱氮效率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率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碳源不足,导致脱氮效率低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系统,还包括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生态池系统,所述的生态池系统包括配水渠、生态池和集水渠,生态池池体内设有微生物载体填料安装支架,微生物载体填料固定安装在微生物载体填料安装支架上,生态池的水面设有植物浮床,植物浮床内种有挺水植物一,配水渠的出水端与生态池的进水端连接,生态池的出水端与集水渠的进水端连接,人工湿地的池内从池底至池面依次设有下层集水穿孔管、碎石承托层、污染物吸附层、砂滤层、上层穿孔配水管和挺水植物二,集水渠的出水端与上层穿孔配水管的进水端连接,下层集水穿孔管一端设有出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微生物载体填料为无纺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生态池内设有折流墙,生态池被折流墙分隔成多级串联的池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植物浮床由一组浮体单元拼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人工湿地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生态池和人工湿地系统的组合使用,大大提高了污水脱氮除磷效率,总氮去除率可达到50%以上,总磷去除率可达60%以上,且人工湿地的面积负荷可提高至1.5m3/m2·d,大大减少了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经配水渠均匀进入生态池,生态池进水采用折流式流动方式,经多级折流,与生态池内的微生物载体填料充分接触,进水前端和末端由于污染物浓度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结构,对污染物的去除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微生物的作用效率。同时,生态池水面的植物浮床的植物根系向水体内部生长,一方面提高了污染物去除效率,另一方面,植物的枯枝落叶以及收割后植物的定期投放,为生态池补充了碳源,保证了反硝化作用的顺利进行,将部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实现深度脱氮。本实用新型没有曝气等动力设备,碳源采用湿地植物,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减少了湿地植物外运处置的费用。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