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一体化沉淀池

发布时间:2018-4-8 14:56:5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09.21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IPC分类号B01D21/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水质检测器,第一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内腔、第一沉淀池侧壁、沉淀池中壁和第一排污口,第二沉淀池包括第二沉淀池内腔、第二沉淀池侧壁、沉淀池中壁和第二排污口,水质检测器位于第二沉淀池侧壁的顶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通过将多个污水沉淀设置和水质检测设备有机结合为一体,整体结构简单,节约占地面积,提高污水沉淀效率,提升水质检测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保证了污水处理效果。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水质检测器,第一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内腔、第一沉淀池侧壁、沉淀池中壁和第一排污口,第二沉淀池包括第二沉淀池内腔、第二沉淀池侧壁、沉淀池中壁和第二排污口,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共用沉淀池中壁,第一沉淀池内腔的中部通过第一连通管腔与第二沉淀池内腔的中部相连通,第二沉淀池内腔的中部通过第二连通管腔与外部相连通,水质检测器位于第二沉淀池侧壁的顶端,水质检测器包括水质检测器本体和水质检测棒,水质检测棒插入第二沉淀池内腔上部,第一排污口位于第一沉淀池内腔下部,第二排污口位于第二沉淀池内腔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腔和第二连通管腔内部设置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污口和第二排污口分别设置第一排污门和第二排污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说明书

  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污水的静置沉淀和水质检测是决定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环节。目前广泛应用的沉淀池主要为多组沉淀池的联合应用,整个设备结构复杂,占地面积较大,且由于各组成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污水沉淀效果,最终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污水沉淀效率高的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水质检测器,第一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内腔、第一沉淀池侧壁、沉淀池中壁和第一排污口,第二沉淀池包括第二沉淀池内腔、第二沉淀池侧壁、沉淀池中壁和第二排污口,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共用沉淀池中壁,第一沉淀池内腔的中部通过第一连通管腔与第二沉淀池内腔的中部相连通,第二沉淀池内腔的中部通过第二连通管腔与外部相连通,水质检测器位于第二沉淀池侧壁的顶端,水质检测器包括水质检测器本体和水质检测棒,水质探测棒插入第二沉淀池内腔上部,第一排污口位于第一沉淀池内腔下部,第二排污口位于第二沉淀池内腔下部。

  所述第一连通管腔和第二连通管腔内部设置单向阀。

  所述第一排污口和第二排污口分别设置第一排污门和第二排污门。

  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多个污水沉淀设置和水质检测设备有机结合为一体,整体结构简单,节约占地面积,提高污水沉淀效率,提升水质检测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保证了污水处理效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