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

发布时间:2018-6-30 11:41:36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3.08.15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IPC分类号C02F103/10; C02F9/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曝气内循环破乳除油装置、中间反应池和气浮沉淀合体装置,所述曝气内循环破乳除油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中设有若干穿孔曝气管和若干喷嘴供气管,该喷嘴供气管上设有若干喷嘴,于该壳体中对应所述喷嘴设有提升筒,该壳体的上端设有一第一溢流堰和一第一集油槽,于该壳体的顶部还可转动地设有若干第一刮油板,所述第一刮油板与一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曝气内循环方式破乳除油,不论来水含油在小于25000mg/L以内如何变化,出水含油<100mg/L。再经与之串联的气浮沉淀合体式设备后,出水含油<50mg/L,不需加任何药剂,每吨水电耗不足2度电,污泥极少,而且油99.5%以上被回收。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曝气内循环破乳除油装置、中间反应池和气浮沉淀合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内循环破乳除油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中设有若干穿孔曝气管和若干喷嘴供气管,该喷嘴供气管上设有若干喷嘴,于该壳体中对应所述喷嘴设有提升筒,该壳体的上端设有一第一溢流堰和一第一集油槽,于该壳体的顶部还可转动地设有若干第一刮油板,所述第一刮油板与一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一外壳和一设于该第一外壳中的第一内筒,该第一内筒的顶部低于该第一外壳的顶部,该第一内筒的底端与该第一外壳密封连接,该第一集油槽、第一溢流堰均连接有若干第一集水管,所述第一集水管延伸到该第一内筒壁面与第一外壳壁面之间空间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供气管与一空压机送气管相连通,所述穿孔曝气管与设于该第一外壳上的第一进水口相连通,该第一外壳的壁面上还设有一排空口和一风机送气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反应池包括一池体、一硫酸投放装置和一PLC酸度控制装置,该池体的底部设有若干穿孔曝气管,该硫酸投放装置上设有一延伸到该池体中的投放管,该PLC酸度控制装置与一感应器相连接,该感应器置于该池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沉淀合体装置包括一第二外壳和设于该第二外壳中的第二内筒,于该第二内筒中设有一释放区筒,于该释放区筒中设有若干释放器,所述释放器与设于该第二外壳上的溶气水入口相连通,该第二外壳的上端设有一第二溢流堰和一第二集油槽,该第二外壳的顶部还可转动地设有若干第二刮油板,所述第二刮油板与一第二驱动装置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堰与该池体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集油槽底部连接有一收油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壳的底部设有一排泥及排空管,该第二集油槽的底部设有一出渣口,该第二溢流堰的底部设有一出水口,该第二溢流堰、第二集油槽均连接有若干设于第二外壳与第二内筒之间的第二集水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壳上设有一第二进水口,该第二进水口与释放区筒的底部相连通,该第二进水口与所述中间反应池之间连接有一水泵。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结构相同,均包括相连接的一驱动电机和一减速器。

  说明书

  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破乳除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

  背景技术

  “三元复合驱”是在回注水中加若干药剂后回注到油田中将剩余的油溶于水再抽上来,是第三次采油,可将油田总采油量提高15-25%,是我国十余年来自主开发的新技术,列入国家保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采出的油水混合液中,水是油的10-20倍,需在油水分离站分离后泵入到污水处理站处理到回注要求。然后再泵到回注站加药回注到油田驱油。

  这种污水成分十分复杂,特性怪异,而且十分不稳定,因为水是不断地循环处理和回注地下。

  破乳除油是这种水处理首当其冲的第一道坎。来水含1000mg/L-25000mg/L变化幅度大,油中含沥青,污水中除含油外,还含高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及悬浮物等,粘度很大,既是乳浊液又是胶体溶液。必须首先破乳除油≤50mg/L才能进入后续生化系统。

  除油方法很多,有用过滤方式,但进水含油<500mg/L,而且反冲滤芯的水又将如何处理?而粘性极大含沥青的油会很快糊住滤芯难清理,此法不适合这种水处理。破乳方式很多,加药破乳-絮凝投药量很大,一般3000mg/L-6000mg/L;每吨水药剂费6-12元,而且污泥量大得惊人。因此,化学破乳不能被接受。用超声波物理方法,能耗太大,经小试吨水电耗数十度用电量。机械方法的破乳既可以曝气破乳,也可以用螺旋桨高速搅拌破乳。用螺旋桨高速搅拌破乳对水量很大的场合需要很多台搅拌机布置在水池中,不仅投资大,能耗大,而且也会带来频繁的设备维修麻烦。电絮凝是电化学方法,经试验,除油效果有限,虽然不加药,停留时间短,能耗不高,但是电极板有损耗、间距只有不足10毫米,更换极不方便,而且电絮凝后产生大量豆渣状悬浮物使中试不能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三元复合驱回注水处理除油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曝气内循环破乳除油装置、中间反应池和气浮沉淀合体装置,所述曝气内循环破乳除油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中设有若干穿孔曝气管和若干喷嘴供气管,该喷嘴供气管上设有若干喷嘴,于该壳体中对应所述喷嘴设有提升筒,该壳体的上端设有一第一溢流堰和一第一集油槽,于该壳体的顶部还可转动地设有若干第一刮油板,所述第一刮油板与一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

  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一外壳和一设于该第一外壳中的第一内筒,该第一内筒的顶部低于该第一外壳的顶部,该第一内筒的底端与该第一外壳密封连接,该第一集油槽、第一溢流堰均连接有若干第一集水管,所述第一集水管延伸到该第一内筒壁面与第一外壳壁面之间空间的底部。

  所述喷嘴供气管与一空压机送气管相连通,所述穿孔曝气管与设于该第一外壳上的第一进水口相连通,该第一外壳的壁面上还设有一排空口和一风机送气管。

  所述中间反应池包括一池体、一硫酸投放装置和一PLC酸度控制装置,该池体的底部设有若干穿孔曝气管,该硫酸投放装置上设有一延伸到该池体中的投放管,该PLC酸度控制装置与一感应器相连接,该感应器置于该池体中。

  所述气浮沉淀合体装置包括一第二外壳和设于该第二外壳中的第二内筒,于该第二内筒中设有一释放区筒,于该释放区筒中设有若干释放器,所述释放器与设于该第二外壳上的溶气水入口相连通,该第二外壳的上端设有一第二溢流堰和一第二集油槽,该第二外壳的顶部还可转动地设有若干第二刮油板,所述第二刮油板与一第二驱动装置相连接。

  所述第一溢流堰与该池体相连通。

  该第一集油槽底部连接有一收油管。

  该第二外壳的底部设有一排泥及排空管,该第二集油槽的底部设有一出渣口,该第二溢流堰的底部设有一出水口,该第二溢流堰、第二集油槽均连接有若干设于第二外壳与第二内筒之间的第二集水管连通。

  该第二外壳上设有一第二进水口,该第二进水口与释放区筒的底部相连通,该第二进水口与所述中间反应池之间连接有一水泵。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结构相同,均包括相连接的一驱动电机和一减速器。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曝气内循环方式破乳除油,不论来水含油在小于25000mg/L以内如何变化,出水含油<100mg/L。再经与之串联的气浮沉淀合体式设备后,出水含油<50mg/L,不需加任何药剂,每吨水电耗不足2度电,污泥极少,而且油99.5%以上被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其结构设计合理巧妙,高效节能,每吨水电耗不足2度电,污泥极少,而且油99.5%以上被回收,性能稳定、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