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8.29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系统、曝气沉沙池、生物处理系统、二沉池、深度处理系统、污泥回流泵池、储泥池,曝气沉沙池和生物处理系统之间加设多功能池,污泥回流泵池的排泥口分别连接至储泥池的入泥口、生物处理系统的回泥口和曝气沉沙池的进水口;多功能池由缺氧区和好氧区间隔排布构成,并且首端和尾端均设置为缺氧区,且分别设置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好氧区内布置有纳米曝气管,纳米曝气管连接有用于向其供氧的鼓风机。本实用新型在充分利用污泥中自有营养物质,增强系统处理能力,保证系统良好处理效果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系统剩余活性污泥排放量,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连接曝气沉沙池的进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沉沙池的出水口连接多功能池的进水口,所述多功能池的出水口连接生物处理系统的进水口,所述生物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连接二沉池的进水口,所述二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深度处理系统的进水口;所述二沉池的排泥口连接污泥回流泵池的入泥口,所述污泥回流泵池的排泥口分为三条支路,第一支路连接至储泥池的入泥口,第二支路连接至所述生物处理系统的回泥口,第三支路连接至所述曝气沉沙池的进水口;
所述多功能池由缺氧区和好氧区间隔排布构成,并且首端和尾端均设置为缺氧区;首端的所述缺氧区通过进水管道连接于所述曝气沉沙池的出水口,尾端的所述缺氧区通过出水管道连接于所述生物处理系统的进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内布置有纳米曝气管,所述纳米曝气管连接有用于向其供氧的鼓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池设置有三个缺氧区和两个好氧区。
说明书
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能够使剩余污泥减量化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活性污泥处理生活生产污水依然是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含碳有机物、氮磷为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随着微生物量的不断增加和积累,为保持生物处理单元的效果,需要排出过量的剩余污泥。这部分剩余污泥含水率高、体积大,还需经过浓缩、脱水、外运等过程,最终处置包括填埋、堆肥或焚烧等方法。因此,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占整个运营费用的40%~60%,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加快和环保要求逐渐提高,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和处理能力逐年增加。截止年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量达到了近1.5亿m3/d,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3600座,污泥年产量达3000万吨以上(以含水率80%计),而且还在以每年约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污水处理厂一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水轻泥”现象,污水污泥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国外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与污泥处理的投资比例大约是1:1.7,而在我国,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投资比例也只有1:0.4,对污泥处理处置的投资严重短缺。
目前,在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方式中,卫生填埋约占63%、污泥好氧发酵和农用约占13.5%、污泥自然干化综合利用占5.4%、污泥焚烧占1.8%、污泥露天堆放和外运各占1.8%和4.4%。事实上,卫生填埋、露天堆放和外运的污泥绝大部分属于随意处置,真正实现安全处置的比例不超过20%。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如何减少污泥产量,从而减少外运量,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是函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污泥减量化技术目前主要有超声波法、投加氧化剂法、代谢解偶联法、高温中温好氧法、厌氧消化法、投加酶法、微型动物捕食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工艺过程产生污泥后污泥的减量方法,不是使污泥在源头减量。上述这些方法虽从污泥的不同特性出发,对已产生的污泥有减少污泥量的作用,但是也都存在技术复杂、投入高、运营成本高、有些药剂甚至有环境安全性问题等,所以应用都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充分利用污泥中自有营养物质,增强系统处理能力,保证系统良好处理效果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系统剩余活性污泥排放量,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曝气沉沙池的进水口,所述曝气沉沙池的出水口连接多功能池的进水口,所述多功能池的出水口连接生物处理系统的进水口,所述生物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连接二沉池的进水口,所述二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深度处理系统的进水口;所述二沉池的排泥口连接污泥回流泵池的入泥口,所述污泥回流泵池的排泥口分为三条支路,第一支路连接至储泥池的入泥口,第二支路连接至所述生物处理系统的回泥口,第三支路连接至所述曝气沉沙池的进水口;
所述多功能池由缺氧区和好氧区间隔排布构成,并且首端和尾端均设置为缺氧区;首端的所述缺氧区通过进水管道连接于所述曝气沉沙池的出水口,尾端的所述缺氧区通过出水管道连接于所述生物处理系统的进水口。
优选地,所述好氧区内布置有纳米曝气管,所述纳米曝气管连接有用于向其供氧的鼓风机。
优选地,所述多功能池设置有三个缺氧区和两个好氧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新的多功能池,并将其设置在现有生物处理系统前端,既可以通过缺氧-好氧多级处理,实现活性污泥自身降解的作用,减少剩余污泥产量,节约剩余污泥处置成本;也可以作为水解酸化池使用,达到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的目的,提高生化性;两种运行模式可自由切换,具有一池两用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施工方便,工期较短,减少投资,节约运行成本,处理效果好,提高污泥絮凝性,非常适用于生活污水、城市废水采用活性污泥处理方法的污水处理厂中剩余污泥产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