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11-6 12:55:38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0.05.18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IPC分类号C02F3/30; 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包括:初沉单元、曝气生物滤池单元、水解酸化单元、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和二沉池单元。本实用新型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中,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单元进行硝化,避免了常规脱氮除磷系统中硝化池的使用,减小了系统的占地面积,提高了脱氮除磷的效果、稳定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在本实用新型污泥处理系统中,省掉了中沉池和二级曝气生物滤池单元的使用,进一步节省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减小了水力停留时间,降低了系统的成本。通过初沉污泥水解酸化为系统提供部分碳源,降低了药剂投加费用,同时降低了剩余污泥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包括:

  用于对原污水进行初步沉淀的初沉单元(101);

  用于对所述初沉单元(101)排出的初沉上清液进行硝化的曝气生物滤池单元(102),与所述初沉单元(101)初沉上清液的排水口连通;

  用于对所述初沉单元(101)排出的初沉污泥进行水解酸化得到碳源的水解酸化单元(103),与所述初沉单元(101)初沉污泥的排泥口连通;

  用于对回流污泥进行厌氧释磷的厌氧单元(104),与所述水解酸化单元(103)连通;

  用于对经所述厌氧单元(104)处理后的污泥和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102)的出水进行反硝化脱氮除磷处理的缺氧单元(105);

  用于对所述缺氧单元(105)处理后的污泥和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并输送回流污泥到所述厌氧单元(104)的二沉池单元(1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单元(101)为初沉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单元(104)为厌氧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单元(103)为对所述初沉单元(101)排出的初沉污泥进行水解酸化的水解酸化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102)为以氨氮为硝化细菌底物进行硝化的曝气生物滤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单元(105)为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对所述厌氧单元(104)处理后的污泥和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102)的出水进行反硝化脱氮除磷的缺氧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初沉单元(101)排出的初沉上清液输送到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102)的增压泵(107)。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初沉单元(101)排出的初沉污泥输送到所述水解酸化单元(103)的第一蠕动泵(108)。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二沉池单元(106)的回流污泥输送到所述厌氧单元(104)的第二蠕动泵(109)。

  说明书

  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属于碳氮比超低(C/N<3)的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规定,城镇污水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水须符合TN≤15mg/L,NH4+-N≤5mg/L,TP≤0.5mg/L。因此,如何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降低排放污水中的NH4+-N、TN、TP的含量成为污水处理面临技术的迫切任务之一。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都比较低,污水本身的碳源含量较低,不能满足反硝化、除磷的要求,常规的脱氮除磷系统进行脱氮除磷的效率较低,通常需要外加碳源,增加了运行成本。

  随着脱氮除磷技术的不断发展,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工艺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主要有单污泥系统和双污泥系统。单污泥系统主要有UCT、MUCT、BCFS、Bio-Denipho、SBR等工艺,双污泥系统主要有Wanner工艺、DEPHANOX工艺、A2N工艺以及A2NSBR工艺。

  在单污泥系统中,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及聚磷菌同时存在于悬浮增长的混合液中,依次经历厌氧/缺氧/好氧三种环境。但是,由于硝化细菌需要好氧的时间较长,这样,就与聚磷菌所需的最佳SRT相抵触,最终导致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和活性受到抑制。另外,反硝化细菌与聚磷菌在有机底物方面还存在竞争。再者,由于有机物好氧的氧化与损失,造成丝状细菌的繁殖。这些因素导致了污水处理的效率比较低,大量的营养物质氮磷保留在污水中。

  在双污泥系统中,硝化细菌单独存在于一固定反应池或反应柱中,以独立于反硝化细菌。这样,就解决了单污泥系统中硝化细菌需要好氧时间较长与聚磷菌所需的最佳SRT相抵触的缺陷,使反硝化聚磷菌与硝化细菌都能够在各自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另外,在双污泥系统,硝化细菌与聚磷菌处于独立的系统中,把硝化反应阶段消耗的有机物,用来作为反硝化脱氮、除磷的碳源,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但是C/N低于3的污水即有机物含量特别低而氮、磷含量相对较高的污水,由于污水本身的碳源含量较低,原污水进入厌氧池进行PHB合成和磷释放的效率较差。如果为了提高合成PHB和磷释放的效率,厌氧池的体积较大,需要大量的外加碳源。另外,通过增加二级生物曝气硝化工艺来除去超越污泥中携带的氨氮,这样,相应增加了系统的运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原水C/N比超低时,现有技术中厌氧池的体积较大、系统成本较高,药剂投加量大等这些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对原污水进行初步沉淀的初沉单元;用于对所述初沉单元排出的初沉上清液进行硝化的曝气生物滤池单元,与所述初沉单元初沉上清液的排水口连通;用于对所述初沉单元排出的初沉污泥进行水解酸化处理得到碳源的水解酸化单元,与所述初沉单元初沉污泥的排泥口连通;用于对回流污泥进行厌氧释磷的厌氧单元,与所述水解酸化单元连通;用于对经所述厌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泥和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的出水进行脱氮除磷处理的缺氧单元;用于对所述缺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泥和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并输送回流污泥到所述厌氧单元的二沉池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初沉单元为初沉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厌氧单元为厌氧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解酸化单元为对所述初沉单元排出的初沉污泥进行水解酸化的水解酸化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为以氨氮为硝化细菌底物进行硝化的曝气生物滤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缺氧单元为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对所述厌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泥和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的出水进行反硝化脱氮除磷的缺氧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初沉单元排出的初沉上清液输送到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的增压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初沉单元排出的初沉污泥输送到所述水解酸化单元的第一蠕动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二沉池单元的回流污泥输送到所述厌氧单元的第二蠕动泵。

  本实用新型双污泥脱氮除磷处理系统中,由于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单元进行硝化,避免了常规脱氮除磷系统中硝化池的使用,减小了系统的占地面积,提高了脱氮除磷的效果、稳定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另外,原水经初沉单元沉淀下来的污泥经水解酸化可以为厌氧释磷提供碳源,节省了部分外加碳源的投入量,降低了药剂费用,水解酸化产生的可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厌氧释磷的效率。初沉污泥经水解酸化可以为系统提供碳源,同时降低了剩余污泥量。沉淀后的原水直接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单元,避免了进入厌氧池与回流污泥进行混合,大大减小了厌氧单元的体积,且解决了污泥携带的氨氮引起出水氨氮不能够稳定达标的问题。而且,在本实用新型污泥处理系统中,由于省掉了中沉池和二级曝气生物滤池单元的使用,进一步减少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和水力停留时间,同时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