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

发布时间:2018-8-30 22:01:4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1.12.22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IPC分类号C02F3/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生物载体、微生物、曝气装置和污泥回流装置,其中反应器本体由钢壁焊接而成,钢壁内设置有至少二层支架,生物载体设置在每二层支架之间,呈网孔结构;钢壁的一侧下部设置有进水管,另一侧钢壁上部设置有出水管;曝气装置设置在钢壁内,包括至少二根曝气管,且每根曝气管两端均与环式供气管连接贯通并构成环式网状结构,环式供气管还与设置在钢壁外壁下部的总进气管连通;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立管和污泥回流横向管,两管相贯通。本实用新型处理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本实用新型工艺流程简捷,组成简单,运行管理方便;生化池容积较小,可不设二沉池,整体工艺流程较短。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应器本体、生物载体、微生物、曝气装置和污泥回流装置,其中:

  反应器本体由钢壁(1)焊接而成,钢壁(1)内设置有至少二层支架(2),生物载体(12)设置在每二层支架(2)之间,呈网孔结构;钢壁(1)的一侧下部设置有进水管(6),与进水管(6)对应的另一侧钢壁(1)上部设置有出水管(11);

  所述的曝气装置设置在钢壁(1)内,包括至少二根曝气管(7),且每根曝气管(7)两端均与环式供气管(16)连接贯通并构成环式网状结构,环式供气管(16)还与设置在钢壁(1)外壁下部的总进气管(17)连通;

  所述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立管(15)和污泥回流横向管(10),其中污泥回流立管(15)设置在钢壁(1)内一侧,且底端伸入钢壁(1)内下部;污泥回流横向管(10)设置在污泥回流立管(15)上部并伸出至钢壁(1)外,且两管相贯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壁(1)设计为圆形体,或者矩形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壁(1)内设置的液面(9)高度平行于出水管(11)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管(7)底部设置有起支撑作用的曝气管支撑(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载体(12)为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状体,设置至少二层于钢壁(1)内。

  说明书

  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生化处理工艺装置,特别指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其技术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又称普曝法,是采用普通曝气池为主体构筑物,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的方法。污水及回流污泥从曝气池首端进入,沿池长方向推流式前进,需氧量首端高,末端低,利用好氧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其工艺比较简单,运行经验成熟,此工艺对COD、BOD的去除率均可达到预期效果。缺点: BOD负荷低,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弱,产泥量大,污泥容易上浮,出水SS超标;后端需连接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

  2、生物接触氧化法:好氧工艺近年流行的处理方法有生物接触氧化法,其代表性工艺有A/O工艺。所谓生物接触氧化池即淹没式生物滤池,它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污水浸没全部填料,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曝气方法,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氧量。填料上长满生物膜,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降解,使污水得到净化。由于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有限,有机物容积负荷即处理能力便不能太大和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小负荷并恒定负荷的有机污水,该方法是有效的。但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正常BOD容积负荷值不宜超过0.8kg/m3.d,且进水COD不可过高。生物接触氧化法由于生物群体是附着在填料表面的,过高负荷的有机物相应要求有足够的生物量存在才能完成其代谢过程所期望降解的BOD,简单的说就是填料上所附着的生物膜要求足够厚,而这却因该方法的机理限制而难以做到,因为过厚的生物膜将阻止氧向填料深层扩散,导致内部生物膜因厌氧而造成所有生物膜脱落,生物膜大量流失,系统崩溃。也就是说填料上所附着的生物膜必有一最大定值,而与该最大值所对应的COD值一般为800-1000 mg/L。过高的COD使得生物接触氧化法单元根本无法运行。缺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BOD负荷较低,抗冲击负荷能力不强;后续同样需建沉淀池,停留时间长,土建投资大。

  3、曝气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简称BAF,是80年代末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于90年代初得到较大发展,最大规模达几十万吨每天,并发展为可以脱氮除磷。该工艺具有去除SS、COD、BOD、硝化、脱氮、除磷、去除AOX(有害物质)的作用。曝气生物滤池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一体,节省了后续沉淀池(二沉池),具有容积负荷、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出水水质好:运行能耗低,运行费用少的特点。作为一种崭新的水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正处在推广之中。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今后仍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生物膜的特点及其快速启动的方式;生物氧化功能和过滤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反冲洗过程中生物膜的脱落规律;进一步拓宽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范围,研究其在水深度处理、微污染源水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处理、低温污水的硝化、低温微污染水处理问题中如何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缺点:生物滤料的适应性选择问题,针对不同介质须选择不同的生物滤料;运行过程中需反冲洗,反冲洗水量及方式对处理效果有影响;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能耗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包括反应器本体、生物载体、微生物、曝气装置和污泥回流装置的反应器,其中:

  反应器本体由钢壁焊接而成,钢壁内设置有至少二层支架,生物载体设置在每二层支架之间,呈网孔结构;钢壁的一侧下部设置有进水管,与进水管对应的另一侧钢壁上部设置有出水管;

  所述的曝气装置设置在钢壁内,包括至少二根曝气管,且每根曝气管两端均与环式供气管连接贯通并构成环式网状结构,环式供气管还与设置在钢壁外壁下部的总进气管连通;

  所述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立管和污泥回流横向管,其中污泥回流立管设置在钢壁内一侧,且底端伸入钢壁内下部;污泥回流横向管设置在污泥回流立管上部并伸出至钢壁外,且两管相贯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处理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本实用新型为D-BR反应器(Double Biological Reactor),生物量大(25-50g/l),最高容积负荷可达20kgCOD/m3·d以上,氧气利用率>15%,占地面积只有一般工艺的2/3~1/2,投资省。

  2、本实用新型对高难度有机污水和高氨氮污水有独特的处理效果。本实用新型D-BR反应器由于载体的内部独特结构,在载体不同空间附着有大量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以及降解芳烃类、多环和杂环类的专性菌种,具有较高的活性和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对多种难降解污染物有极好的处理效果。工程应用表明,本实用新型对氨氮去除率高达99%以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本实用新型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基于相当可观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微生物吸附固定能力,本实用新型D-BR工艺单位容积载体内的生物量约为25g-50g/L,因而对水质、水量在大范围内波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4、本实用新型有优异的除臭性能。能够有效分解废水的含硫、含氮有机物,将其氧化成为N2、CO2,H2O和SO42-,在生化反应过程中不会出现异味,消除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特别是含硫的石化污水)散发的强烈臭味,改善了污水处理装置区域的空气环境。

  5、本实用新型污泥产量低,污泥处理系统规模小。污泥产率仅为普通工艺的10%-20%,污泥处理的投资与处理费用大幅降低。通过采用气提回流的组合工艺,能大幅度加速高效微生物的驯化过程,并且提高D-BR工艺处理效率。

  6、本实用新型为模块化组合。根据不同水质和处理要求,单独建成M组N级处理系统;也可套接于其他污水处理工艺的前端或末端,承担不同的处理功能;并适合对原有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功能化提质改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工艺流程简捷,运行管理方便;生化池容积较小,可不设二沉池,整体工艺流程较短;工艺组成简单,对现场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较少。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